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曲直

        作者:admin2021-08-09 15:28:21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介】

        曲直,1968年出生,山东莱州人。1987年参军,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俄罗斯著名美术家研究生班。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美术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

        作品入选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美国旧金山艺术沙龙展;中国香港回归特邀艺术顾问油画作品展;建军70周年全军美展;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绿色时空——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精品展;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小幅作品展;中国当代绘画展;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法国巴黎绘画展;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世纪伟业——中国绘画特展;重庆立场——中国当代绘画大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特展;

        众志成城——2008全国摄影美术书法特展;2008——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12年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2014年“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2015年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5年俄罗斯联邦卫国战争纪念馆“让历史照亮未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军事文化周”展览;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展;

        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嘉兴巡展暨第四届“红船颂”全国美术活动。曾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抗洪精神赞全军美展铜奖;纪念建国50周年全军美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21世纪首届中国艺术精品大展金奖;第十届全军美展金奖;第七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金奖;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曾在国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部分作品被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武官处、中央军委大楼、西柏坡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中国美术馆、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收藏。


        《黄河抗凌》600×260cm 2016年


        鲁人曲直

        文/许向群


        曲直是山东人,个性中的豪放、侠义、率真颇得山东人的精髓。曲直是军人,虽然他的强项并非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但血液里的阳刚、正直、激情却保有军人的气质。在当代军旅美术创作领域,曲直是一位多产高质,富有进取意识的油画家,他的作品题材丰富,面貌多样。主题性静物画、军事题材人物画、渔人风情等系列作品,具有浓郁的军旅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表现的激情和写意的奔放,逐步找寻到与自己个性相符的表达语境,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绘画面貌。


        《红色的记忆》150×120cm 1997年


        静物画创造一直是中外美术家们十分钟爱和不断探究的一种绘画形式,因为关注的对象是物而非人,所以主题的指向性相对淡化,在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态度与情感趣味时,会显得更加纯粹和自由。虽然当代静物画已呈现出多种绘画手法和表现风格,但是在中国普通观众的观赏习惯中,对静物画依然存在着习作性与小品性的狭义误读。当曲直的主题性静物油画出现在国家和军队主办的大型展览中时,人们被他绘画中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取向所吸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景物画传统的观看方式和欣赏心理。


        《永恒》220×80cm 2001年


        《岁月难封》系列作品,使曲直在军旅画坛崭露头角。那时他还是战友文工团的舞美师,随团走边防、上哨所的经历,使曲直对活跃在部队一线的文化战士的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由此,他联想到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器材锣鼓箱——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军旅生涯记忆的物品,并以它为主体创作了《岁月难封之一》。画面上鼓、锣、镲、钹等乐器摆放在由弹药箱该制的箱盖上,与前景散落的快板、二胡和笛子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的庄重感,使这些普通的乐器具有了特殊意义。在技巧处理上,曲直努力追求这些乐器的质感,弹药箱的磨痕,锣、镲、钹的斑驳等,将岁月的留痕不经意地通过写实的笔法流露出来,使画面产生一种视觉的沉厚感。军号的加入既合情合理,又点明了革命文艺的战斗性功能。能从这样小而独特的视角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对眼见景物充满感动,应该归结为曲直对革命军队光荣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文艺队伍奉献精神的心怀敬意,所以他才能以当代的思想形态来对这个历史主题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小侧面蕴含了大主题。观众面对作品时,能够十分自然、亲近的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题旨和意境。这幅静物创作既有历史画的深沉厚重,又有作者个性的充沛发挥,具有当代军事美术的典型特征。《岁月难封之二》将视角投射在长枪和军号上,作品采用十字形的构图,形成了庄严的神圣感。浮雕化的处理方式和肌理效果的运用,有一种重新发掘的意味。艺术手法上重视材料的视觉感受,如颜色的堆砌,以刀代笔的画法,中心光束的运用等,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英雄主义情怀。作品以简洁明了的图像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是一件主题性和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备的作品。而《时空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岁月难封》一二的综合,同时融入了显著的观念色彩。画面中心将不同年代的军装和锣鼓箱融合对接为一体,左右两边器具、装备的并置,将过去和现代用一种直观的图像方式连接起来,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接,从表面视像的对接引发了精神的承传和对接,使作品深刻度与丰富性大大增加。这样的静物作品,它所负载的信息含量和精神含量,甚至超出了同类题材的人物画,通过“物”使“人”显得更加崇高。这种无“人”的美,为军事主题的表述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样式,同时在意境的传达上显得更加含蓄,更有感染力。


