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艺术中国·福龙迎春】——艺术家王志强

        作者:admin2024-01-02 15:01:0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历】

        王志强,1959年生于江苏南通。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国画院艺术教育学院(高研班)兼职教授、导师,全国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书法创作。中国鸳鸯书法(双面书法)创始人。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入围、入展。1989年:白蒲茶干包装入选“第五届华东地区包装装潢设计评比交流展”;1992年:上海国际风筝会会徽设计获入围奖;同年南通啤酒厂招贴画荣获有奖征集录用奖、瓶贴入围奖;200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徽设计荣获最终评定图案奖;2001年:爱琴海衬衫包装盒荣获全国包装设计优秀奖;2003年:作品在“红三环品牌有奖征集烟标”中入围;同年名片设计入编《名片壹仟》;2004年:名片设计相继在《中华商标》、《企业研究》、《市场周刊》、《广告直通车》发表;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会徽荣获设计优秀奖;同年名片设计在《中国工商报》以“微型艺术 人文精华——从两岸名片设计看品牌文化传播”为题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征集活动”中设计作品荣获入围奖;2012年:“名片设计小议—名片创意与视觉传播”、“商标与标志设计简议—兼论标志设计字素与图素的创意创新”论文在《艺博网》发表。书法作品:2001年:荣获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名作大奖“金奖”;2002年:由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小作品大赛”荣获优秀奖;2008年:由中国报道杂志社、香港孔子学院举办的“全球华人书法艺术大展暨当代名人书法作品邀请展”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鸳鸯书法作品在“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二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展活动评选中荣获“金樱花”奖;首届国学杯中国文化大奖赛综合成就奖“金奖”;2012年:鸳鸯书法作品荣誉入选由书法导报等联合举办的“唐诗印象.首届全国专题书法展”;2013年:“鸳鸯书法创作运用工艺美术形式创新”论文在《艺博网》发表;2014年:收到由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长签名的“2014·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同时授予“世界文化名人”荣誉称号的当选证书;2015年:收到关于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并颁授“瑞典皇家北极星勋章”的函;同年收到由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艺术瞭望杂志社等单位发出的《大师印象》入选邀请函;2016年收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出的入会邀请函;同年收到中国诗书画出版社的出版通知,同时授予“一代宗师”荣誉称号;2018年、2019年、2020年:“从书法用纸·浅谈鸳鸯书法创作”论文相继在百度《艺术精品导航》、《人民美术网》、《艺术头条》、搜狐网、新华网、澎湃新闻、凤凰网、网易发表。2021年:收到“我以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决定敦聘您为我院荣誉院士”的信函;同年收到“关于敦聘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暨颁授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的函”。2021年、2022年作品、论文相继在中国书法家网、中华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网易、知乎、中国美术家网、文旅中国及中国紫砂艺术网等网站发表。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融媒体中心、中国拍卖协会、中国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策划组联合颁发的“中国艺术领军人物”荣誉称号、证书。2022年:收到安特卫普皇家艺术院院长签名聘函,敦聘为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并颁发“东方艺术骑士勋章”;同年,由书法报互联网举办的“爱之系列(三)——爱我中国·2022年国庆节全国书法主题活动”网络大赛中被评为“金牌指导教师”。教学成果:2020年:学生在由央视网联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主办,央视网书画频道、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少年分会等单位承办,中国侨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中海选入围,荣获“书画传播小使者”称号;2021年、2022年由山东省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当代艺术研究院、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青春迹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美育书画大赛中,儿童B组(12岁)、少年A组(13岁)分别荣获硬笔书法一等奖;由山东省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举办的“翰墨学子杯”青少儿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由书法报互联网举办的“爱之系列(三)——爱我中国·2022年国庆节全国书法主题活动”网络大赛中,获中学组一等奖(毛笔);2022年在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硬笔书法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年,书法作品《书山学海联》入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个簃杯”首届南通市中·小学生书法美术大展。

        一、王志强书法

        《鸳鸯书法创作示意图一》

        《鸳鸯书法创作示意图二》


        从书法用纸 浅谈鸳鸯书法创作

        来源:王志强 作者:王志强

        [内容摘要]

        鸳鸯书法打破几千年来固有的书法创作形式,使书法创作从单面创作上升到两面创作的高度,把书法创作用纸发挥到了极致,彰显了水、墨、纸相互间的艺术魅力,流淌着两者的血脉,血指墨,脉为笔。即正反两面(一阳一阴,一天一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在天地间。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容和。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得墨色层次更加的丰富和变化。

