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珠玑村人杰地灵,文脉绵绵,清末涌现出山水画家季大荩、人物画家陈子芳、书法家王星福等闻名乡里。民国以后,珠玑村人季观之、季道章在1933年同时考入华北大学美术系,连同1930年在辅仁大学读书的王心竟,皆蜚声中国画坛,被称为“珠玑三杰”。其中,季观之负笈华北学院、辅仁大学,参与组织雪庐画社,担任北平美术会理事、监事等职、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以弱冠之年,活跃于北平画坛。解放后,应聘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成为“鲁美四老”、“北国四皓”的成员之一。他的绘画传统功力极深,所画山水既蕴北宗劲健与绵密,又得南宗明快与苍润,元人挺拔与华滋,以写生笔法描绘辽海山川,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劲健,形成了鲜明的北派山水画风貌,堪称“季家山水”
一
季观之(1915--1996),字育椿,烟台珠玑村人。相传珠玑村自明代有丘、周、洪、陶等诸多杂姓汇集成村,因而称为“诸记村”,直到1930年,村内学校负责人申林堂发现村子外有两个沙丘,沙丘上的沙子颗粒大而且圆润的像珠子一样,便写下“万斛珠玑聚宝地”的楹联,当地百姓认为“诸记”和“珠玑”谐音,因此将村名改为珠玑。珠玑村地处商埠通往福山的咽喉之地,濒近市区,豁达开敞,后抵黄海海滨,前怀公路,作为烟台人口聚集之地,珠玑村在民国被誉为“烟潍公路第一村”。珠玑村民大部分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农经济,但“地通达而兴贾”,村内闯高丽、东瀛,上吉林、黑河,下上海、广州的经商者层出不穷,在朝阳街附近商户更是为数不少。富裕的珠玑村重商尚文,全村1000多户人家,相继涌现季大荩、陈子芳、王星福,以及福山乡邻姜隐、李程九、鹿荷田、王懿荣等书画家,他们或取法高古,遵循传统;或汲取新法,设色明丽清新;或考取功名,书法技艺享誉全国,地域名人高妙的书画技艺,深深地影响珠玑村的民风,为珠玑村埋下崇尚艺术的种子。
1915年3月15日,一声响亮的婴孩啼哭打破了珠玑村季家胡同的平静,为季家家族带来了欢声笑语。季观之的降生,为父亲季学澜带来了由衷的的喜悦,让一直从事司帐工作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希冀。季家在珠玑村虽非大姓,季学澜性情温和,作为恪守儒道的买卖人,他为人坦诚厚道,谦恭和平,在家乡赢得善良、勤俭的口碑。在风起云涌的商场角逐中,性格平和的他难于成为呼风唤雨、独擎一方的商业霸主,但他朴实的品性,加之练就一手好毛笔字,打的一手好算盘,深得东家的信赖,此后曾在烟台永康钟厂司帐,以忠诚可靠、业务熟稔,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帐桌先生”而终其一生。
季学澜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季观之在私塾练就扎实的书法基础,博览群书对于他的绘画提供支撑,尽管季观之从小喜欢绘画,他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对绘画的构图、疏密等很快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绘画笔性与用水、用墨、设色的悟性和灵气,让他很快能摹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引发族人和乡亲的关注和赞誉。在重商的世风下,父亲季学澜依然规划季观之成为商海的“弄潮儿”。
1931年,季观之在父亲的授意和安排下来到青岛学习经商,经商既要有着精明、算计的头脑,还要忍得住枯燥重复的磨练,“有的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对于季观之来说,经商不啻就是把他关进笼子里,他对艺术的向往,对美的创造的欲望,让他冲破经商的“羁绊”,他中途放弃学徒返回故里,他向往“高山流水”的绘画艺术世界,经与家人几番几次的商量,在征得父亲季学澜的同意后,季观之决意弃商从艺。
二
1933年,18岁的季观之在蓬莱同乡于非闇先生的帮助下,与同村季道章一起来到北平,投身华北学院艺术系学习绘画,与曾在“湖社”学画,后考入辅仁大学的同村王心竟在北平“会师”。
在北平,季观之打开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步入了艰辛的美术之路。Qin
设在北平西城西四南街的“礼王府”的北平华北大学,其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是蔡元培,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为明代崇祯皇家私宅,清初皇赐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代善之孙杰书以康亲王世袭,故府称康亲王府,乾隆四十三年改称礼亲王府。1922年6月,蔡元培在北平倡议创办大学,1925年由国务会议决议拨礼王府作校址,1930年11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命名私立华北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学生。
