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美术家们

        作者:贾峰2025-01-05 09:06:57 来源:美术报

        力群 百合花 版画 1954年

        1942年5月,为解决延安文艺创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先后于5月2日和5月23日发表了两次讲话,后来根据两次讲话精神整理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并在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上全文刊发。《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

        在与会的100多位代表中,有21位美术家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他们是陈叔亮、张悟真、马达、胡蛮、王曼硕、石泊夫、王朝闻、蔡若虹、江丰、胡一川、钟敬之、王式廓、力群、许珂、刘岘、华君武、张望、罗工柳、张仃、石鲁、古元。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怀抱革命理想来到延安,在这里成长、成才、成家,又沿着《讲话》精神走向了新中国,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各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特别是陈叔亮、王朝闻、力群、石鲁等极具代表性。

        陈叔亮自幼家境贫寒,但在书画方面的天赋很早就显现出来,后考入上海美专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七七事变”后,他踏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于1938年底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由于他的基础好,第二年便成了鲁艺教员,在鲁艺的八年时间里,他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美术专门人才。1945年,陈叔亮响应《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从鲁艺来到三边边区进行革命宣传和创作采风。1957年,陈叔亮受命筹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等职,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的25年里,他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朝闻早期从事宣传画、漫画、木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文艺理论研究,成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深受《讲话》精神的影响,在其学术研究中始终将文艺的“人民性”突出在核心位置。他力倡文艺理论学术话语的“中国经验”,将中国传统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了很好地融合,这一特征在他主编的《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以及学术专著《王朝闻文艺论集》《王朝闻集》中都有鲜明地体现。

        版画家力群在青年时代深受鲁迅“倡导用木刻反映民间疾苦”思想的影响,在延安时期,他创作了《饮》《打窑洞》《延安鲁艺校景》《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经典作品。1942年,时年30岁的力群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他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创作的《丰衣足食图》就是表现边区大运动生产的场景,这幅作品生动刻画了被封锁下的延安军民开展生产自救时的心理状态。

        有“东方梵高”之称的石鲁,早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1月,20岁的石鲁孑然一身,骑着自行车越巴山、 穿秦岭,由川入陕来到延安。在延安时期他以版画创作为主,著名的《群英会上》《改造西洋景》等版画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派往西安,负责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的日常工作。与此同时,他将主要精力转向了中国画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了《转战陕北》《东方欲晓》等家喻户晓的作品。通过个人艰苦卓绝的探索,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巧妙地融入了西北地域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使沉寂千年的西北大地再次焕发出艺术之美的勃勃生机,成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特别是他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方法论,从美术史的发展角度去探寻中国画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文化思想史的高度出发去追求艺术的社会价值,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美术创作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对其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是成就一件艺术作品的基础,但美术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方向与立场,又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与价值依规,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发挥出的社会功能。《讲话》不仅解决了当时革命文艺遇到的现实困境,也从学理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长期坚持《讲话》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6(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