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人物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荆贵婷 赵轩2024-12-02 08:30: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典型的美学价值。

        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

        工笔人物画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时期,如原始先民遗留下来的洞穴壁画和岩画,其本能地延续了原始时期在物体表面进行线条装饰的形式。从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中,可观察到画面形象有所讲究,均由简单的线条细致勾勒并部分施加色彩,画法也有所进展。魏晋时期是工笔人物画的重要发展阶段,绘画理论产生并得到发展,谢赫的“六法”成为美学品评的主要依据,指导人物画开始重气韵、重精神气质。由《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绘画在构图、用笔、着色等表现技法上各具其趣,充满写意性。隋唐时期工笔人物画走向成熟,在魏晋时期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勇于吸收外来风格、注重传达人物的内在情绪,如尉迟乙僧的凹凸染法,张萱、周昉的仕女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挥扇仕女图》等。宋朝,工笔人物画题材更为宽泛,出现白描为主的人物画新画风。元明清时期,人物画则进展缓慢,不再是画坛主流。

        近现代是启蒙和救亡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美术形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处于当代的中国画首先面临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自立的问题,艺术家也开始探讨中西艺术的结合,艺术本体价值随即被提上议程,工笔人物画也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

        当代工笔人物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工笔人物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经过长久的发展,形成了线、色、形相结合,工致典雅的特点,这使其得以与其他绘画门类区别开来,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工笔人物画以工整秀丽的艺术语言为主,但也具有写意性特征。中国画强调感情的抒发,具有强烈的表现生命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的具象形态,是画家主观意识和客观形象的结合,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在表达人物客观形象的背后,是对形象主体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内在精神的表现,追求的是情思与意境,这就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意”是中国画表达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工笔人物画而言亦是如此。

        工笔人物画的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同步发展的,形成了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工笔人物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被赋予了特有的美学追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当代工笔人物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学观念的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强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验,这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写意性特色。同时,传统绘画理论也指导着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例如,顾恺之关于“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观点为中国画的“形”“神”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这也是对工笔画写意性的要求之一。当代工笔画的品评标准,延续了顾恺之的“神”“形”观,追求写意性。其二是绘画实践的指导。谢赫“六法”对绘画的生动、用笔、赋色、临摹、构图等提出的理论,在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仍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此外,大量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技法学习提供了便利,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

        当代视域下工笔人物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当代视域下工笔人物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材料媒介与技艺创新。在传统创作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引导下,创作主体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应具有更强的敏锐性,这样才能在形成审美意象之后,借助当下出现的新的材料媒介更好地制作展现出来。而这离不开创作主体平日里对材料媒介的熟练运用。当前工笔人物画中对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都使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法,如金属箔就因其特殊的材质美感得到了广泛使用。

        其二,历史文化的积淀。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审美变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无数精品力作。对于新时代的工笔人物画,为避免因过度追求西方写实而忽略中国绘画写意性,我们需要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写意性的表达。在古代诗歌中,“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强调意象表达的典范;再如汉代摩崖石刻,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维度的写意性表达,成为书画家研究的重要资源之一。

        其三,独创性。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风格个性,在探索自己作品风格样式的同时呈现出高格调的艺术作品。

        在新时代的视域下,我们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通过再欣赏、再创造的方式传递特有的文化审美观念,并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荆贵婷系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助教,赵轩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理工大学校级一般研究项目:“从汉代摩崖石刻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项目编号:SLGSKXM2404)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5(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