        [关键词]书法;单面书法;创新;鸳鸯书法;双面书法

        总想写点什么,就是不知从何写起。

        每当朋友来工作室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趁现在大家眼不花、耳不聋、行动还利索、思维还清晰的时候,抓紧时间搞些创作或写点什么,这样对前大半生自己从事的专业所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有个阶段性的总结。

        话听起来虽然有些伤感,但毕竟大家的年龄已经摆在面前了。有的接近60,有的60有几了,所以,久而久之,创作些作品、写点什么就逐渐上了我的议事日程。

        考虑来考虑去我想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鸳鸯书法创作思想的。

        一、从阴阳——对称——平衡——自然美的实践,看鸳鸯书法创作的发展

        1、阴阳 平衡 自然美

        在谈第一个话题的时候,首先在这里要说的是:书法艺术(包括:航天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发展到今天,肯定的说,不是它的终极目标,它是一个继承、创新、发展;再继承、再创新、再发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过程。

        自从地球有生命以来,凡所孕育的人类也好(动物也罢),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传宗接代,周而复始,直到现在的人类。但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男女(阳阴);动物(公母、雌雄)。

        男女是宇宙与地球赋予人类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于人类的起因和男女(阳阳)的形成不属于今天在此讨论的范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区域所形成的。就像某个物质在特定的时间、环境、区域相互碰撞所产生的裂变。有的可遇而不可求,有的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

        人类就是宇宙与地球自然天成的杰作。鸳鸯书法创作恰恰符合了这一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书法创作用纸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用纸,几千年来直到今天都在沿用宣纸来进行书法创作,而鸳鸯书法创作用纸将宣纸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宣纸最大的特性就是具有独特的墨色渗透性,层次感强,吸附性好。能充分体现一幅作品骨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所谓“墨分五色”,即行笔得当,布白合理,能在整幅作品中把浓淡、枯湿、润滑表现的琳漓尽致。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书法一直沿用这一古老的宣纸来进行创作,除以上特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耐老化,不易变色,虫蛀少。

        鸳鸯书法打破几千年来固有的书法创作形式,使书法创作从单面创作上升到两面创作的高度,把书法用纸发挥到了极致,彰显了水、墨、纸相互间的艺术魅力,流淌着两者的血脉,血指墨,脉为笔。即正反两面(一阳一阴,一天一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在天地间。它们相互渗透,互相融和,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得墨色层次更加的丰富而具有变化。写到此突然冒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是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还是实践来倒述理论。其实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鸳鸯书法的出现顺其了自然。宣纸为媒,使得正反鸳鸯真正起到了合二为一的效果。

        在中国的中医学里,阴阳平衡就是不偏胜不偏衰,即阴阳平和,生命阴阳平衡是指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若阴阳能够平衡,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好,人的气色就会显得很好。

        平衡了,人的气色就好,气色好了,人就美了。阴阳---平衡---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鸳鸯书法契合了阴阳平衡这一美的法则,鸳鸯书法的平衡则侧重在宣纸的正反两面笔墨变化中求得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平衡理念。中医平衡讲的是动态平衡。

        2、对称 平衡 自然美

        人类有男女之别(动物有公母、雌雄之分),但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相相对对称。所谓对称说白了就是正面上下中线轴向左或向右水平翻转180度。两边的形状、大小,是一致且呈现对称的,色彩、结构都是统一和谐的。对称的事、物能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对称就是美的,这种美来自于自然,来自于这浩瀚的宇宙与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从原始进化至今的人类,属纯自然之美,这种美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的。设想一个人的长相如果是:眼睛、鼻子、嘴、耳朵长在不该长的地方,或者是长了不对称失去了平衡,(动物同样也是)结果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和情景。所以我们要感恩宇宙感恩地球给我们人类带来美的恩赐。鸳鸯书法也顺应了自然之美——对称与平衡。对称又称“均齐”,对称本身具有平衡感。人是“绝对”的对称,对称是平衡的最好体现。

        对称之美源于自然,是客观存在宇宙之中,人们将大自然中的对称平衡美借用到造物、创作里,航天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建筑、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瓷器、楹联等等。对称之所以为美,这是视觉美的天性使然。人们对于自然的崇尚,更反映在对称平衡美的普遍运用上。鸳鸯书法将大自然的对称平衡借用到创作里来,赋予了作品于新的生命活力。

        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到今天书法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了上下五千年或更长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文字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上升到被人们欣赏的书法艺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创新发展过程。笔、墨、砚、纸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创造创新也更好更快的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原来的墨汁要通过制好的墨块手磨加水来获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属性、类型的墨汁也应运而生。文房四宝作为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者,它们的形成也是前人通过探索实践而来的,它们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组合体。