        《盾》190×190cm 1998年


        油画《盾》可以说是曲直在静物题材的开掘上更具想象力的一件作品。这幅以1998年抗洪抢险为主题的创作,截取了江堤的一段来重点刻画,画面前景主体,是一盏悬挂在绳索上的照明马灯,底部是浑浊而汹涌的江水,背景是一堵拦截洪水的沙袋墙。这些特定物象的组合,显然是提炼加工后的结果,虽然每个具体物件是真实写实的,但勿庸置疑,这是个想象的画面。中心的马灯既有实际的照明功用,又是画面的光源,且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背景沙包上叠印的文字与沙袋墙融为一体,但细心品读后会发现,那些文字是有关全国人民关注、支援抗洪一线的新闻报道的标题,显然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述方式。面对平凡、熟识的景物,通过对真实的深入表现和追寻,往往能使景物体现出更独特的美感,显然《盾》属于这样的作品,它将宏大的主题化解为简单、具体、普通的景物,并通过对景物深入的塑造和刻画,呼应、诠释出主题的高度,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


        《罪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300×200cm 2005年


        《静·物》是曲直将观念艺术的某些因素加入军事静物绘画中的创新之作。这幅作品在全军第十届美展中获得了金奖,他的探索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艺术的真实美感来自画家内心最自然、最平实和最细微的感觉。没有多年的军旅生活,没有对武器装备独特的感受与精心的体察,是很难产生这样的灵感和构思的。这种由真实的美感引发的心灵震撼和观赏趣味,完全有别与那种灌输、说教的居高临下的方式,艺术本体的能量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静·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来表现过去曾在众多画面中一再出现过的装备——坦克。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和表现的色彩,从正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中等大的坦克形象,改变了它通常只是人物背景的从属地位。独特的角度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坦克”具有了军事符号的特殊意味。庞大的身躯,冷冰冰的炮口,斑驳的肌理效果,不仅绝妙地表现出坦克的质感和体积感,而且有一种凛然的震慑威力和霸悍的阳刚之气,视觉上的逼迫感产生了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观众的心目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一个近乎1比1尺寸的坦克在油画布上扑面而来时,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它所造成的身历其境的感受,使人们自然地进入和平与战争的哲理性思考之中。这种由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而引发的形而上的思索,在最大限度上给观众提供了参与创作的可能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海阳地雷战》三联(左、右)150×100cm×2(中)150×150cm 2017年


        曲直作为军旅画家的新生代力量,他的作品是以紧扣时代主旋律为主导的。反映军事历史,反映当代军旅生活,是他职业的需要和职责的体现。在军事题材创作领域,曲直不但善于在具有军事符号特征的器具与装备中去寻找自己的视点,而且,在人物画的创作方面也展示了他突出的才能,体现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养。

