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的观看之道

        作者:周鼎2025-02-06 09:14:49 来源:光明日报

          在源远流长的金石学研究中,拓片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是探究摩崖等各类石刻的重要凭借。在传统金石学中,研究者借拓片赏玩铭文字体、书风,参照史传考证史事,当代历史学家很大程度上延续此传统,重视善拓、精拓,以拓本校录铭文,作为史学分析的根基。这一传统形成有因,拓片便于传布、观看,精良者能最大程度呈现原碑文字。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正如艺术史家韩文彬在其著作《铭石为景》中,一开篇就指出:视觉上,拓片将立体石材压缩为二维平面图像,易造成信息扭曲、失真;且摩崖文字嵌入山水,规模宏大,单纸拓片难以囊括全貌。

          若仅研读拓片,会割裂铭文与原生空间语境,导致进一步失真。对此,该书举了一个典型案例,即关于东汉《杨淮杨弼表记》文本性质的认知。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在未涉足实地、仅凭拓片揣摩的情况下,仓促地将其判定为杨氏的记墓文字,此后金石学家大多人云亦云,未对这一论断加以审慎探究。实际上,当我们亲临褒斜道石门隧道现场,便会发现此处题记与为二杨祖父而作的《石门颂》相邻而居,理解了两处石刻的这层视觉连贯性,其文本撰作的意图便豁然开朗。得益于长期的艺术史训练,本书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在中国古代石刻研究中,只有置身原始环境“观看”铭文,才能在时空场域中真正理解它们。

          自1998年起,韩文彬为撰写此书多次深入群山,实地探访摩崖石刻所承载的历史现场。这些亲身考察经历深刻塑造了该书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书中将摩崖文字置于历史脉络深挖,为精准聚焦,选取东汉褒斜道石门石刻、北魏郑道昭石刻、北周铁山刻经、唐代泰山石刻四组摩崖群落。以摩崖为线索,秦汉王朝地方治理、地方大姓乡里经营、中古佛道信仰流行等历史热门议题,如画卷般逐一展开。

          该书第一章的重点,即为褒斜道东汉石门石刻。作者认为,当传统的公共书写体系受到冲击,地方大姓及其所代表的乡里社会,在摩崖石刻上有了更多展现。褒斜道石门石刻在文字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摩崖石刻又在新的时代因素持续影响下,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

          在第二章里,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北魏郑道昭石刻。彼时佛、道信仰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而在政治领域,士族阶层迅速崛起,并在国家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郑道昭留下的诸多摩崖题刻,正是上述时代背景的产物。郑道昭出身荥阳郑氏,是北朝第一流的门阀士族。在光州刺史任上,郑道昭在大基山、云峰山、天柱山等地留下了多处题刻,这些摩崖石刻带有鲜明的家族色彩与道教信仰寄托。由此,自然景观在郑道昭的文字建构下被注入了特定的意涵,最终定格为当地的人文景观。

          第三章聚焦于北周铁山刻经,探讨地方民众所创造的摩崖石刻。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对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摩崖石刻也因此获得新貌。彼时,诸多承载着时代思想精华的经典文段、记录着重大历史节点的珍贵史实,被郑重地镌刻于崖壁之上,位于山东境内的铁山刻经堪称其中代表。从视觉角度审视,相较于汉代摩崖石刻,北朝的铁山刻经在呈现上更为大气磅礴。其文字布局开阔,镌刻规模宏大,整体气势恢宏,彰显出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准。然而,作者韩文彬却敏锐洞察到一个奇特现象:这些被精心刻写的内容,理论上是供人阅读、研习,以传承文化知识,可铁山刻经那超乎寻常的巨大文字尺寸,却给实际阅读设置了重重障碍。对此,作者给出的解读饶有趣味,他认为,受时代思潮影响,人们对宏大、深邃等抽象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开始追求将抽象理念具象化。而遍布山体的石经文字,正是人们心中“浩瀚”“深邃”等概念在现实世界的“视觉化表达”。铁山刻经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相互呼应,山水清幽为石经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感,石经的庄重、恢宏又提升了山水的文化底蕴,二者共同营造出一处饱含人文精神的空间,让往来观者心生敬畏,沉浸于对历史、文化与精神世界的思索之中。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着重讨论了唐玄宗御制的《纪泰山铭》。自秦汉以降,泰山作为封禅等国家礼仪活动的空间载体,始终承载着丰富的政治象征意涵。历史步入唐代,先后有两代帝王在此举行封禅典礼,而泰山唐代石刻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对这些礼仪活动的记录。以《纪泰山铭》为代表的泰山唐代摩崖,气象恢宏,字体雄浑,它们与泰山自然风光彼此形塑,共同谱写出人文与自然的华丽篇章,更为后世人铭刻了关于盛唐的历史记忆。

          通览全书,《铭石为景》仿若一把精巧的钥匙,恰如其分地运用空间、景观等前沿社会科学理论,巧妙地开启了传统金石学与艺术史交融的新大门,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者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与文本分析,将摩崖石刻融入汉到唐书写形态的发展脉络,重现了这一时期山水与人文交织的图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思路,颇具学术价值。

          (作者:周 鼎,系扬州大学副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1(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