华北大学创办人蔡元培和校董会成员都系国之名流、政要,把“京城王府之首”的礼亲王府改造成 大礼堂、美术馆、图书馆、实习法庭、古物陈列室,正是学风正尽、进步思潮的匡涌,蔡元培在华北大学探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不断引进新人才,改革旧制,使华北大学校园涌现现代教育的新风。当时,于非闇、胡佩衡、陈缘督、颜伯龙诸名师皆在大学任教,季观之、季道章等在于非闇的特别关照下,得到学校老师的悉心调教。季观之醉心传统艺术,他对历代名家王石谷、石涛等的妙笔技法,皆兼收并蓄,宗其所长,在季观之的山水画中得以集中的凸显与体现,真正体会到‘师古人兼师造化’的真谛,并发展了古人用笔渍墨的特色,阐释了他能集各家之长,兼容并蓄的绘画风格,得到于非闇、胡佩衡、陈缘督等先生的欣赏。
季观之认为“学南宋马、夏比学北宋李、范更难一些”,他学李成,郭熙,进而精研李唐,刘松年,潜心研究马远、夏圭南宋院体山水,季观之认为就北派山水画本身而言,到了南宋已经由北宋的繁复绵密、苍茫浑厚的构图,发展变化为简洁概括、情景结合,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季观之泛鉴王蒙,吴仲圭,唐寅,仇英诸家,在笔墨技法上崇尚用笔方挺刚劲,他首创大斧劈效,并参以“南宗”水墨渲淡之法,山石的轮廊、纹理、结构勾皱结合、干湿并进、浓淡兼施、一气呵成称为带水斧劈皴法,使山石的形象更加提炼、概括、生动,水墨愈加苍劲,他的山水画作品呈现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挺拔,劲健,墨色浓郁,苍润,丰富,色彩沉着,明快,谐调,既有北方绘画雄强浑厚的特点,又有墨色淋漓的气韵表征,北宗的骨力与绵密、南宗的挺拔与苍劲以及元人的苍茫与浑厚。
当时,画坛北派画家较少立论著说,画史大都带有“南宗”观点,仍受董其昌等人“南北宗”及“文人画”说的影响,何况晚清四王的画法大行其道,在此种背景下,季观之能独具慧眼,潜心研究几乎被同代画家所淡忘的北派山水,艺术直觉非常超前。
1935年,季观之与季道章肄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转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由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与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合称为北平四大名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在1929年成立,美术系主任由溥雪斋担任,秘书是陆鸿年,李志超担任美术专修科导师,担任美术专修科导师的还有汪慎生、陈缘督、陆和九,当时启功从事美术专修科助教工作,奥国人白立鼐担任美术专修科副教授。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另有郑宗鋆、王肃达、溥松窗、关松房、关广志等在校任过教。在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当时校长陈垣学贯中西,季观之在辅仁大学不仅受教于傅雪斋、陆和九、李智超、溥松窗、陈缘督、启功等传统绘画名家,而且,西画从师于白立鼐、海里赫斯等名家外教,在辅仁大学学习的三年,季观之系统地进行了中西绘画的学院教育,学理与技法上融通了中西画法,他的山水不仅从传统名家中汲取养分,在西画教授的影响下,他开始勤于写生,从自然中获取养分,以劲健挺拔的笔法,以洒脱隽爽的文思,描绘世间物象丰富微妙的变化,为其日后艺术上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季观之与季道章、王荣九、李炎昭一起毕业,成为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第九届毕业生,因为成绩优秀,他被聘为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美术教员,自此开启了美术创作之路。
三
1936年,晏少翔、钟质夫、李天铎与王心竟在北平西四武王侯50号筹建雪庐画社,1947年冬搬迁至东单北米市大街青年会。季观之在王心竟和山东老乡晏少翔的提携推介下,与王素达、侯培显、金哲公、袁颖一、龙启泰、李墨林、刘守田、张其翼、周先瑜、华孝先、郭秀砚、张家德、王仲华、龚维明、袁英华等成为主要会员,活跃在北平画坛。当时雪庐画社招收学员极多,季观之对待学生始终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他治学治艺勤奋严谨,重实践,勤示范,诲人不倦。
在雪庐画社授课期间,季观之教育学生学习绘画伊始一定注重临摹,他教育学生从名家巨擘的经典作品临摹开始,无论是“对临”、“意临”,他都亲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眼看手追,将一幅作品精临多遍,反复揣摩、举一反三、潜心钻研。在教学过程中,他反复强调对传统技法的把握,通过长时间绘画数量的积累与实践,才能把握绘画的技巧,领悟到绘画的真谛。
