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文韵共烟火》
197x21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中国文化中有其独有的时间观念,将其看作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流动,是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观念中,时间被认为是可以往返穿越的,而不仅仅是线性的前进。
中国传统绘画恰恰回应表达了这种时间性,宣纸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毛笔在纸上的运动过程有无限可能,表达出无限的时间走向。中国画有着一个记录创作历程一样的功能,通过笔、墨、纸把时间凝结在了一个点上,使观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静止、流淌、延伸或压缩。
壬寅年初,借春节假期驱车南下采风考察。途经浙江临海古城。偶然经过,没想到竟得意外之喜。在国内一些古城小镇都趋于“同质化”的今天,浙江临海古城,历史悠久,拥有千年文化底蕴,却保持着低调祥和的姿态。
让人最为震撼的还是这里有一座江浙地区极为少见、保存相当完整的古长城。不仅因其环抱庇护式的造型,更因斑驳城墙如雕刻般呈现的岁月痕迹。古城墙一路蜿蜒,雨后古街清润,小店鳞次栉比,半城春色半烟火。
于是我产生了将这座古建筑群描绘于纸上的想法,把这样的历史积淀与烟火气息留存下来。回京之后就开始做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利用现场的一些写生画稿及图片资料,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草图。资料的准备并不难,但是需要在平面的画面中展现出置身其中所体验到的那种时空交织、超越现实的空间意境。我尝试不断地调动一切观察记忆,在脑中不断成像,各种记忆杂糅,许多碎片化的场景拼接重新组合,抛弃掉了原有既定的建筑位置,重新整合构图,创作草图,并用简单的墨与赭石着色。在这一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时空”的诸多思考。线条反复勾勒叠加,沿着中国传统时空观念,将时间、空间、线条、色彩等一系列要素,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于画面之中,将平面走向深度、由时间构建空间,让个体生命真正融入画面其中。
具体开始进行绘制,先从画面左侧的树丛入笔,比较轻松明快的局部,需要画出一个“虚”的感觉,宛如拨开清晨迷雾。贯穿山体之外的一棵老树为画面增加了一层空间维度,同时增加神秘感,犹如引入一番奇境,别有洞天。跟随绘画视角的目光前移,山脚下的休闲广场是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古建筑群,树木林立之间错落隐现,附赭石淡彩如闲暇午后树荫下透出的微光。即便没有出现具体形象,山水画也具备其叙事功能。画面上没有出现人物,却可以想象日常的生活场景,悠然的居民或熙攘的游客。
完成了广场的描摹,接下来是整幅作品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想要表现的部分——长城。这一部分虽所占比重不大,却耗费最多精力,城墙上的斑驳痕迹尝试了很多方法技法反复试验,每一个局部都经过反复皴擦、积墨数次。也尝试做了些绘画材料上的变化,局部做了一些肌理效果和剥落的处理。城墙层叠起伏律动,宛如音符律动,时光流转。将“时间”用画笔“雕刻”于画面之中,体现漫长历史留下的印记。这样一座城墙便是一个时空的载体,不是单纯静止和固定的图像,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修建城墙终是为了守护生活,岁月被凝固于城墙,欢声笑语消散在时间的背后,而生活仍在继续。用心回忆和体会自己置身城墙之上,感受到这座小城就是为我提供了一个置身感受岁月积淀及感受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相融的落脚点,“产生情感”才能够完成创作。在不断的描摹当中我与这座小城也产生了某种联系,而最终是我用画笔来处理这些关系。
中国画中所绘之山水,本是人们的一份精神寄托与向往,是理想的居住园地。时至今日,图像不应是视觉经验的直接记录,而应当是艺术家综合从不同角度、距离、以及长时间观察山水各方面的经验,随后下笔创造的山水,是艺术家将这些经验重组再造的结果。
关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表达,郭熙提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当时的古人就已领悟到,此处所提及的“山”,是再造与重塑之山,山的型态随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不单是形态上或物质上的,任何“形态上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都无法完全和观者达到精神上的契合。所谓“移步换景”,就是通过个体的感知,通过对于观察与记忆的重新构建,塑造出的一座“有生命”的“活”山。作者不仅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积极的体验者。
