湛然自在--王世涛中国画作品展呈现半个世纪创作轨迹

          (1/9)展览现场1

          (2/9)展览现场2

          (3/9)展览现场3

          (4/9)展览作品1

          (5/9)展览作品2

          (6/9)展览作品3

          (7/9)展览作品4

          (8/9)展览作品5

          (9/9)展览作品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14年11月22日上午,位于北京前门的亿利艺术馆推出了“湛然自在——王世涛中国画作品展”,展出了王世涛先生多年来的创作精品,他画的松、竹、荷、梅,俱以笔劲格高见长。王世涛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此次展览是其个人巡回展的第二站,第一站于今年6月份在上海朵云轩艺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汇聚了自己50多年来的创作。

          开幕式上,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此次展览所看到的是王世涛先生50年临摹古人的绘画至今的泼墨作品,能够看到他绘画的整个过程,王世涛先生年少时临摹古人的绘画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近些年的作品则能够明显的继承了张大千、谢稚柳等现当代艺术大家的艺术,却将自我的感受和情绪融汇在画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画展中展出最早的一幅画,是王世涛1960年,即14岁时的习作《双松图》,画面虬枝盘郁,松针劲放,笔墨构图,颇见规模,彰显少年王世涛的敏悟天资。、

          而1975年画的《梅花》,则纵逸笔墨意趣,崭露卓荦才华。在这件作品中,画家自己只是简单的题了个款,钤了姓名章,但名家王季迁先生看后,却题了“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梅景书屋弟子、诗词书画精能的董慕节先生题了调寄《迎春乐》一首:“王弟世涛才无涯,情至神怡随写,水外清绝一枝斜,雪来香满旷野。花中仙,不染绿红够潇洒。早探造化,意远笔高并驾,后辈谁堪亚。”周士心教授于2000年圣诞再见这幅作品,欣然题上赞赏:“此世涛仁弟二十九岁时所作,以宋代杨补之圈花法写梅,而有宋人意趣,水晕墨章,笔墨交融,信是佳作。千禧圣诞出示因题。”


          在香港人眼中,王世涛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工程界人士,上市公司的行政总裁,蜚声港澳、江浙和沪上收藏界及画坛大家之一。虽然日常工作繁忙,但他先后受教于周士心、彭袭明、谢稚柳三位名师,深得真传,默默耕耘,展览中的作品也体现了名师之后作品的苍润华滋、气势不凡。

          王世涛画的最多是山水,偶做花卉也是清雅宜人,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所咏:“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这次展出的山水花卉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始,近至2014年,超过半个世纪作品的跨度,可以看出其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传统功夫入手,在精致的笔墨基础上学习宋元诸家的风格,然后逐步吸收张大千、谢稚柳豪迈的泼彩、落墨法,深切体现苏东坡“始知真放本精微”的精义。

          展览中包括横披、手卷、巨幅作品,充份显示了“大胆落墨,细心收拾”的工力,而气势磅礡、元气淋漓,则与王世涛长期从丰富真迹庋藏,耳濡目染,浸淫融化的得益有关。部份在香港的写生之作,如:《大屿山》、《紫荆泛舟》,皆出新意于传统笔墨之中。

          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则逸闻,说的是:谢稚柳的壮暮堂书斋只挂四人的书画,主墙正中挂谢老自己的作品,其右挂恩师钱名山先生的对联,左边则挂陈佩秋女士的对联。侧墙挂张大千大师或陈佩秋的泼彩画,他人的书画一概不挂。但是晚年却忽然收起自己的画,改挂了王世涛写香港九龙的横披《飞鹅岭》。此画一直挂了四年半,出现在许多访问谢老的照片中。直至谢老辞世,王世涛征得师母陈佩秋的同意,转赠徐建华收藏,并由师母长题:“此图王世涛先生所写,癸酉以来为壮暮堂壁间常物,兹以壮暮翁离世,应世涛先生之属持转赠建华收藏。丁丑七月健碧因记”。1997年,谢稚柳先生离世,师母陈佩秋还将张大千先生赠送给谢稚柳先生的特制牛耳笔转赠给了王世涛,期许之心,可见一斑!


      Processed in 0.131(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