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秦汉气韵,内涵魏晋风骨,感怀时代境界

        作者:邵大箴2024-07-24 08:51:16 来源:网络

        任惠中【三个汉子】  180cm×188cm2010年纸本彩墨

        任惠中的人物画有鲜明的个性,笔墨语言流畅而雄浑,风格粗犷而率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显示他在尊重客观自然和传统章法的同时,重视主观再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真切感受,抒发内心的激情。

        对艺术家来说,不论他从事何种形式的创造,都存在着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两者之间关系这个最棘手的问题:既要虚心地以客观自然为师,虔诚地向其学习,以其为创作资源,又不被它束缚住手脚,而要尊重自己的主观感受,用自己的心灵融化从自然中获得的体悟和灵感,进而巧妙地运用相应的艺术语言加以表达。在绘画中,点、线、面和色彩的有机组合,是最重要的语言手段。面对同一客观物象,不同艺术家因用不同的眼睛去看,用不同的心情去感受,又因各自有不完全相同的造型功力和艺术修养,会向观众呈现水平不等、风貌与格调相异的作品。

        造型功力和艺术修养之间有相互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功力是靠艺术家长期艰苦磨练而成,似乎是属于“器”的范畴;修养,则是从生活和包括读书在内多方面学习中获得的,人们称之为“道”。其实,功力积累中含有悟道的成分,修养的培育也离不开对器的反复磨练。凡是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大家,莫不是经过艰苦劳动熟练地掌握手艺,又不断在师古人和师造化过程中体悟艺术规律、研究艺术原理而有所作为的。

        我读任惠中的画,有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他是一位全身心投入艺术的劳作者,他从不轻视手头功夫而深入探索手艺的秘诀。他不懈怠地深入生活,到藏族地区去观察、去体验、去写生,在这个过程中,他领悟到,无比丰富多彩的客观自然,各种类型、性格的人,是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他明白,它们只是生活原型,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要将生活原型转变为艺术,需要经过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构思和创造。他重视写生,认真思考过使中国画重振元气的写生问题。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撰写过不少论述中国画写生的文字。多年来他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写生-创作稿。我之所以将它们称为写生-创作,因为它们是直接面对人物写生而成的,不仅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而且在其中投入了充分的酝酿和构思,画面线的勾勒和墨色运用,相互搭配,相辅相成,乃是精心营造,又信手点拨,组合笔力墨色交响,创造富有韵律的画面,有出其不意之妙和出神入化之美。这充分说明,他的写生,是在尊重客观自然和对象的基础上重视描写主观感受,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情,张扬人物形象的存在的“气场”。

        人们欣赏画,尤其是中国画,不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很重视画面第一眼的大感觉,即势;随后则是要求图像耐看,经得起推敲,能让人驻足留步;最后离开画面,还要留下难忘印象,享受值得回味的美感。任惠中的人物画初看大气、犷放、含有“野”味的浑厚。这里说的“野”是不中规中矩,不追求纯粹的唯美,语言适当夸张、变形,强化其内在的动感,呈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看得出,任惠中塑造的性格不同的藏族人民形象,有共同的异样风采,又有独特的个性面貌。艺术创作中个性风格之重要性,人所皆知,只是个性风格应该是艺术家天性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造出来的,中外古今文论中历来有“风格即人”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任惠中艺术风格的“异样”之所以有一种艺术魅力,就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藏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劳动、生活的自然环境,铸造了他们坚毅、纯朴的形象和性格,他(她)们身上特有的力和美,吸引和感染了任惠中,驱使他思考和探寻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加以表现。在探讨和求索过程中,他得到的最珍贵体会是:尊重对象,尊重人物形态的每一个部分,但不去追摹。他认为追摹是被动式的,是被对象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地在“形式语言上的准确、构成因素的严谨和谐与恰如其分的处理上”,做真正意义上的画面深入,做“精心的组织和经营”,最终不停留在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上,而能透过表面现实发现内在的美,透过表层东西揭示其内在的精神。

        (文/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5(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