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创作技法和艺术风格,能够充分展现出本土绘画艺术的独有韵味和魅力。中国画画家极为重视作品的构图表现形式。千年前,南朝知名画家谢赫提出了“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强调画面的布局和构图设计,如果位置经营不当,容易导致构图画面杂乱无章,不利于营造理想意境。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构图表现特征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以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中国画的构图表现特征
☆散点透视
在中国画构图表现中,散点透视最为显著。它不仅是一种构图技法,还反映了众多画家对自由与意境的追求。相较西方绘画构图中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并不聚焦于某个固定视点,而是基于不同视角的组合,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全部融合在同一意境当中,最终创造出自由开放的视觉艺术。散点透视的构图创作中,画家会更加注重自身创作风格理念与情感的传达,能够多层次表现出不同物象的精神性。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画幅形状丰富多变。画家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与创作要求,设置画幅的具体形状。此时,画家通常会选择能够打破单一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散点透视技法。例如,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经典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其构图表现就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向观众展现了不同角度的多个场景,大幅提升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让人充分感受到构图画面的纵深感。由此可见,散点透视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形式,画家会根据自身的创作灵感和风格理念,灵活运用该种构图手法,在画面上经营布局,形成独特的审美。
☆开合呼应
开合呼应是我国传统绘画构图的总方式,正如20世纪著名艺术家潘天寿所说:“开合即画中构架之起结,无开合则无脉络可寻。”这不只是一种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更是画家营造独特艺术意境、表达画面叙事逻辑的核心方法。该种构图技巧能够提升画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效形成直观清晰的节奏美感。中国画构图中的开合呼应特征,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开”的部分,其指的是画面传达出来的蓄势与张力,能够充分展开物象。其次是“合”的部分,其指的是聚拢,与前面的“开”相互对应。两者能够起到协调统一画面的重要作用,达到神合气闭的艺术创作效果。最后是“呼应”的部分,指的是绘画中人、景、物等相关主体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能使人、景、物产生互动传情,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主次分明与疏密相间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那些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构图通常有着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的明显特征。这可谓是中国画构图的核心法则,能够充分体现我国画家对审美意境、自然发展规律的独特理解。主次分明强调画面主题内容的突出。任何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会选择从画面整体构思出发,明确不同物象的主次位置,最终达成理想的构图布局效果。中国画的主体部分处于视觉中心,画家往往会采用留白的手法凸显画面的核心内容,从而有效形成良好的层次关系,引导观众的视线。中国画构图的疏密相间特点强调构图不能太拥挤,要结合实际情况恰当留白,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给观众创造无限的遐想的空间。这种留白处理能使画面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往往蕴含着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让画面更具生气。
中国画的构图表现形式
☆“之”字构图法
在中国画实践创作中,“之”字构图是众多画家时常选择的一种画面布局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似汉字“之”的蜿蜒迂回走势,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画面的自然动态平衡。“之”字构图通常会将画面的核心要素以“之”字形路径进行有序排列,起到聚焦和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为观众提供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在“之”字构图中,画家不会将描绘对象布满整个空间,而是常以留白手法,让画面形成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此外,画家借助“之”字形的延伸,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如山水画中,“之”字形的山路或溪流从前景蜿蜒至中景、远景,能使观众感受到空间纵深,有效避免画面扁平化的问题。同时,这种形式还可以赋予作品良好的节奏感,给观众传递一种错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之”字构图法不能直接平分画面,而是要体现出画面各区块的转搭变化。创作者要确保画面首尾呼应,体现出作品整体的曲折变化,丰富画面表现效果。
☆满构图法
满构图法是中国画构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画面几乎不留空白,创作者会将物象布满大部分画面,营造出一种繁复、饱满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满构图法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工笔画、壁画等绘画创作领域中,创作者通常会采用对称、重复等创作手法,切实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此外,这种构图还能够给观众传递丰富的情感,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例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就采用了满构图法,将自然界中的竹石、芭蕉以及牡丹等物象描绘布满大部分画面,并通过墨色浓淡处理变化,有效提升了画面的纵深感,给人传递出热烈饱满的情感。虽然说满构图法强调画面的“满”,但创作者往往还要在画面中适当留有空白,这样有利于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
☆边角构图法
在中国画创作中,边角构图也是画家常用的一种独特构图技巧,其强调以画面角落或者边缘处作为绘画创作主体,从而将观众目光吸引至此。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就极为擅长运用边角构图,其时常将人物、景物等主体形象放置于画面的右下角或左下角,并结合创作主题内容与要求,在合适区域留白,或是采用淡墨渲染的方式,产生一种强烈的空间对比效果。例如,在马远的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中,作者只是在画面的右下角描绘了一叶扁舟和船上独钓的渔夫,其他部分都以空白替代江面,向观众传达出孤寂的情感。边角构图法既能增强整体画面的生动趣味,提升艺术美感,又可以准确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并通过边角实景与留白的对比,引导观众想象画外之境。
结语
构图表现形式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内容,每个画家都会依据作品主题内容与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构图技巧,提升画面的艺术美感,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画创作中,创作者要正确了解不同构图形式的核心特征与应用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恰当使用对应的构图形式,增强画作的视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充分表达自身的创作情感。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