        书法作品最终要借笔、墨、纸来充分体现书法的艺术魅力,而鸳鸯书法的创作把纸的特性和墨的韵味发挥到了极致,鸳鸯书法创作打破了中国书法固守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创作形式,同时也遵循了自然界发展这一规律。

        鸳鸯书法创作是中庸之道阴阳平衡最具特性、最典型的书法艺术创作,赋予天地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人是宇宙地球的天然杰作,鸳鸯书法是人尊循自然规律创造出新的创作模式。大自然赐予人类一双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至于出左手还是出右手并不重要,重要是他们相互间的平衡、协调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去超市购物为例,买了些生活的日用必需品装了一塑料袋子,一般情况下一个手拎,时间长了可能换只手来拎。这样能平衡手部力量的均衡支出,人不至于感觉多少吃力。买了一箱东西一般是用两个手来搬动。(这里指的箱子不是旅行箱)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好,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轻的一袋子东西用两只手来拎,重的一箱东西用一只手来搬,这样是不是太滑稽太搞笑了。所以说对称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很重要。自然的、协调平衡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的。

        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都属于书法艺术内涵特质的外在表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书法艺术个性创新创造,也就没有书法艺术创作风格、形式的多样性,艺术的多样性也为书法艺术的个性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书法艺术个性的形式和建立,需要书者在长期的生活、工作积累和人生经历中积淀,观众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同样需要个性思维的阅读和鉴赏。

        写到此想起了中国收藏研究院信函中的一段话:“在很多情况下,所谓高手与庸手之别,仅在于一层未曾捅破的窗户纸,就一般书画家而言,经过一定时期的艰苦训练,师古人,师造成,在笔墨,布局等方面的技法性问题皆能得到解决,而后之所以有高下之别,在于深思,在于敏悟也,而这种精思敏悟的基础,则是读书万卷,废画三千。笔墨技巧是可以通过时间练就的,像您这样用心去创作,把艺术当作生命的艺术家不是用时间可以练就的,这就是您的作品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原因”。[1]过奖了,受之有愧。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创新。创新不是有手不用手,非得用鼻子、嘴巴、脚来写字,抖来抖去,颤颤巍巍,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感觉进入了“书法界”的“帕金森专场”。书法作品创新的前题是要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就书法创作而言,人们一般习惯于右手进行创作或书写,很少有左手或左右手先后来进行书法创作的。有的是身残志坚,有的迫于生活的无奈用左手,有的用脚,有的用嘴来进行书法创作,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有的是在书法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有的不乏大家。

        在我的记忆中用左手进行书法创作的作品不多,但不多不等同于没有与不行,费老(费新我)就是我印象深刻的用左手进行书法创作的一位大家,是用左手进行书法创作的典型代表。可以说他的左笔作品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2017-4-13在书法网看了一篇报道,“张文佑,字德辅,法名一觉,号月台经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一九七零年生,祖籍河南,现定居泉州,于承天禅寺发心抄经弘法。幼时因触电失去双手,少随书法家耿春林先生学习书法,以口捉笔,研习历代名家碑帖。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

        但也不能排除当中一些人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使出了各种招数来进行所谓的书法创作表演。有的是好用右手来创作非得用两只手在一面创作不可,若你不把当时的创作表演给记录下来谁还知道你是在一面用双手进行表演创作的,你用双手在一面创作到底想要告诉观众什么?说到底你还是单面创作呀,这是一。其二能用右手非得用左手在正面创作不可,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当然了,只要创作出来的作品符合书法艺朮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是不好好写字,有玩杂耍的嫌疑。

        自然的是美的,反之则是丑的。

        中国书法创作最常见、最典型的用纸是宣纸,而书法创作把宣纸用到极致的便是中国鸳鸯书法,鸳鸯书法打破了有宣纸以来书法创作用纸的单面性,鸳鸯书法采用两面创作(一阴一阳,一正一反),创作出来的作品寓意深刻,墨色层次丰富,彰显时代特征。

        继承要创新,创新才能发展。一味强调继承,不求创新,有句话是怎么来着“那就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一谈到创新就色变、到了禁区、有多少个理由。好!请问创新到底该到什么火候、时间才能够创新?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创新?既然书法选择了宣纸,我的回答是:它(鸳鸯书法)随其了自然、自然中的必然的创新才是美的。