在雪庐画社任教期间,季观之对两宋绘画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宋代,便进人了鼎盛时期,画家们以造化为师,用“全部感情拥抱生活”,使作品无不充溢着生机。宋画的恢宏博大,沉厚雄强的阳刚之美,成为中华民族上升时期的民族气魄与自信心的体现,季观之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为已任,“精神聚,无矩弗成”,他的山水画开始逐渐表现河山雄浑壮穆的阳刚之美,其作品骨体坚实,墨法精微,技法严谨的特征愈加明显与凸显。
在雪庐画社,季观之常常言传身教,亲身示范,对待学员和画社的同仁从不保守。大家经常看到季观之作画时,时而凝神静气,精神聚一,时而笔走龙蛇,以线塑形,以墨造境,笔笔相连,线墨相融,形神兼备。无论其尺幅条屏,或宏幅巨作,季观之喜欢将画纸悬挂于墙壁之上,他作画从不打草稿,而是手握烟斗,呼呼吮吸,随着香烟缭绕,思绪渐入画境,一时山泉显现,松风在耳,腹稿既成后,季观之挥毫落墨,一气呵成,季观之作画的形象,深深印进雪庐画社同仁和学子的脑海中。季观之常常告诫学生务必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倘若急功近利,抄近道、走捷径是万万不可取的,季观之以大量充实的教材,反复勾勒、泼墨示范,形象生动地把教学引向深入,绘制上水作品要求笔笔留痕迹,绘制流程注重对物象之美的把握,绝不应付学生,对待学生的疑惑结合自身的认知,反复示范讲解清晰,绝不含糊其词,直到学生学会、弄懂、领会为止。
季观之除认真教学外,积极参与每年举办的一两次画展,登报宣传等由侯少君办理。雪庐画社还为晏少翔、钟质夫与王心竟举办过联展,在季观之等不懈努力下,雪庐画社举行成绩展,每年春夏各一次,冬天有时候也搞展览,在北方画坛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四
辽海大地自古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画坛上季观之、钟质夫、晏少翔、郭西河号四位耆宿称“鲁美四老”
又称为“北国四皓”,他们的绘事活动的缘起皆与“雪庐画会”“湖社”“京津画派”有关,绘画传承有序,他们又分别从京华来沈城执教鞭于鲁迅美院,在美术教学中春风桃李,化育英才,同属于中国当代北国画派的开拓者,堪称辽海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季观之即为其一。
1950年,季观之在北京参加民革民主党派,成为民主人士。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中国的解放。1953年初,季观之应聘来到刚刚创建的东北美专,这所由延安鲁艺——东北鲁艺分部独立建校,在美术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东北美专,新从北京引进从辅仁大学美术系或者国立北平艺专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曾经亲受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袁励准、溥雪斋、陈缘督、汪慎生、于非闇、胡佩衡等名师真传,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宗法宋元,年轻时既已活跃在北平画坛,深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胡适等名家硕儒的看重,但创作内容与风格却各有千秋。其中,晏少翔以工笔重彩为主,其古典仕女画在院派的严谨中不失活脱与传神;钟质夫最擅没骨花鸟,画作展现出生动的物理、物情与物态,既冲澹幽隽,又雅秀超逸;郭西河则精于小写意花鸟,笔墨华滋,神采灵动,匠心独运。季观之山水创作集众家所长,杜绝明清某些拟古山加为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由师古人而转向师造化,倡导观察、体验、描绘东北地区的河山风光、农家村舍,创造了许多颇具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实境”,他把自己深厚的传统修养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为鲁迅美院中国画系的建设,在教学中确立传统根基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东北艺专重组为鲁迅美术学院,一跃成为东北美术专业教育的翘楚,位列全国八大美术学院之一,季观之、孙恩同等引领创建中国画专业山水画教学,季观之依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精研古法,结合自身艺术实践经验,提炼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稿,在全国的美术教育高校中创建山水画教学课程范本系统。他常常教育鲁美的学生,面对实景现场落墨,每一幅写生作品都不能消极地摹拟自然,也不能画成“中西结合”的毛笔素描,更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传统技法。他竭力倡导的是不仅将传统用笔墨技法表现出来,而且强调把握中国画家所特有的传统审美意识。对于以西画为造型基础的美院学生,面对大自然时总是无法回避光影和色彩,季观之引导学生透过固定外光下的光影与形体,透过纷杂的万象,把握造化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季观之的艺术追求超出了摹拟自然景物的外表,力图体现其内蕴,将造化的“饰”与“质”、“形”与‘神”以及造化本身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即‘景’与“情”统一起来,以笔墨来联系、生发山川万物形象,以笔墨写形传神,探寻到个性化的北方溪山水的“真味”。