山水画的题材虽常涉及自然变化,四季交替。但研读古画,会发现作品本身并非追求所绘对象的瞬间定格,而是一种对于“永恒感”的追求。创作者通过对自然中阳光、雨雾、四季景致万千变化的观察与捕捉,可使之形成多维全新的艺术意向。而创作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从构思到完成,需要反复斟酌每一个笔触、墨色的运用。这个缓慢而深沈的创作过程,也将时间的痕迹烙印在作品之中。
就这样慢慢推进着一步步刻画山石、丛树,我也尝试在构图上、元素上做出一些突破和尝试。局部的拼接、肌理处理、以及符号的复用及视角的叠加。把真实之景变为“造境”,如同在完成一块没有边界的拼图,无尽的生发与积累。照片的真实会让创作者对于“美”的塑造产生误解和偏离,作品需要有主观意识的加工,呈现于画面当中应当是作者本人经过推理构建所得出的形象。
画面中另一个比较着重描绘的部分就是古街及房舍。在描绘这一部分的过程也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也曾和一些师长有过探讨,一些图片资料都有很大的创作挖掘空间,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作是李可染先生所作《鲁迅故乡绍兴城》,很喜欢作品当中的构图与意境传达。采用了独特的大俯瞰视角,既是借鉴了西方绘画观察方式,又不失中国画所独有的视觉审美,也增强了真实感于空间感。画面当中的古城风貌与极具生活化的感受,画作中蜿蜒河流如一道飞瀑直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岁月流淌中静诉历史与传奇。朴素而不做作的画面往往更显真挚诚恳,上述种种我在自己的创作当中也有所借鉴,力求安宁祥和平静的烟火气息。房屋群落我想要画出一点光感,“光”也一直是我很想要在画面中秒或展现的主题。因为有了“光”,人类社会不再受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得以被“延长”,黑夜中也得以生发出许多故事。绘制这部分的技法基本是运用描绘夜景的手法来嫁接到白日的情景当中。也是在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当中进行。不断的试错也给自己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和处理办法。
画面的中段,房舍穿插之间以丛树为主,绘制多种树木。不仅仅是自然元素的简单堆砌,是对生命力和季节变化细腻捕捉的结果。在这些树木的描绘中,力求展现出同季节中的风貌,春天的嫩绿新芽,夏日的茂密树冠,秋天的金黄落叶,以及冬日的苍劲枝干,都一并在同一画面中再现。
最后是画面的最上端,远山及双峰双塔的描绘,以及云烟的表现。这部分上在我看来是确实有瑕疵的,因尺幅原因加上创作经验上的不足,绘制当下没有更好的把握造型的整体效果呈现。这也回到了最初的图像构建的环节,最初的资料梳理与构图是至关重要的,此环节必须“坚不可摧”,在后续的具体创作中才能不偏离既定方向。最终作品的题目我命名的是《满城文韵共烟火》,文韵代表一座小城的灵魂所在,而烟火则是安稳踏实的日常。完成作品的过程也如同重新观察感受的过程,仿佛又在古城之中生活了数月。画作完成,景致定格于画面之中,静静诉过往的岁月,见证历史变迁,承载时代居民的记忆。现实中的小城却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时间流转中不断续写着新的故事。
“自然-自我-未来”,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于我的创作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演进的过程。不断地感知、构建、推翻、重塑,以期完善自己的作品。作为一名当代的山水画家,我生活在一个与古人截然不同的时代,生活方式环境,以及我们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情感寄托于山水画,以及如何通过山水画来表达情感,成为了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目前的创作还是以一点点收集素材、手绘打稿、按部就班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即便是这样倒也自得其乐,如前面所提到的,作品创作形成的过程其实也属于作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一部分。而作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与创作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审视的过程。每每创作遇到瓶颈之时我迫使自己回到原点:我们因何而创作,是什么让人有想要创作的冲动。创作者还保持着造物者原始的创作本能,而原始的创作本能和创作初心也是今天绘画的一个特别大的内驱力。
(文/卢虓,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