        油画《检阅》、《聂荣臻》可以说是曲直的“定件”之作。作为北京军区的专业创作员,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反映华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事件和人物,显然他是份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创作任务,其实对画家的能力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因为作者必须调动自己的一切能量,去体现设定的主题,同时要展示自身的艺术特长,达到人性化、艺术化的表达目的。从这个标准来看,曲直的这两幅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检阅》以1981年华北军事大演习为背景,描绘了邓小平检阅部队的半身像。这幅作品以肖像的方式构成画面主题,背景施以红色平涂,简化了所有的自然信息,突出了主要人物并具有一种象征的意味和装饰感。老人沧桑的面容沉静、自信并略带微笑,军礼庄重而标准,使人耳边不禁响到人民军队越过浩劫,向着现代化迈进的铿锵步伐。单纯的色彩运用,传神的形象塑造,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在这幅作品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其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紧定果敢的意志,通过形象和手势,不动声色地传达出来。画面明快的节奏和昂扬的气息,烘托出主题的宏大和深邃。《聂荣臻》反映的是聂帅在晋察冀边区领导抗战时的战斗生活。为着意营造一种历史感,曲直在处理画面时以冷灰色调为主,在色相上有意仿效老照片的效果。聂帅戎装马上的形象英姿勃发,人物和马的塑造,整体简括,有雕塑感。背景空旷简约,马与人物的投影模糊虚幻,有一种写意的韵律。这幅作品在艺术处理上,多少借鉴了德国画家李希特的图像制作方式——具有柔光和晕眩效果的仿真照相方式。将革命历史题材与某种流行表述方式结合起来,这种选择也表现了曲直对当代美术的敏感和吸纳,以及竭力在军事题材中注入新观念和手法的开放心态。对待革命历史题材人物创作,怎样展现主人公的神采,同时通过他们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是历史画必须面对的问题。军旅画家在这个领域具备大有作为的空间,他们对革命历史的认同和熟悉,保有素材的途径和创作实践的积累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曲直的尝试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不同先进绘画理念和技巧的引入,历史画创作的多元化格局必将到来。


        《铭记的时刻▪家园》260×180cm 2008年


        油画《重度记忆》与《铭记的时刻·家园》是曲直用头像形式来表达主题性绘画的一类作品。前者是一个红军战士的肖像,以数倍于真人体量的尺寸来描绘普通的士兵——一个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满脸硝烟和征尘的红军战士形象,这对作者来讲,不论是技术上的难度还是精神上的追求都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前有罗中立的《父亲》,将农民形象刻画到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高度并享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创作形式在视觉上的新鲜感以不复存在。选择这样的表现形式只能在形象的深度和传达的观念上下功夫、做文章。由于是一个沉浸在历史深处的普通人物,可供参照的历史图象就比较稀少,从现代的模特儿身上又难现当年人物的气质。那种岁月迹痕与理想信念融为一体的精神气度,不通过细心揣摩、精心体察和会心想象,是不可能具备令人信服的艺术高度的。画家在面对头像时,其实是在面对一段历史、面对一个红军战士成长的轨迹,它既是对历史的追问、对个人生命历程和信念意志的追问,同时也包含对画家自身艺术创作方面的追问。这幅肖像的创作过程是与探究的心理结伴而行的。曲直以超现实的手法,在画布上呈现了一个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了多年的形象,他在与对象的对话中,既强调了英雄主义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注入了现代人回顾历史的眼光,在人的本质、个性的描述上,充分注意到个体价值,在坚定、剽悍、沉静的表情里,加进了稚气、质朴甚或略带卤莽等元素,使形象丰满而有力度,亲切而令人感动。《铭记的时刻·家园》刻画的是一张劫后余生的姑娘的脸。这类表情曲直并不陌生,因为在5·12大地震发生后的一周,他就跟随抢险救灾队伍奔赴灾区一线,灾区的悲情惨相,军民携手救死扶伤的情景,他历历在目。他在为“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准备作品时,创作了这张视角独特的画。画面突出了小姑娘表情复杂的面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她还没有完全从惊恐的阴影里走出来,眼前的废墟以及废墟中奋力救援的战士,让她在绝境中看到了希望。那双干涩的眼睛已经没有泪水,她忧郁的的神情是对失却家园和亲人的悲痛,还是对英勇救援的子弟兵叔叔的感激?前景的写实人物与背景打破时空的救援场景的组合,使画面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沉厚、凝重的色调笼罩着画面,有一种悲壮的气氛。画面右下角刻意画了一只电子表,液晶屏上清晰地定格着灾难发生的时间。关注灾难中人的状态,从人性的角度,从受灾群众的视角来反映我军官兵在和平年代的突发事件中所显示的牺牲奉献精神,这样的表现方式显然更具亲和力,更具人性化,更有感召力。


