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界——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自觉性探索课题卷首展

          (1/5)《色界》海报

          (2/5)佛音 赵东 60×60cm 2012年作

          (3/5)金装自在观音线描 付爱民 33x42cm 2012年作

          (4/5)境缘 吴冰 45×68cm 2012年作

          (5/5)流缓心和 范琛 45×70cm 2012年作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色界——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自觉性探索课题卷首展
          展览时间:2012/12/22~2013/01/12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园区•见心会馆 -()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吴冰、范琛、付爱民、赵东

        “色界”一词源自于佛教文化对整个宇宙的描述,它是介乎于无色天和欲界之间的一个世界,无色天就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理想世界,而欲界就是我们正在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令众生悲苦而堕落的世界。

        在色界里,还没有摆脱物质挂碍的诸天众们过着俗人难以想像的日子,首先他们已经脱离了食色欲念的纠缠,据说他们相视一笑就可以化生子孙,他们以意念为食物,不受重力的束缚,想去哪儿就可以飞到哪儿……总之,他们处在从人到“绝对神圣”之间的那个层次。

        色界众生自己还分为十八个层次,称为“色界十八天”,其中第六天是光音天。据说光音天里的天众都是清净无量的,得最胜色,口中明净,以喜悦为食,住于安乐……就是说他们都很漂亮,嘴里说的话都是很好听的,吃和住也都是沉浸在欢喜和安乐之中的。这么完美的天众,却因为好奇而飞临地球并偷偷品尝了大地上甘美的泉水,坏了!他们就堕落了,不能再飞了,成为了人类。但是自从他们堕落为人以后,慢慢就分出了男女,也分出了美丑,他们就感受到了美,开始懂得欣赏美了,更感知到了诱惑的力量。

        是不是唯有堕落才能够收获真正的“美的知觉”?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让人们都在高效率的沟通之间发现了另一种自我成长的脉络,就像光音天一样,在好奇中滑落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总是经受不住这样或那样新鲜事物的诱惑,总是觉得只有在体验过之后才能够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我想,艺术的终极魅力就在于,人们清晰地知道那些被塑造出来的世界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可是大家还是乐于去欣赏它。

        艺术行为是在人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之间做一个平行的运动,正是因为艺术所营造的世界是假的,人们不必承担在艺术世界中是非评判的责任和压力,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才能够畅尽所欲,也因此才有机会使思维的深度达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达到的境界。这是我们对色界的理解,它并不是只存在于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一个世界,而是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可能触碰到的一个世界,是人到神圣之间的那个世界。

        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色界?

        对于中国画而言,走到21世纪了,最大的诱惑莫过于多少画家对色彩艺术的幻想,不得不说,这些幻想多少都带有一点yy色彩——你明知你想要这个,可是却不肯为此付诸努力,然后还要时不时地侧目窥视……

        中国画要不要色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持续不休。有的说我们的前辈都是不喜欢色彩的,根据似乎很站得住脚——因为早在唐代,美术理论大家张彦远就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几句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他的意思是说,假如你的手段重心在色彩上的话,物象的表现是很难协调的。

        可能不少人以为我们是要跟张彦远唱对台戏。事实绝非如此,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美术家没有充分色彩训练的条件,而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人类色彩艺术发展到的一个最高峰!只是不知道哪一批人会是中国画领域里最先品尝色彩诱惑的光音天?

        这里所说的“色界”显然是个绝妙的双关语,这些画家们一直在做着这样的或那样的色彩试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色调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你们都知道这里是虚幻的,这个世界是假的,在这里你不必紧张,但它们却又是介乎于俗人的你和神圣的你之间的通灵世界。

        究竟什么才是你自己的色界?

         

      Processed in 0.230(s)   7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