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谷人物画的变形美

        作者:徐汝舜2025-10-19 08:37:29 来源:美术报

          (1/2)周昌谷 荷塘归牧 69.4×70.2cm 镜片 1979年

          (2/2)周昌谷 秋水 68.9×69.4cm 镜片 1979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个童稚少年,生性喜涂涂画画,且出手大胆泼辣,线条龙飞凤舞,如果大人不仅不喝止,相反加以鼓励,益发激起他涂鸦的欲望。人们会说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孩子得到赏识,便进一步描摹书中的插图。有更好条件的,得着一本《芥子园》照样画,渐渐地,他画得越来越“像”了。

        为了画得“像”,画画之人,最初是要训练技巧的。要刻苦走过从不会到会的路。“画得像”是世人评判绘画的标准,一句栩栩如生是对画者的最高嘉奖。

        等到山是山,水是水,人物是人物,花鸟是花鸟,世间万物纤毫不差地流露于毫端时,大多数人就停留在这精妙的山顶,始终玩味自己的真本领了。能画到如此之像,你之所画,即我之所见,我当然心领神会,赞誉有加了,于是有了极大的满足感。

        但也偏偏有不安分的人,在“很像”的山顶,环视四顾,又被另一种想突破原有规则的本能所激励。是不是可以画得不那么像?是否可以从这“像”中,生发出自己的一些新气象来?

        这新气象,因要超脱原来的“像”,所以它是凭空的,是无规可循的。而我们晓得,从“有”里画出“有”来颇易;从“无”里画出“有”来,则是太难了。这个蜕变的成功与否,是最终决定一个画家终极成就的分水岭,是画师与大师的分界线。

        而熟谙中西绘画规律的周昌谷,当然不满足于既得的“像”,他要走一条不为造型所束的路,蜕变出自己美的新形式来。何况在摄影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画得像已被清晰度很高的彩色照片取代,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了。

        这个过程犹如蚕宝宝,先要作茧自缚,然后蓄积力量,从茧中破壳而出,化蛹为蝶。美的升华,那真是难上加难!动物学上的蛹能大部分破壳而出,但作为美学上的画家,绝大部分只能作茧自缚,能破壳而出的则少之又少。周昌谷被潘天寿称为最有才华的学生,当然是力求破壳而出,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与才情的。法国绘画大师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都是人物画变形的高手,周昌谷对他们是心向往之的,但那毕竟是洋人的创新,只可启迪不能照搬。他最初的导师与院长林风眠的裸女与京剧人物的变形,也很精彩,但那时是不准展览与发表的。无论如何,他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一条具有东方美学的路。但是那个时代,不容许他走得太远,离经叛道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

        创新激情的驱使,周昌谷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走出一小步。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的少女人物画开始有了新面貌。人们发现,他的一些少女脸部加大了下颊(腮)的弧度,超出人物脸部“三停五眼”的比例关系(脸部比例,纵向三停,即三个等距:发际至眉毛、眉毛至鼻尖、鼻尖至下颊;横向有五只眼长度)。有论者认为,这是他从深爱着的小妹周素子脸上得到启发的。周素子的下颊特别肥大丰硕,古人称为“颐者”。潘天寿院长因为自己的下巴硕长,就常在自己的画上题款,自署“颐”“颐者”,过去我一直看不懂什么意思。

        周氏人物画的这一改变,为他的画作带来了惊喜的变化,突破了原来造型准确的“像”,而有了不同的新气象了。这从他的一系列精品力作中都可以看出来。如《硕果喜丰收》(周昌谷书画集044页)《春风绿花枝》(045)《李白诗意图》(054)《西湖故事》(059)《荷塘喜丰收》(064)《相逢》(065)《少女夏思》(069)。以及侧面女像《秋在何处》(093)《芙蓉花下》(098)等画作都是人物脸部作了变形的范例。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个蜕变,他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但也正是这一小步,就使得他与其他几位“浙派人物画”大家拉开了不小的距离。在绘画的现代性上比他们超前了一大步。将他的人物画放在21世纪画坛来观照,仍然没有过时感,美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生命力。

        周昌谷把这种创新称作“顿悟”与“独造”。他从小妹周素子的肥颊而“顿悟”到“独造”,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物画图式,这对中国画是一大贡献。他本来在这条路上应该走得更远的,可惜能画的时间太少,到可以随心所欲地画画的时候,已是病入膏肓。他临死前曾跟爱徒吴永良(中国美院国画系博士生导师)说:“我真的不想死,因为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这个“未竟事业”,我想应该包括对进一步变形的探索与实践。他刚迈出第一步,他还要迈出第二步、第三步,最终完成整个蜕变过程,登上自己理想中的顶峰。

        他是20世纪戴着镣铐的舞者,可惜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796(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