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清凉——李敬华绘画作品展

        作者:admin2021-08-05 08:16:52 来源:网络

        展览地点:青岛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8/20~9/7

        策展人:杨宇全


        李敬华,青岛市博物馆 古代绘画研究专家、画家。著名画家梁天柱先生关门弟子。就读于中国美术院山水专业山水画高研班,中国美术院岩彩画高级研究员班。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多家专业艺术机构收藏。


        入清凉境 得无尽意

        ——写在李敬华绘画展之际

        杨宇全

        无上清凉,是佛之境界。佛家有云:入清凉境,生欢喜心。短短八个字,言简意赅,道出了人生与艺术的真谛。此语出自《华严经》:“甚深功德,无上清凉”,意思就是修行有所得,能够彻底熄灭烦恼,获得自在。的确,当一个人修心至最高境界,便会身心俱忘,入清凉之境,到自由之界,胸无尘埃,心无挂碍,达到一种“纯粹”的极致。

        正是盛夏时节,“无上清凉——李敬华绘画作品展”为我们送来了一缕清风与一股凉意。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李敬华的绘画世界中,在炎炎夏日感受一下佛经中所言的“无上清凉”。禅家有“高卧横眠得自由”的境界,在李敬华营造的艺术天地里,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让我们在清雅宁馨中感受到一种“人文意识”,即具有一定的思想维度、丰富的人文关怀、浓郁的生命感觉意识,是一种远离世俗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滚滚红尘”中。李敬华属于那种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大寂寞的“隐士型”画师。在其数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不被时俗所蔽,不为流风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浸淫在绘画艺术的浩瀚王国中孜孜矻矻乐此不疲。在绘画方面,近些年虽多以花鸟画的面目示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在绘画上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在没骨花鸟、山水方面均有着很深造诣,同时在岩彩画创作方面也出手不凡,所创作的画作除了参加一些大型学术展览外,还被中国美院美术馆等学术机构收藏。

        敬华兄早年师从琴岛山水画名家梁天柱先生,由此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绘画根基。《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弘道治艺的最高理念与行为准则。敬华兄深谙此道,他多次负笈求学,远游写生,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良师、交益友”视为自己的人生圭杲。他早年南下杭州,两度深造于大师辈出、名家云集的中国美院,先入国画系山水专业山水画高研班,又入岩彩画高级研究员班学习。在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心无旁骛,潜心向艺,由是眼界大开,境界与艺格为之一变。在多年的笔墨锤炼与艺术实践中,他将琴岛的“涛声海韵”与江浙一带的氤氲气象、浑厚华滋融为一体,甫一下笔便别开生面,其强烈的创新意识让人刮目相看。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敬华兄在材料,包括纸张、笔墨、颜料方面进行了诸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尝试,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并收到了良好的艺术创作效果。除了汲取优秀的传统笔墨写意精神,还主动学习一些中外优秀的能为我所用的现代艺术因素,在形式构成以及装饰意味上凸显前卫性与学术性。追求一种不急不厉,风规自远,燥润冲和,气韵生动的最佳艺术风格。应该说他是一位真正用思想和情感画画的人!正是因为在绘画观念、造型语言和空间营造以及材料的使用上有自己的理性深度思考,所以呈现在他笔下的绘画语言程式便有了与众不同的“自家面目”。

        敬华兄深知中国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不是以大为胜,以真为胜,而是以心为胜,以气为胜。所以他的“绘画理念得益于黄宾虹‘形而上’的艺术观的启发与引导。在水墨画创作上,秉承本民族独有的‘太极阴阳学说’及老庄‘道’家哲学思想,寓阴阳互生原理于观察与实践,致力于探究自然世界之‘象外之象’,以展现自然生命本质的无形的‘虚静’之神韵为无上追求;同时,注重辩析中西绘画的差异,着力于中西绘画‘形而上’层面上共通之处的甄选与运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尤其是材料艺术的观念。将传统水墨画仅作为载体材料的宣纸,以材料艺术的观念加以利用,经由挥写与渲染,将其转换为新的质感美——呈现出的一种‘气’的透明感,成为画面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引自李敬华的《创作感想》一文)这里的“道”,就是道教中的“无形之形”“以无为本”,这恰恰也与“形离神存”的绘画哲学理念相契合。

        我国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到“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谢赫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首位,由此可见这种“气”的重要性。敬华兄正是贯穿和打通古今中外之“气”的“试水者”与创新者。用现代话说就是真正做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画面造型上,他避实就虚,以虚为实,采用传统墨法中的“泼墨法”“撞水法”“渍墨法”以及汉代石雕和画像石、画像砖敦厚外延的造型法,同时融以西方水彩画的透明与叠加的手法予以呈现。在空间营造上,汲传统丝织物等吉祥图案的二维化思维,以非真实的平面空间展示自然生命无限的、永恒的、流动的气息之场。这从他的水墨作品“荷塘系列”“江南系列”以及岩彩画“鱼”系列,便可以得到以上真切的感受。

        的确,内容最需要的形式就是最完美的形式,他既不会“为形式而形式”,更不会脱离开画面内涵而去一味地“眩人眼目”,他追求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因而其艺术实践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

        “笔墨当随时代”,的确,中国画走到了今天,应该在前贤大师的肩膀之上建立一种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绘画图式”。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西方学者约翰·拉塞尔在《现代艺术的意义》一书中的观点或许可与王国维遥相呼应:“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更新。……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自然,一时代也需有一时代之精神流向。作为后世治艺者其艺术观念也需随之更新“与时俱进”。事实上,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与艺术,一代人有一代人之贡献与作为,一代人自然也有一代人的“艺术面孔”。的确,“扬州八怪”有“扬州八怪”的精神流向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艺术样式”,“青藤白阳”有“青藤白阳”的精神内涵与“绘画语汇”。在这一点李敬华自然有着自己清醒的认知与追求。他经历了中国画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多元文化的熏染与冲击,在现代水墨的裂变与蜕变中,这位脱胎于传统绘画母体的画家既没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没有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而是在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水墨艺术王国中“左冲右突”“南征北战”不断寻求新的“艺术突围”。

        应该说现代水墨艺术的实践者都十分自信乃至自负地恪守着较为成熟的艺术坐标与艺术理念。其创作的聚焦点立足用笔墨诠释和解构现实中的矛盾与不和谐因素,并且比较重视技法的多样化探索。他们用自己的“实验水墨”实践着自己的美学图式,不仅创作出了一批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新的感受力”的水墨新作,也成就了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我想敬华兄当之无愧应属于其中的一员。

        与传统绘画与国人的欣赏习惯相比,敬华兄的作品似乎有意淡化具象而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另类抽象”。二战后,我们习惯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以抽象表意为主,而东方艺术则以具象写实为宗,具象与抽象好像是水火不容的“僧道两门”,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既没有绝对的抽象,也没有绝对的具象,二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超越了视觉的边界,或许会更接近灵魂的自由表达。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既是李敬华水墨画创作所秉持的艺术理念,也是其创作带给我们的最好启示。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说过“所要者胆,可贵者魂”,其本意大概是指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最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开拓创新,最精要的地方就是作品要有风骨与魂魄,要凝聚着创作者独特的精神感受。敬华的画作不仅充满盎然生机,而且还富有浓烈的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意识一直贯穿于其创作的始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艺术未有穷期,探索更无极限,相信敬华兄经过长期的蓄积与发酵,在以后的岁月中会迎来一个新的“艺术喷发期”。“艺不能言最服人”,好的画家还需用好的作品来擦亮自己的名字,我们期待着敬华兄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和内心惊喜。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子夜时分

        于杭城得小自在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1(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