        江海晚报书法鉴赏栏目曾经这样评论道:”笔者观其书法作品,件件点画精到,疾徐有致,时正时欹,时疏时密,时浓时淡,或长袖善舞,或跌宕多姿,清逸而不失厚重,灵动之中而见沉着痛快,峻雅而富于机变,笔墨之间洋溢浪漫热情,互为映衬,互生意趣,又层次分明,秩序严谨。作者游弋于深厚的传统书学中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一览无遗。其实,得溢于20多年来执念于鸳鸯书法,王志强才得以用自己的笔墨、理解和心灵、诠释、契合、创造和追寻那种“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语)”的艺术境界,从而营构出自己的笔墨世界。(2013年10月22日)[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创新无处不在,永运不要沾沾自喜,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书法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为什么不能把它搞得更极致一点呢。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只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件对人类对这个国家有点意义的事,也不枉费来到这个世界。只要对社会进步有益的,我们都要以积极进取,乐观包容的胸怀来接纳,不要固步自封,这样也是从另一面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的一点贡献。

        朋友在聊天时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你可以演示一下鸳鸯书法的创作过程,这样一来会使大家对你的鸳鸯书法创作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大众的眼球。确实来说创作过程可视性极强。但我不喜欢也不随便在公共场合来进行创作演示,可能是在37年来设计生涯使我养成了一个追求更加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说白了就是养成了一种职业病吧。但也不排除平时自己练的少、创作的少,功夫还不够,没有熟练到随时随地可以展示给观众的地步。书法创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我想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好内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鸳鸯书法作品来。一个人的眼光(审美)高了,手才能高。(这里指“手才能高”前提是:要通过平时认真、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练习),否则眼不高,手不可能高。审美需要长年的艺术积淀和技术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尽量在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作品创作。

        写到此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搞鸳鸯书法创作能不能像中国足球一样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把一些对书法有兴趣的小学生招之门下,为中国鸳鸯书法的传承普及探索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从建筑---刺绣(双面绣)---木雕(双面雕)---集邮 看中国书法创新

        1、从首都北京现代建筑看中国鸳鸯书法创作创新

        我们都知道,首都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正治文化艺术的中心。天安门、长城、故宫是中国的象征。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灿烂宏伟的建筑文化和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批批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建筑在古都北京先继落成,非但没有不协调(和谐)之处,反而映衬了时代进步的生机与活力。一个历史时期要有一个历史时期的印记,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就是记录了我们这段现代化进程中烙下的印记。

        在保留、继承和发扬古、旧城原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之外,就是要改变它原来的落后的功能局限,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既要把前人的古建筑科学保留下来,又要有所创新,创建一批与这个时代与之相配的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们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若是一味强调继承不求创新,那只不过是对前人留下的建筑也好、书法也罢,仅仅是再现(重塑)与复制(复印)而己。没有时代特征可言。我们把古建筑视为“老人、根、传统”;现代建筑视为“新人、叶、发展”。大自然中的风雨、鸟〔啄木鸟〕视为“创新”,有它们的浇灌、维护、传播等,才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根深才能叶茂,缺一不可,根是传统,叶是发展,有根没有叶那是棵已经脱离了大自然走到头的死树,枝繁叶茂才是生机勃勃,这些才是书法艺术创作创新的真谛、内涵所在。鸳鸯书法就是在这创新的大背景下,顺其了自然的发展趋势,具备了时代书法创作的特征与特点。

        2、从刺绣双面绣看中国鸳鸯书法创作创新

        中国的四大名绣分别为: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四大名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的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的东西移植于其中,从而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有的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块的独特风格;有的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合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苏绣中的双面绣,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到了近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着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从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丝绢与宣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能将各自所用的丝线与墨穿过、渗透于丝绢与宣纸的背面。双面绣所表现的是:根据设计、画稿要求而定,有绣面两面图案一模一样,有绣面两面图案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双面绣所表现的另一面花还是花,鸟还是鸟,而鸳鸯书法所表现的另一面是不能叠加的,反面的创作要符合正面的文字内容和审美要求,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因为文字本身不是对称的,与图案有所不同。它们都充分利用了创作用材各自本身的特性,正反两面并非PC与苹果相互不兼容,操作得当,会给你带来一般(单面)创作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鸳鸯书法(双面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

        丝绢与宣纸,双面绣与鸳鸯书法(双面书法),艺术是相通的。同样如此,鸳鸯书法也是要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地域、人文环境中孕育诞生的,是自然发展中的必然规律。中国鸳鸯书法正是利用宣纸的这一特性,处理好笔、墨、纸间的关系,充分表现其属性,彰显其两面书法的艺术特点,将鸳鸯书法艺术创作用纸发挥到极致,尽显笔、墨、纸给书法艺术带来的艺术魅力。