        《0°》400×400cm 2007年


        油画《0度》和《拯救》是曲直贴近现实,以正面形象来表现我军训练与抢险为内容的鸿篇巨制。《0度》塑造了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正在冲锋的情景,用具体而醒目的形象体现了“不变质、谋打赢”的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军历史使命。士兵的职责就是练为战,取名“0度”,突出的就是这种随时出击的临界状态。为了在画面中体现铁血精神和阳刚之气,作者采用了400×400cm的巨幅画面,并有意将人物形象拉宽,在体量上显得更沉稳,更具扩张力。这幅作品具有具象表现绘画的典型特征,以士兵硕大的个体形象为载体, 通过深入得塑造和刻画来抒发对士兵的情感,挖掘士兵内在的情怀。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努力追求一种强悍的风格,强调了“未完成”状态,由“抹去-重画-再抹去-再重画”的过程,呈现出“痕迹错叠”的画面,体现出作者契而不舍的生命意志。流畅阔大的笔触,充满力量和激越的情绪,迅疾与生涩、厚重与薄润,块面与线条、扭曲与方正的对比,产生了或矛盾或互补的视觉节奏感。整体写实的主题表述与局部独立的形式魅力,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精神的震撼。这幅作品在鲜明张扬英雄主义的崇高境界的同时,曲直依然非常注重个性的表达,在艺术个性和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显示出他不懈的追求。《拯救》是《铭记的时刻·家园》的延续和变体,或许因为曲直的灾区之行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救灾前沿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灾区民众的不屈坚韧的品格;狰狞的废墟,满目创痍的自然景象……震撼着他的心灵,使他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他将《家园》中作为背景的军人变为《拯救》的主角,年轻的士兵用自己的双臂将刚刚脱离险境的女孩托举在怀中,迈着艰难而坚定的步伐走出废墟。用这种直面灾难,直面英雄的方式,来抒发作者灾区归来后深刻的印记和真切的感动,是画家再次表达自己向救死扶伤的英雄士兵致敬和礼赞的一种真诚方式。这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保持了具象写实的特征,在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和把握上,变得更加直接,更加深沉。将悲壮激昂、大爱大义的时代主题,通过一个有血有肉的士兵形象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


        《胜利·一九四五》180×240cm 2015年


        曲直的《渔人码头》系列,是根据对家乡莱州的记忆或体察而创作完成的。他试图在渔人生活、渔人与码头的关系等方面作心理层面的发掘,从而直抵有关人生意义的追问。他对渔人码头观察与表现的出发点,既非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亦非出于绘画形式的需要,而是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这类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渔人生活深层记忆和表现性绘画形式感受的天然融合。码头——人生的驿站,它既可视为终点,也可看作开端。渔人们在这里起航,又在这里收获。在他们波澜不惊的眼神里和忙忙碌碌的身影中,虽然读不出与惊涛骇浪搏击的险恶,期盼亲人归航的牵肠挂肚……但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这群实实在在的人物所构成的渔人世界,他们坦然、自在的生存方式不已经透彻了人生,鲜活地展示了生命的本能,抵达了无为而和谐的境界吗?