因为季观之、赵梦朱、王心竟、晏少祥等在专业上社会影响力,1958年5月25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改选时,会长为陈半丁,副会长为于非闇和赵枫川,来自东北的长春艺专史怡公、潘素,长春博物馆张伯驹,东北鲁美的赵梦朱、晏少翔、王心竟和季观之,一同被评为外地美术单位会员,不仅昭示了鲁美与京津画界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加彰显了季观之等鲁美教师画家们在京城画坛依然保持很强的影响力。
五
来自烟台珠玑的季观之一生生性豪爽,到达辽宁后更是融入东北人的性格。他喜欢饮酒,酒量亦大,酒酣泼墨,微醉挥毫,乃为趣事。他曾说“绘画是文化,酒也有文化,酒与画也属一家人”,足见他的豪情与幽默。
季观之进入东北开始,下乡、去工厂、攀长白山,饱览河山风貌、田园农舍,走遍东北大地,致力于笔墨精致,格调清新,创造出大批耳目一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他着力于现实题材和艺术语言的开拓,满怀豪情地下渔村,访韶山,登井岗山,从北国的林海雪原至南疆的海岛茶园,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和画稿。他参透生活,彻悟人生,创造出了《寒冬运木》、《苍松岁寒》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的成功作品,无不工而不板,放而不狂,腆润而苍劲,笔墨精妙,季观之很多作品描绘辽宁等北方山水的自然美,苍松危岩、幽谷泉声、山村烟霭、溪山清流以及峡岩飞瀑等,成为他描绘的物象和表现的题材,表现出豪爽雄强,风格鲜明,独具个性的典型特征。作为当时很多画家热衷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把山水画家的“林泉之心”视为消极地逃避现实,季观之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传统的审美追怀,成为他文化自信的个性化标签,与观赏山水的“澄怀”、“畅神”一脉相承,季观之的南派披麻皱作品,清新逸雅的《竹溪胜境》、《竹林小溪白鹭飞》等作品,描绘江南的茂林修竹和芦塘禽戏等题材,格调清新雅致,别具一格,从整体气势、布局到局部画法,层层效、擦、点、染,严谨山石画法变化丰富,呈现出墨法精微、层次丰富的勾、效、渲染画中的松、柏、柳、竹、杂树、点叶、夹叶、芦苇、水草以及点景建筑等均极精彩,既有大刀阔爷、生动老练的神来之笔。季观之在笔墨技法上也有新的突破,比如,对轮廓光和明暗的大胆“引进”,对水中倒影的描绘以及用花青墨大笔触的表现海浪等,融于传统的大手笔之中的,不仅无生硬之感,反而充实、丰富了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观察、研究、描绘,创造了独具匠心的表现方法,无不基于他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酷爱,他潜心专注于山水画传统几十个春秋,使他对山水画传统有着精当地判别与选择,获得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时至今日的现代城市生活,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噪声及环境污染,使人们更需要一种内心深处的的松弛、愉悦与补充,季观之倡导的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正是对陶冶情操功能的发扬,超前地感知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季观之纵横挥洒,涉笔成趣,他从写眼前的实境,到心中的意境,到画中的化境,都是他由生活到艺术的升华,为北派山水创造出一整套表现技法与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季观之素以人品、画品而卓立画坛,他为人正直、坦诚、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把艺术事业视为生命,以面壁精神奋斗一生。他常说“人品不高,则无以论画”,季观之几十年来,勤奋耕耘,精心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无论对院内弟子或登门拜望的院外陌生人,总是笑脸相迎而循循善诱,他以高龄,不避辛劳,为业余美术班学员上课,对青年学子更是备加爱护,勤勉辅导而不厌其烦。课程结束,师生们依依不舍,洒泪而别。他的院外学生有工人、农民、军人、锅炉工等,都无不亲聆其教诲,都一视同仁,学生们受益至深。
六
季观之不仅绘画技法高超、娴熟,对画理用功殊深。他反对“中国画落后”、“不科学”的虚无主义观点,他说“我们的国画是国际水平---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蒋兆和、李可染分别在苏、德搞画展,很受欢迎,非常成功”,他还说“有的同学一味追求逼真,酷似自然,这虽真实,但失去了国画的那种‘明快’、‘悦目’而又沉着的风格”,“我认为,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所创造是可贵的,但必须是接受遗产之后,绝不能将民族风格‘创造’掉了”。
