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何别:何海霞画中的浪漫主义图示

        作者:何泽辰2025-07-27 08:21:20 来源:美术报

          (1/3)何海霞 中西何别 48.5×187.5cm 镜心 1993年

          (2/3)何海霞 中西何别(局部)

          (3/3)威廉·透纳 警告汽轮浅滩的信号 布面油画 克拉克艺术学院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993年,何海霞历时三年创作的《中西何别》长卷完成。这幅画作的题名即来自画中自题:“何者为中,又何者为西法,有待识者赐赏并正。”此句既是提问,又是反问,不仅指涉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技法的分野,更体现出一种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自觉”。面对全球艺术语境的融合趋势,何海霞以绘画之笔回应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西之间,何别?

        然而,《中西何别》不仅是技法融合的实验,它更在视觉表现与情感表达上展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观情绪的强化、自然力量的彰显、非具象构图的解放。这种精神内核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绘画不谋而合,亦呼应中国山水传统“以形写神”的抒情理论。本文试图在浪漫主义的视野下重新解读《中西何别》,探讨其在中西融合之上的视觉策略与精神共鸣。

        图像与情感:

        从空灵到浪漫的视觉语言

        《中西何别》纵48.5cm,横187.5cm,为一幅横卷山水画。画家以泼墨、积色的方式展现了一片介于真实与幻境之间的山林景象。画面自右至左,由浓墨积染逐渐过渡到淡墨晕染,石青、石绿与墨色层层叠加,或交融,或覆盖,呈现出由实入虚、由动转静的层次递进。

        画中右侧以浓墨积染,山石结构近似抽象表现,色彩激荡碰撞,石青、石绿与赭石交错,构成强烈冷暖对比;中部墨气浓重,云雾压顶,山体以积墨法表现出沉郁厚重感,在金箔的点缀下,展现出似秋日残叶的诗意;画面左侧,以湿笔渲染出云山缥缈的氛围,山形若隐若现,光影似与天色交融,构成中国山水中典型的“空灵之境”,整幅画卷构建起从情感激荡到静谧内敛的视觉节奏。

        这种节奏感不仅源于技法变化,更展现出一种暗含浪漫主义精神的表达冲动。在西方美学史中,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提出“崇高”之美——模糊、不可测度、带有压迫性的视觉感受,较之和谐对称的古典美,更能激发人面对自然时的震撼与敬畏,唤起对于无限、危险与渺小的人类处境的深切感知。《中西何别》中由浓墨压境过渡到空灵山岚,正是一种“东方式崇高”的递进图式。其主观性与心理化特征,使画作超越风景再现,转而成为情绪与思想的载体,体现出中式浪漫主义美学的现代转化。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于1840年创作的《警告汽轮浅滩的信号》与《中西何别》在视觉与情感上较为接近。画中描绘了一艘蒸汽船在夜间风暴中陷入险境,岸上人群发出信号火光的场景。画面光影交错、海浪奔涌,船体几不可辨,现实景物被溶解,成为一场情绪与动势的交响。

        何海霞亦在《中西何别》中采用类似策略:以山岚、云气、色墨模糊空间边界,以主观情感取代写实精描,形成心理化的山水场域。更重要的是,两者皆以自然力量为主题,反映出个体情绪的崇高体验——透纳描绘人类在风暴中的渺小命运,何海霞则凝视文化在融合中所经历的挣扎、调和与转化。

        两位艺术家虽处不同文化系统,但皆以非具象手法强化视觉动势,以壮丽的自然风景触发内心世界的风暴。浪漫主义,在此成为打通中西的精神路径,使两者在情感图示上产生共鸣。

        中西何别:问题、未决与宣言

        画名“中西何别”本身即是一种多义策略。若作“疑问”,即是求解:中西艺术是否存在根本性边界?若作“未决”,即表示探索中西融合的开放过程;若作“反问”,则成为一种文化宣言:中西本无本质之别,艺术之路在于精神的通感,而非形式的归属。

        画面亦呼应上文的三重语义结构:左幅的空灵写意代表中国传统山水语言,右幅色彩的冷暖对比与自由开放的构图形式更接近西方绘画语言,中部的墨色与赭石交织的地带,则为两者交融的过渡地带。这种布局也正象征着中西“未决”之状态,画面在中西共存之下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

        在题跋中,何海霞感慨“画工迄今仍在印象中而图之”,强调的是记忆中的“印像”,这不仅使人联想到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敏锐捕捉,也契合中国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的理论传统,进一步模糊了中西之间的分野。其本质,或许是中西绘画对情感表达的共鸣。

        一幅“未竟之作”的中西之问

        何海霞的《中西何别》不是对中西绘画语言的一次折中性拼贴,而是在深层的情感结构与艺术思想层面,对中西之间“浪漫主义精神”的一次碰撞。作品通过虚实交织、色墨并用、具象与抽象的对撞,营造出一种多义而开放的图像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中”与“西”的形式被有意打破,转化为以情感为核心的抒情场域。

        在题跋末尾,何海霞自言:“此作乃三年未竟之作。”“未竟”在题跋之中用以表达创作历程的延宕与反复,但代入中西融合的时代语境后,“未竟之作”似乎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对于中西艺术语言融合的探索尚未划下句点。中西融合似乎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画作风格、构图语言尚未定型,关于“中西何别”的问题也未有确解。“未竟”似乎成为这幅作品的内在命题,也象征着艺术家将个人创作置于东西方文化张力中的一种自我提问。

        作为思想上的“未竟之作”,《中西何别》提出一个尚未完成的文化命题。它既是何海霞个人的绘画宣言,也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在全球艺术语境中寻求突破的一次尝试。当我们重回那句题跋之问:“何者为中?何者为西?”所面对的,不仅是艺术风格的选择,更是对文化身份与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的再定义。

        何泽辰(何海霞美术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8(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