        《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450×260cm 2012年


        《渔人码头》系列是平淡而多情的。我们可以看到曲直以朴素的图像记录有关家乡、家乡普通人的印象,那些平凡、朴素的感情点滴自然地在他心头涌动,他没有去猎奇,也不需要刻意突出地域和人物特征。他只是心平气和地描绘那些最熟悉而且难以忘怀的印象与记忆,这些作品是记忆和现实混合的产物。如《石老人》中手捧蛤蜊,咧开缺牙的嘴憨笑的老者;《闲谈一刻》中两名双手交叉胸前,头带艳色头巾、窃窃私语的渔女,他们似乎是从画布里自然生发的,并用形象的魅力印证了画家那些深埋在内心的乡情。平淡是这组系列作品的基本情调。无论是构图、素描与色彩关系,人物的神情动态,曲直都是在有意识地减少、排除强烈的戏剧性表现,取景近似摄影机的镜头,主体人物突出,背景偏窄偏简,人物有时故意“剪裁”成不完整状态,有一种纪实的意味。造型上取其稚拙的特征,渔市上的摆摊人,鱼船边的修网人,码头上野炊的赶海人等,他们质朴而略显笨拙的体态和“童贞”般的表情,均给人以温暖祥和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印象的获得是从作品蕴涵的平淡情绪中产生的。当然,这种“平淡”既是画家的气质、经历,又是画家精心编织的艺术幻景,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文化倾向结合后的理性追求。以码头渔人这样的特殊场所和群体为寻常生活景观,来体现人生的哲理主题,使这组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关怀。


        《山河交响—太行组画》200×180cm 2015年


        《渔人码头》系列是自由和新鲜的。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品味出曲直巧妙地在海边风情里渗入了赶海人特有的旷达与粗砺,显示出他对情境、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眼光。他的作品将民风民俗、文化诉求融入表现性、抽象性的形式创造。作品的选题十分自由,这些信手拈来的场景和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造型趣味。如《归航》中林立的桅杆与写意的人流,《快乐的大丫》中渔妇剽悍的姿态和寥寥数笔、神情生动的脸,《集市》中琳琅满目的海鱼和剪影般的摊主,画家以单纯而强烈的手法传达了海边男女的粗犷和率真,以及在粗犷率真中透露的丰富人情。“新鲜”是曲直选取、处理这组系列作品的基础。通过放松的用笔,粗壮的线条,单纯的背景,简约的形象,将大海辽阔博大的意象与他对海、对靠海为生的人的感情印象凝结为具有生命节奏的绘画形式。他的这组系列作品,有鲜活的速写痕迹,有鲜活的色彩印象,有鲜活的感情投入……从这些零碎的海边生活碎片里,我甚至可以感受到海风的吹拂和海风中裹挟着的“腥”味。《渔人码头》系列作品以特殊的环境和状态为支撑,以表现性手法传递现实存在的感情世界,让观众在关注和思考当代某类人的生存现状与心情思绪的同时,触及到自身的生存感受,并领略艺术创造的个性魅力。


        《穿越战地的野菊花》190×190cm 2012年


        近期,曲直创作了一幅1000×180cm的《渔人码头》新作,该画由十幅100×180cm的作品组成,它们既可以独立成章,而组合并置在一起,又是一幅气贯神畅的海边生活长卷。这是他《渔人码头》系列油画另类方式的总结,在保持纪实特色、鲜活面貌和表现特征的同时,加强了对画面整体的控制和节奏的安排。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精微的细节,主体众多的人物依然那么生动,体现了曲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旺盛的创作能力。在新作里,他把自己完全“对象化”了,他对人生的解读,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对故乡的依念,他对渔人的情感,都与画面里的各色人物融为一体,细细品读后不难发现,《渔人码头》依然是那样平淡而多情,自由而新鲜。