季观之从不墨守陈规,他说“国画的戒律是很多的,更有些地方是公式化,千万不能迷信,应大胆地克服它”,“目前有些批评家、鉴赏家认为倒影是西洋画法,国画不应表现,否则是不守祖业,离经叛道。其实,在古代画家中,有些是画倒影的,并且画得很好。唐朝戴嵩画牛在河内饮水,水面的浮影唇鼻相连,刘松年画《照盆婴戏图》,孩子以手指自己的水影为戏,一倒一正,形与影分得很清楚---根据以上记载,怎能说古人根本不画倒影呢?倒影在自然景物中是很美丽生动的,只是古人确实在这方面表现的不多,也没有规定现成的表现技法,这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创造新方法”。季观之不仅是传统的保护者,又是现代水墨画的开拓者,中国画的发展日新月异,空前繁荣,世界影响愈来愈大,处于从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中国画,怎么与世界绘画接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既不能是“保守主义”,又不能是“虚无主义”,季观之倡导以民族绘画特色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高扬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迈向世纪,他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有的思考和论断,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在季观之的所有山水画作品中,他中年时期多用熟宣或矾绢作画,画面构图严谨,格调典雅,用笔劲拔、生动,墨法精微、豪宕,深得宋人骨体、墨韵的绘画作品,因为这一阶段季观之精力充沛,艺术成熟。在此基础面向自然,师之造化,他认定山水画要做到与造化同功,就要‘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就要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大量素材归纳、选择,去粗取精,酝酿、整理、提炼、加工,使得在造化中得到的感受升华为“胸中丘壑”。他的《镜泊飞瀑》、《瀑声响彻震山谷》、《长瀑激泻穿层云》山水画画面多半布局丰满,严整工致,骨体坚实,墨色浓郁、苍润层峦叠嶂,峭拔险峻用笔方挺劲健,墨法淋漓酣畅,多用带水斧劈效,浓淡兼施、干湿并进,笔致墨气洒脱、隽爽,变化丰富微妙。蕴含北宋的骨力与绵密,南宋的挺拔与苍劲以及元人的苍茫与浑厚又得北国山川风韵,形成鲜明的自家风貌。
六、七十岁高龄时的季观之,仍坚持带学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让学生们面对自然造化,去体味绘画艺术实践的甘苦与欢乐。他的足迹遍及东北的林海雪原,高山深壑;也涉足于江南流溪,渔村山寨,积累素材,勤勉创作,他虽是出身于学府殿堂的画家,年青时已在京华名声鹊起,但他一生为人极为平静随和,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不为物欲所动。他为亚运会,为残疾人作画义卖捐赠,担任沈阳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乐于作“无量功德”善事;与同事郭西河一起撰写、出版《辽宁老干部大学试用教材》,进行花鸟和山水画培训。1992年新春,季观之回到家乡烟台,与少年时的同道同窗80高龄的季道章促膝叙旧,沉浸在一片往事的追忆中。追昔抚今,感慨万千,他阐发民富而知礼乐,而向往艺术的道理,叮嘱年轻人应该有更高格调的追求,为家乡的文明建设增色添彩。
季观之在沈阳生活了40余年,他在鲁迅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顾问,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沈阳市政协委员。他毕生的心血奉献给鲁美的教育事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辉煌与巅峰都留在了辽海地区。季观之晚年的季观之因脑神经萎缩,记忆不清,身体虽然硬朗,但体质相对孱弱,但他还是那么乐观,高兴的时候依然喜欢画前饮酒,画中吸烟,借烟酒以提神助兴,进人不受法则约束的自由状态,使之获得尽多凭附的“神力”,并使之尽情发挥,以便达到精神的最佳状态。
然而,所有的人总是难逃岁月的流逝,1996年4月20日,季观之先生因中风仙逝,享年81岁,珠玑村的星光熠熠的艺术之星从此陨落,浃河呜咽,乳子山垂泪,唯有在珠玑村记忆的底片上,永远镌刻了季观之的艺术美名。
(作者系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张伟)
参考资料:
朱丹《北派山水画巨擘季观之》《美苑》 1994年第1期
季伦之《季观之和他的画 》1993年10月发表
冯铁铸《季观之》《美苑》1986年第1期
朱丹《北派山水画家季观之》《美苑》1994年第1期
孙文勃《艺苑巨擎德业双馨--深切怀念季观之老师》《美苑》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