        3、从雕刻(双面雕)看鸳鸯书法创作创新

        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刻源远流长,门类繁多,它们分别为:木雕、竹雕、根雕、石雕、玉雕、砖雕、钢雕、牙雕、贝雕、冰雕、篆刻等等。历代民间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留下了无数的雕刻精品。

        其中木雕中的“透空双面雕就是用一种图案,进行正反两面雕刻,两面都能欣赏到同一图案,新奇玲珑可爱,类似苏州的双面绣。还有一种能在一块花板上,正反两面雕出不同的图案,出现不同的题材,这就需要艺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构思。透空双面雕大多施工于条案档板、门窗板、隔扇、衣架等两面都可以欣赏的家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同,只不过一正一反而已;另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异,这种透空双面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即便整件家具年久不完整了,其雕刻图案板面也可作为单独艺术品珍藏。”[3]

        木雕能“正反两面雕出不同的图案,出现不同的题材,这就需要艺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构思。”姐妹艺术之间有着惊人的巧合与相似之处。鸳鸯书法创作正反两面不同的字句内容与木雕双面雕、苏绣双面绣高度契合。同时也说明艺术顺应自然发展方向最终是高度的一致。

        4、从专题集邮看鸳鸯书法创作创新

        “专题集邮区别于传统的集邮方法,它不受邮票国别、发行年代、发行目的以及全套邮票枚数的限制,而是完全按照邮票的种类或图案去收集、整理、归类的。如有的人专集花卉邮票,有的人专集桥梁邮票,有的人专集人物邮票,有的人则专集中外文学家、音乐家、发明家的邮票等,这些多是专题集邮。专题集邮没有固定的模式,由集邮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收集、编排,如“可爱的中国”、“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的世界第一”等,都是专题集邮者所爱好的杰作,要想使专题集邮具有艺术性、知识性,就得付出辛勤的劳动。

        同样如此,书法收藏家及书法爱好者收藏也要有它的多面性,如名家的书法作品;男、女书法家的作品;书画名家联手合作的书画作品;单面书法作品中的左笔作品;左笔反书作品;鸳鸯书法(双面书法)作品。这样才能使书法创作、收藏像集邮一样要有它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写到此又使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的包装设计还是很落后的,无论在包装装潢设计上还是在包装结构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一流的产品能卖出一流的价格来,提高包装设计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全国及各省市包协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各种展览层出不穷。记得八十年代华东大奖赛那年,作品想要进入参赛、展出,仅单凭有一流的包装装潢设计是不够的,还要有纸张对产品包装更科学合理的结构要求,即包装盒在结构上要有所创新。参赛作品必须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相得映彰。产品包装发展到今天的这一步,可以说好在当时的学习、赶超的学习氛围,这与当时包协的有关领导,专家及有识之士的重视是有关联的,他们功不可没。

        最近朋友给我发了个logo征集信息,我看了,但其中有这样的内容使我眼前一亮,内容规定:有民事活动的法人单位、个人可参与本次活动,打破专业限制,面向全社会,接受一切形式的投稿,其中包括手绘,不设门槛。

        指书:美意延年(八十年代)

        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是西湖教育基金会,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征集作品的目的是打造西湖大学形象标识,征集形式是鼓励大众参与,支持教育和公益。征集的是初步标识设计或概念性设计,正式VI系统设计将由西湖大学聘请作者及(或)专业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可以看出,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组织,不仅仅看重毎个人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投稿人中寻找采集有创意设计的亮点。这样工作量虽然大,但不放弃一切可能产生的好作品。不设门槛,宽进严出,没有歧视的做法,做到了不把一个好的创意和好的点子出现的可能性拒绝门外。这样的征集活动就是一个勇于发现,勇于创新。

        突破惯性思维也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式的创新,有结构的创新,有方式方法的创新等,其实创新无处不在。

        以上林林总总的阐述说明,推动书法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本人的拙见是:不能执着于惯性思维模式,要有发展的眼光。以开放、包容、创新的胸怀来对待。人类发展至今不会止步,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四年前在艺博网有一篇“鸳鸯书法创作运用工艺美术形式创新”今以“从书法用纸,看鸳鸯书法创作”来再次完善与补充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最后以鲁迅的一句名言来作为此文的结尾,“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

        [参考文献]

        1、信函《中国书画收藏研究院》

        2、《江海晚报》书法鉴赏栏目

        3、来自网络

        [2018年旧文一篇]

        二、王志强设计

        三、王志强摄影(手机版)南通篇(三)

        四、教学成果

        硬笔作品

        毛笔作品

        证书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48(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