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项元汴鉴藏揭开美术史一角

        作者:范景中2025-04-14 08:53: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 封治国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2)项子京像 局部 (国画) 40.2×27.4厘米 明 马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封治国是一位杰出的油画家,他撰写的《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更是把艺术的个性与学术的沉思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而且含藏着诸多启人深思的问题。

        在中国,自宋代以降,美术收藏史形成一部特殊的美术史。收藏家多为艺术家或艺术赏鉴家,如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都是大收藏家。但有藏品传世的收藏家中,项元汴堪称独树一帜,无人能与之比肩。古代书画中的赫赫名迹,总有他的藏印,若无其印痕,倒令人有些不安。由此可见,项元汴以一己之力,几乎“收藏”了半部中国美术史。  

        然而,这样一位大收藏家,以往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项元汴究竟在收藏中发现了什么价值,竟不惜一掷千金,在日晒雨淋中奔波,让生命在书画卷轴的收放开合中悄悄地滑过?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过文字公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可以想见他一定在书画世界里洞悉了艺术的价值,隐隐触摸到了艺术所代表的文明之脉。他深知,艺术虽来自古老的往昔,可他不想去购买那种无序的历史片段——单纯的、无序的往昔没有意义,他想追求的是代表着往昔价值的正统秩序,唯有负载着这种正统和规范的艺术,才是他珍爱的对象。他似乎意识到,没有这种正统和规范,美术史的发展就会混乱,文明传承也会随之失序。

        经过封治国多年的努力,勾画出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的整体轮廓。本书论述了赵孟頫在项元汴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一再用数字表明,赵孟頫的作品在项氏收藏中的压倒性优势,那正是项元汴寻求的正统,是本书的“书眼”,《与古同游》的书名也隐喻了此意。作者翻检旧籍,去伪存真,在繁琐纷纭的史料细节中洞见美术史的大关节,写成深刻透彻的文字。  

        在项元汴所处的时代,以二王代表的书法正统,早在唐太宗为王羲之作传时已然确立;但绘画的正统由谁领袖,尚未达成共识。赵孟頫改造五代北宋时期的董巨派和李郭派,使得未受过职业画家专门训练的文人也能运以书法之笔作画。在文人画发展的这一重大转折中,赵孟頫正是位于中枢。这就解释了以文徵明为首的文化圈为什么如此推崇赵孟頫,同时也让我们理解了项元汴的收藏中何以有如此多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在项元汴看来,绘画的正统应由赵孟頫代表。  

        项元汴在书画赏鉴方面也展现出极高的水准。项元汴留下的题跋不多,想写的书也未完成,但从不多的文字中也可一窥他在天籁阁中所为的“无益之事”,从他在怀素《苦笋帖》的题跋中可看见他的自信。有意思的是,他还通过“考校字样”方式深入研究藏品,比如《古诗四帖》的装背错序,正是通过与唐代名臣徐坚《初学记》的并观勘校才解决的。 

        项元汴不仅收藏正统,他本人更成为收藏正统的象征,他如同帝王那样建立起自己的“内府”收藏,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收藏家。他的出现,使嘉兴成为全国收藏的中心,深刻塑造了浙江嘉兴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文化风貌。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了不起的大事,因为我们至今还受着他的沾溉。  

        其实,收藏家不仅能成就艺术家,还能催生出赝品制作高手。在项元汴所处的时代,嘉兴开始吸引各类艺匠纷繁登场,吴门的高手也腾凑于斯,身怀绝技者、造假作伪者进进出出,是王复元、朱肖海和周丹泉那样的人“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参与了美术史的塑造。本书对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时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当代美术史的研究,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赵孟頫在文人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项元汴收藏赵孟頫书画作品的价值,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更高的价值:文明战胜野蛮的力量。《与古同游》寄寓了这一珍贵的观念,也让美术史的价值得以彰显。或许只有将项元汴放在这个背景中,我们才能给出客观且善意的评价。  

        封治国在缀合历史碎片与严谨表达之间获得平衡的同时,把赞美与历史也做了精微的融合,为进一步研究项元汴树立了一个标杆。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63(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