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在当代的语言转向 (作者:裴刚)

        作者:核实中..2009-07-29 14:53:21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跨界”当代水墨七人联展由七位年龄跨度从1970至1980的朋友组成,七个人都有共同的学院教育背景,对水墨语言的呈现却从传统水墨、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等几个方面各有不同,是个体的选择也是水墨在今天个人化的觉醒。



          水墨语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是农业社会集权专制的文化背景向后工业时代民主开放社会背景转变的自然诉求。在此次展览中出现的多元而又有发展脉络可寻的一种状态,也体现了水墨在今天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个人化发展。孙浩、李飒、杜小同、谭军、王剑、吴雪莲、阴澍雨七人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阴澍雨对传统水墨的技巧、形式到自然心境的完全继承是他在日益浮躁和快餐化的现代生存境况下对古人淡泊、高远的追慕于固守。同时也是用长期坚韧的传统技巧训练所掌握的高超技艺,对今日文化日益肤浅化和物质主义泛滥的排斥和保持自身精神独立的需要。杜小同、谭军、吴雪莲、孙浩、王剑、李飒则渐行渐远的对水墨语言以及本土文化的在当代环境下的突破进行富有个人化的探索。谭军认为在古代封建宗法群体意识的压抑下传统水墨形式中无法真正体现“个体”的觉醒,“个体的缺失”也许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孙浩的作品对传统水墨韵味和技巧与西方造型传统的融合是个人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文化取向碰撞的结果。李飒、杜小同、王剑、吴雪莲或用不同于传统水墨的材料,或用女性的敏感体验物我之外的真实,或用抽象的语言解构传统重新建立个体的话语体系。 都是为了突破旧的水墨语言的篱障进入今日文化语境。陈陈相因的水墨表现规范已经无法有效的舒展个人独特的现实体验,进而七人以不同的画面寻找表达的突破口。通过在学院的长期艺术实践,他们一方面批判的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另一方面又从传统水墨中寻找适合表达今天人的精神状态的因素。故此才产生七位有相同教育背景的同窗却有着不同的水墨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水墨语言作为传承千年的本土母语其文化因子根植于每个从事水墨研究和非水墨研究的人的血脉之中。对今天行进中的水墨创作而言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要,引发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和现代之间关联性的思考。正像李飒所说的: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背景,不可能抛弃数千年的过去,也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无法孑然一身,面对未来。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水墨的语言种种实验和个人化的选择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Processed in 0.185(s)   64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