        《戚继光抗倭寇大炮》220×200cm 2017年


        鲁人的个性,军人的气质,在曲直的身上和画里被统一在一起。著名文艺理论家陆文虎先生曾在《关于军旅文学》一文中就“军旅文学”的概念提出:“其内涵是军旅写和写军旅,或者换句话说,是军人写军人,是非军人写军人和军人写非军人”。这个概念的新颖之处在于将“军人写非军人”纳入了“军旅文学”。我个人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愿意借用这一概念,将“军人画非军人”也纳入 “军旅绘画”的视野,使军旅绘画从内容到样式都变得更加丰富。那么,曲直的《渔人码头》系列等作品,显然也就成了“军旅绘画”的一部分,而曲直在油画领域的多方探索和尝试,显然就既符合其军人的身份,又可以在学术层面走得更远和更开阔。



        《生命线》220×180cm 1994年


        从艺正道

        ——评曲直同志的艺术创作

        李天祥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央美院第二画室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曲直同志和我相识不久,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是一位老老实实、勤奋刻苦、又善于思考,有强烈使命感的优秀现实主义画家。

        他出生于山东莱州海边,日出的朝霞、夕阳的余辉成了他每天的视觉享受,狂风巨浪,铸造了他的勇敢性格;千帆云海,带走了他的无限遐想;丰盛的渔市,又给他带来了书本上学不到海洋知识。他自幼就成了大自然的爱好者、欣赏者;心灵中埋藏了气象万千的“美”的种子。因此他从小就自然而然地爱上了美术、画画。


        《淬火》190×570cm 2014年


        十八岁时曲直参加了解放军,之后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解放军艺术学院是一所优秀又特殊的高等艺术学院。除了专业艺术学习外,更贴近解放军部队的生活;特别重视以解放军为主题和题材的艺术创作。这里曾经产生过许多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又具备过硬基本功的优秀艺术人才。

        经过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严格培养,曲直同志的专业进步十分迅速。他毕业不久,就独立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1994年他创作了《生命线》(油画),参加了全国第八届美术展览获得好评。

        1996年他创作了《同志》,获得全军文艺作品奖,同年又创作了《海鱼》参加了美国旧金山艺术沙龙展。

        1997年创作了《幻》,被选入中国香港回归特邀艺术顾问油画作品展。同年又创作了《红色记忆》被选入建军70周年全军美术展。

        时隔一年(1998年)曲直同志又创作了具有独创性的美术作品《盾》引起了群众和专家的热议和赞赏。

        这幅名为《盾》的作品中没出现一个人。画面远处是层层沙袋垒起的挡洪高墙,顶天立地。画面中间从左至右横起一道结实的粗麻绳,绳中间悬吊着一盏马灯,在灯光照耀下,展现出那巍然不动的沙袋墙的抗洪威力。相对比之下那滔滔的洪水已无能肆虐,只泛起了叹息似的水花逐渐后退。这一生动、真切的胜利抗洪的伤景,构思巧妙,构图新颖独特,真正的抗洪英雄隐于画外。但观众却强烈感受到画外的英雄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洪的智慧和力量。这幅作品《盾》,荣获抗洪精神赞美术展览的铜奖。

        1999年曲直同志又创作了《时空对话》并获得纪念建国50周年全军美展的优秀奖。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曲直同志在从2001年到2005年的创作中多次获奖,这辉煌的成绩令人赞叹!也是解放军文艺战线的光荣!


        《瞬间·永恒》190×190cm 2003年


        这里想着重介绍一下被广大群众和画家广为欣赏的金奖作品《静·物》。

        这是一幅400cm×270cm的巨幅创作,从群众第一眼接触到这幅名为《静·物》的作品时,首先感到它和画室中常见的器皿、或花卉水果等“静物”画全然不同。令人吃惊的是,这幅名为“静物”的画中其对象,竟是一辆残破的坦克战车,实出意外。那残破战车的惨象强烈地刺激人们的视觉,不由得不引起观众的思考。如此强大的钢铁战车何以竟如此残破?几乎体无完肤。是否是在枪林弹雨中身经百战后留下的累累伤痕?它那不屈的炮筒仍然圆睁,炮口直面强敌,似乎仍准备射击仇恨的炮弹。它成了“静物”。但它仍倔强地屹立不动,雄姿犹存。观众这“坦克”的“遗像”前,始为震撼,继而深思,悼念!追忆!崇敬!齐涌心田。


