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水榭栖白鹇(工笔重彩) 马和林
很难描述马和林的艺术身份。他首先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告企划、运营者、资深平面设计师、文艺评论撰稿人。他曾师从工笔画名家黄均等人研习传统工笔画,后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李延声工作室高研班学习水墨画,他的创作涉及油画、连环画、工笔重彩、写意水墨和漫画等多种形式。
美国新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是一位从未走出家乡的画家,他执念于家乡的那种淡淡哀伤与乡愁,一生都在描画身边的人。马和林也有着类似的“执念”,在少年时代,他从京城来到陌生的乡村,从琉璃砖瓦到黄土打垒的转换,促使他去了解自身所处的世界。变动不居的人生轨迹构成了他艺术创作上的多维视角以及多元表现方式。后来,他成为一位旅行达人,开始渴望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时空里观察世界,适应环境,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他看来,旅行的价值是认识和表达特定的人文世界的方式,在不同空间、时间内体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他充满叙述感的画面,我们不难察觉他在作品中蕴含的充沛情感。作品《陌上桑》取材于汉乐府《陌上桑》,描绘了罗敷的清丽优雅,画面背景的耕锄者惊讶的表情一览无遗,这幅作品和其早期绘画《孔雀东南飞》《水夫谣》《昭君出塞》等尽管都采用了古典文学题材,却包裹着画家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验。《看谁的头歪》描绘了一个歪着脑袋的小女孩和几只同样扭着头的猫头鹰,情趣盎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幅大写意作品,描绘了酿酒者杜康亲睹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醉卧情景,笔墨酣畅淋漓,人物洒脱磊落,展现了画家旷达、浪漫和诙谐的一面。
在创作这类题材时,马和林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在工与写之间自由转换,时而委婉细腻,时而奔放自如。他说,使用各种类型语言不是为了个人炫技,而是根据不同表现对象的需求,使作品尽可能还原到特定情境中。
《村口》是马和林近期创作的一幅工笔画,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孙女在村口瞭望远方,是祖孙俩在送别亲人远赴城市去打工,还是在等待亲人返回乡里团聚?不得而知,遐想留给了观众。
《爸爸妈妈不走了》是《村口》的姊妹篇,这类题材蕴含着画家隽永、深沉的情愫,显示了画家对家庭与社会的思考。此外,《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高原霓裳》《亲人相见》《一缕阳光》等作品则体现了画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主题性创作的探索。
马和林在工笔画创作中花费了大量心血,但他坦言,其实工笔画不是自己内心最需要的表达形式,因为工整细致并不是自己的性格特质,粗放的线条才是真正的自己。相较于工笔画,酣畅淋漓的水墨画更能贴近他的心灵,也更加适合他的率性本真。在创作中,他自如地在工笔与水墨之间自由切换,一以贯之的是他对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坚守。时隔33年,马和林于2021年深秋第二次来到苏州拙政园,曲径通幽的传统建筑群落、身穿汉服悠游其间的年轻人、在园林里写生的衣着时尚的女孩,令他怦然心动,经过三年的酝酿,他于2024年创作了《亭台水榭栖白鹇》,以画中画的形式表达了画家对人物与空间、传统与时尚之关系的理解。
马和林是一位注重理论修养的画家,他深入学习中外美术史,坚持撰写理论文章和美术评论,写他所熟知的画家、写他所关注的艺术现象,于他而言,这是学习其他画家的过程,也是了解美术前沿的一种途径。有人认为,过于追求理论会导致作品缺乏个性,针对这种观点,马和林认为,理论是“灰色”的,但这种“灰色”正是调节狭隘单调的中间介质,从而使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饱满。牢固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画家兼收并蓄,对当代美术的发展流变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管是艺术理论研究者还是艺术创作实践者,都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当代美术思潮及美术探索的总体价值,正确评估社会主流价值对未来美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