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论坛:​聚焦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

        作者:李百灵2025-03-16 08:54: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美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敏锐的艺术视角捕捉时代的变化,反映时代新貌,探索艺术语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美术形态,为美术理论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素材。而这些美术创作也需要美术理论评论及时跟进研究、展开深入阐述、提出新知新见,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作实践更深入,以引导美术家们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

        全国美术论坛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目前保留的唯一一个专业美术论坛,注重发挥文艺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作用。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全国美术论坛·广州”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举办,全国美术理论评论家齐聚广州,观察创作新趋势、分析行业新现象,在实践中拓展美术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持续推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发掘和培育

          一批美术理论人才

        本届论坛致力于拓展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当代美术理论的建设,发掘和培育一批美术理论与评论人才。据悉,此次论坛自启动以来共收到投稿论文574篇,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91篇论文。这些入选论文涵盖了美术史、美术理论、评论、美术教育等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美术正面临着文明形态演进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双重契机,在全球化与在地性、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市场逻辑与审美价值的多重张力下,我们迎来了诸多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表示,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美术作为一种跨界的艺术语言,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家、评论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外交流渠道和网络平台,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活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美术学术讨论,提出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聚焦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期待论坛能有效地引导广东美术界更踊跃地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体系建设之中,更好地提升广东美术评论的质量,促生更多理论人才和精品力作,从而推动广东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青年是事业的未来,人才是文艺事业的‘第一资源’。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的发展,对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需求、高要求。因此,完善中国美术中坚力量的体系化建设,是推动新时代美术建设的当务之急。”林蓝说。

          新时代

          美术话语体系建构

        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美术理论界至关重要的课题,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起着领航与瞭望的作用。本届论坛上,理论专家立足文化自信自强,多角度研讨进一步加快构建新时代美术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国美术实践已经是步伐稳健。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的探索和构建,还需要跟上这个节奏。”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提到,论坛的一大意义就是引导广大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聚焦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设。他认为,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以“人民性”为灵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艺术理论基础,要不断在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理论的相互结合中自成体系。尚辉还以《新时代美术批评的话语维度》为题,梳理了新时代美术批评的四个维度,包括“承传与创造”“现实主义与多元表现”“全球化与在地性”和“大众化与人民性”,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和判断标准。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以《继承中创新中国当代美术的话语体系》为题,从“实践之维:学术与话语建筑的时代呼唤”“创新之维:面向新时代的理论话语建构”“理论之维:中国当代美术的学术聚焦点”三个维度,探讨中国美术界如何回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探索‘加强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资源的当代转换与阐释’‘提升美术评论话语回应时代的能力’‘在文明互鉴中强化理论话语的本土特性’‘力求当代美术评论话语的范式创新’,在赓续文脉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实践,凝聚中国经验,面对中国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创构自主的中国当代美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黄宗贤说。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从策展实践出发,认为美术展览已成为连接艺术、公众、时代精神的复合场域。他提出,策展应从艺术本体和展览内容出发,通过营造展览氛围、运用数字科技、创新展览设计、打造互动体验、运用现代传播,打造艺术品与观看者相互链接的情感场域,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全国美展”

          与新时代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的展览体系建设和优化,是美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在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引领中国美术创新创造方向、繁荣中国美术事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因此成为众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着眼于雕塑民族化,将历届全国美展获奖雕塑作品与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对比,梳理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雕塑民族化的路径选择,并概括为“事物”“刻”“写”“构”“色彩”五个关键词。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则以“画意”和“图像”为关键词,从造型的角度对历届全国美展进行视觉观察。他提出,在作者“诚意”和作品“画意”之间探寻时代“新意”,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现出的共同特质,也使新时代美术创作更加确定了未来发展路径。

        《美术》杂志社副主编盛葳结合历届全国美展回顾现代水印木刻的发展历程和关键节点,将水印木刻这种中国传统版画类型的传承与创新加以概括,通过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探索新时代艺术民族化之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表示,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中可以看到,材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内容,而是转化为社会文化及个人经验的隐喻,使材料超越物质的现实价值,具有超物质化的精神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通过对新时代“人民”本位的现实观察,提出美术家要做人民的“发声者”与“执笔者”,作品要让人民群众看得懂。“人民”本位的塑造,既要真切可感地深入生活,又要植根中华文脉,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相结合。“坚守人民主体、深入社会生活、植根文化根脉、书写时代新义,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规律和内在逻辑。”张鹏说。

        全国美术论坛入选作者高泽从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谈起,讨论了新时代农民题材中国画的现状与特征、问题与转向,并思考该题材对中国画的当代性建构的作用。她认为,应把握人民性和时代性,既要扎根群众,把握为人民塑像的双重维度,又要聚焦变化,展现为时代塑像的社会担当。

        “与会专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我们将收集更多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和方式方法。”屈健表示,中国美术家协会未来仍要围绕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展览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展览机制上,我们会采取更加优化的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拓展新思路,让评奖更加具有科学性。”屈健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2(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