        《静·物》400×270cm 2002年  


        2008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爆发了极严重的大地震。百姓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全国人民奋起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救援。曲直同志了解到灾区情况后,立即投入到了以拯救灾民为主题的创作。他先后创作了《汶川大地震·拯救》和《铭记的时刻·家园》。

        《铭记的时刻·家园》的画面上,已看不到完整的房屋了,建筑物都被震成了碎石瓦砾,惨不忍睹。前来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分赴到各个角落,紧张地搜寻幸存的灾民,在这灾难的大背景前,站立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她头鬓散乱,满面灰尘,双唇紧闭,面无表情,两眼呆呆的逼视前方,欲哭无泪,欲泣无声,似乎在追问:“我的家呢?”曲直同志以极大悲悯之心情,塑造了这一惨遭灾难的孤独女孩的悲惨心理的典型形象,读者无不动容。


        《汶川大地震·拯救》300×200cm 2008年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照我看来,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的表现出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从曲直同志的大量作品来看,他的确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画家。他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和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不断用速写把捕捉到的形象及时记录下来有关。 值得提出的是他以色彩速写记录形象,即捕捉到“形”的特点又研究和掌握了对象的色彩关系。我深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应该大量推广。

        此外,曲直同志还非常重视从生活、色彩速写中发掘创作灵感,并从中提炼出精彩的创作构思、创意、构图。与此同时他对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肃。他在创作中明确要求坚持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艺术原则和创作理念。在创作实践中,他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为了深刻地表现创作的思想内涵,他会不遗余力地钻研表现技巧,精益求精。


        《抗大校歌》240×120cm 2007年


        为了精心创作久藏于心并反复酝酿过的表现红军战士的油画,《重度·记忆》直到2009年才最后完成。

        这幅《重度·记忆》的油画是高300公分宽200公分的巨幅作品。画中只准确地表现了一位青年红军的头像。在这巨幅红军头像面前,我不由自主地感到怦然心动!脱口而出“太真了,太像了”!老实说在画家口中所说的“真”“像”,完全不等于“照片”中“像”。按照我的年龄和经历,我从未见过青年红军战士,但红军的全部历史早已把无数红军青年战士的典型形象深深地隽刻在我心中了。我目不转睛地观看这幅作品——青年红军肖像。那久经风霜、战火磨炼成的棕红色、粗糙的皮肤,那昂然蔑视强敌的眼神,那紧缩的浓眉,那坚毅、沉着的心态,紧闭的双唇,那义愤填膺而扩张了的鼻孔,那历经百战而残破的军服、军帽和红军徽,特别是那临危不惧,坚定轩昂的气概和巍然挺立的身躯,典型的展示出一位红军战士的真实形象。这真实是典型的真实。画家曲直,长期研究,反复酝酿而创作出的青年红军的典型形象。

        感谢曲直同志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创造了一位真实感人的红军形象的优秀作品。


        《重度·记忆》300×200cm 2009年  


        纵观曲直同志的艺术历程,可以说是战果累累,首先应该说大环境——军旅生涯造就了他。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阳刚之气,充满了凛然正气,不愧是一名优秀的解放军画家。其次是曲直同志个人优良素质,勤奋、多思!常能发现人之未见,画出人之未画。艺术家之胆和军旅艺术家之魂,在他的画中得到了独具个性的统一,和出人意料的表现。第三注重生活的积累,不断地到生活中去画色彩速写和形象速写,积累了大量素材。无论是面对一般创作,还是大型创作均能从容驾驭游刃有余。这种不间断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技巧将获更大的提高!

        我相信只要曲直同志继续坚持不懈,必将创作出更加辉煌的成绩。在他的笔下定会呈现带有其独特风格,独特审美意韵的优秀艺术作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8(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7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