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晨在卫辉

        作者:张国兴2025-04-03 09:20:42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李剑晨 《中原古塔》 水彩画 54cm×39cm

          (2/2)李剑晨 《水乡》 水彩画 54cm×39cm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卫辉市,旧称汲县。20世纪30年代,这里有“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和“省立女子中学”两所学校。1932年3月—1936年1月,在这两所学校任教期间,有着“中国水彩画之父”之称的李剑晨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彩画技法。

        李剑晨(1900—2002),出生于河南内黄,是我国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在普及、推动、振兴中国水彩画创作与教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于水彩画艺术的奠基与开拓,使中国水彩画由向国外学习阶段转向以本土为根基的创作阶段,继而带领中国水彩艺术走向成熟。

        李剑晨先生晚年回忆:“在汲县教书,钟点比在之前开封时少,时间多得很,没有事我就写生……这三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水彩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色彩、水分和时间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技法,如干画法、湿画法、浸纸、磨光、染纸、点彩法等,这就形成了后来出版的《水彩画技法》的理论基础。引起我系统地研究水彩画的原因是,我想起在重庆艺专跟齐提尔先生学画时,他用的颜色是德国的,我用的也是,但是我们两个在一起作画,看到他的画准比我的好。这是什么道理呢?一样的颜色,他怎么画,我也看着他怎么画,我也用同样的颜色,但是效果不如他的好。因此我就想趁这个教书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剑晨先生回忆中提到的捷克水彩画家齐提尔是他在重庆艺术专科学校求学时的导师。求学期间,通晓英文的李剑晨给齐提尔当教学翻译,所以他们的师生情谊颇深厚。齐提尔见李剑晨对水彩画如痴如醉,就倾心培养,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各种技法。

        当李先生发现与导师齐提尔的差距后,便想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从开封转到卫辉教书后,开始对水彩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卫辉的三年多里,“由于从理论到实践把这几个问题(色彩、水分、时间、技法)都解决了,能够完全自由地合成一种调子,如红调子、绿调子、蓝调子、黄调子等,所以,我作水彩画往往一画就是成功的”。李先生晚年回忆起这段融会中外、贯通古今的水彩画理论及实践探索时,充满了自信。

        卫辉之后,李剑晨的水彩画风便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浓郁的民族情韵,格调浑厚雄健、富丽灵动、淳朴清新。他的作品以娴熟的西画写实技法为基,结合中国画的意境韵味,用笔于洒脱中见功力,用色于浑厚中见清新,构图于稳健中见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对题材的开拓也宽泛了,无论画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地域风情、建筑新姿,都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境界,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具体画法上也开始灵活多样,或严谨写实,或奔放写意,或斑驳陆离。从此,他的每幅画,便犹如一章水色融会的交响乐、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诗,妙不可言也!

        李剑晨先生在卫辉时期对水彩画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未出成书。后来他又到开封教书,学生们整天围着他,让其讲解水彩画的技法、心得。不久(1937年)他被河南省政府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在重庆艺专教水彩画,之后又到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水彩画。直到1958年,李剑晨才出版了被美术界誉为“对水彩画技巧有重大突破”的专著《水彩画技法》。

        书中,他总结了在卫辉的艺术研究成果,正式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和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方法,有效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成为几代学子的学习范本。该书再版12次,印数20万册,畅销国内外。同时,他还精心编写了《英国水彩画选》,介绍了英国19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作者和作品作了详细介绍和赏析。20世纪80年代,李剑晨又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

        纵览李剑晨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是中国水彩画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他为中国水彩画技法奠定基础,构建起完整的中国水彩画理论体系,为推动包括水彩画在内的中国绘画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者系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323(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