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在杭开幕

        作者:admin2019-09-19 19:07:49 来源:网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70年来,整个国家如同一艘满载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国际主义理想之巨轮乘风破浪,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雕塑家们以其铸造之艺、理想之姿淬炼出史诗般的中华人民寻求解放与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群像。

        9月19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向观者呈现了一段伴随新中国人民成长的雕塑历程。展览基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新中国雕塑的历程,挑选了200余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献等,以此呈现雕塑家塑造出的历史与时代的知觉、个体与群体的知觉、自然与生命的知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老教授潘锡柔,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黎明,展览策展人代表刘潇先后致辞、致谢,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主持。

        许江谈道,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和教育的创始地,名师辈出、高潮迭起,对这些雕塑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让我们感怀无尽。1933年刘开渠先生从法国学成归来,在南京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说:“现在中国的雕塑不雕死人,雕活人了!”这一语成箴,倒灌了中国现代雕塑的百年方向。塑活人就是塑活生生的人,这不是一个题材的建立,而是一个时代灵魂的确立,从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都围绕着人民的核心,谆谆而教导,一脉而相承。人民是雕塑中国的主旋律,是永不落幕的主题。这次展览以人民的继承为题,牢牢抓住人民的主题,围绕基础学术、纪念碑史诗、多元语言等多条线索展示中国雕塑的风采,揭示中国艺术、民族艺术振兴的内涵,并呈现出“三塑”的特点:第一、塑人,我们看到了生动的人民的塑造,活生生的东方的人的塑造;第二、塑史,我们看到了中国雕塑历史上不少重要的作品。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而且生动的揭示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脉络;第三、塑风,以国美为首的中国雕塑之路的学术之风,在时代的高度上完成创造性转化和融合的语言之风,是多种材料、多种介质、多种语言的风姿卓越的多元之风。潘锡柔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学习、教学的历程,并向后学提出殷切的希望。杨奇瑞谈道,几代雕塑家济济一堂,成就了具有主题性和纪念性特点的雕塑大展——“人民的继承”,参展作品汇集了几代艺术家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多层面的发出中国艺术的集体声响,构筑了一道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创作实践的精品长廊,塑造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群体形象、中国艺术的群体形象。黎明在致辞中谈道,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以这种展陈方式把历代雕塑家和创造者的精品力作会聚在中国美术学院,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还将进行巡回展览,让我们有机会零距离的接近时代的力作、丰碑。“人民的纪程”是共和国成立以来艺术家一直坚持走的主题,这也是雕塑界永远的主题——人民性,正因为一代代的雕塑家在辛勤的创作之余关注着时代、关注着祖国、关注着人民的命运,才得以创造出这样的精品并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此次展览中经典作品的集中呈现在雕塑教学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教科书作用。

        “人民的纪程”确定了雕塑所要描绘的精神空间及语言的关切,并且渗透在具体的塑造之中,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自觉与自省,通过典型的形象来表现人民不同的面貌、姿态、性格,甚至思想与感情。没有环境描写也没有多余的情节,用洗练概括的形象来表现尽可能多的形象内容。因为雕塑艺术本身的纯粹及其建造具有集体与公共的特征,它是在摄影和影像出现之前,进行公共表达最精准的形式。

        展览巡着“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这几条关于塑造的思考展开,与进行严格的定义和互相封闭的板块方式不同,展览在雕塑家的创作内容和时代之间保留一种穿越,力求呈现出新中国雕塑艺术主题性的坚守与发展,以及纪念性的文化脉络。

        本次展览包括了百余位中国三代雕塑家的作品,以他们所经历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记录,呈现出雕塑所叙述的国家、社会和个体。社会性政治的古老神话、个体经验的哲学共栖于此。盘踞在现代中国的百年雕塑的时间历程,也在这三代雕塑创作者及他们的下一代之间传递与相会,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与语境,留给我们共通的意义理解。

        展览开幕当日下午以及9月20日,与会嘉宾和部分参展艺术家举行了以“塑造知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雕塑艺术本身的意志和精神性渗透进了每一件我们熟知的雕塑当中。作为一项同时包括建造和塑造的艺术,本身具有留存历史,尤其是精神史和视觉认知史的功能,许多线索就潜藏在艺术家的创作、创作对象、委托关系、写作与收藏等范畴之中。我们将其称之为“时代知识的感觉”。

        与会嘉宾将从雕塑的角度探讨艺术是如何塑造国家、人民的视觉历史,从中得以一窥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的新气质、新创造、新时代。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展示的首要原则是:审美平等。雕塑家的创作是从我出发,以其超越“我”的无数个体获得共同的经验。

        丰沛饱满的历史感悟、深厚博大的人民之心、有筋有骨的艺术塑造,这都是雕塑艺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赞!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6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7(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