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王迎春和杨力舟合作的研究生毕业创作《黄河在咆哮》,是以准确的写实手法画的人物画,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不但获得叶浅予奖学金,而且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美术家蔡若虹感叹其为力量的美,征服自然的美?他还写道:面对画幅中汹涌的波涛,我想起了1945年初渡黄河时的情景,画面采用了俯视角度,突出了一往无前的气势,运用阔笔,勾出水的结构和动势,再泼色渲染,增强黄泥沙俱下的质感。
黄河水天上来,浊浪拍空,飞流直下,奔腾咆哮的激流中,一叶满载弹药的小船顺流往前直冲而下。三名船工奋力挥桨,同心协力与随时要吞没他们的巨浪搏斗着,齐声激昂的呐喊盖过了黄河的咆哮——既借鉴传统水法笔墨的运用,又发挥坚实的塑造人物形象写实能力,构成宏伟的气势,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一扫传统人物画的柔弱之风。
杨力舟和王迎春为了寻求艺术上的新的起点,他们再次来到留下深刻印象的太行山。到那里寻找灵感,寻找题材。经过访问和考察,起先构思了些小故事,但没法画出那种气势和感人力量。有一天他们到了黄岩洞,是在大山的深处,裸露的悬崖峭壁,像瓮一样围成一个圈,这原来是八路军的兵工厂,非常隐蔽。他们站在山下,夕阳一照,立刻使整个山崖像巨人一样立在那儿,一种纪念碑的幻影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一灵感使王迎春找到了可视的表现语言,使想象形成具象,宏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这山本身就是纪念碑。大画面上矗立着一组抗日军民的群像,他们背靠坚石,人即山石,山石即人,太行山与“太行铁壁”的抗日英雄浑然一体,组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站在这幅画前,崇高感、庄严感油然而生,使人感到人民不可战胜,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力量。这幅画将山水画技法吸收过来,运用大斧劈、小斧劈笔法,人和山均是斧劈刀砍,富有雕塑感,以象征性手法,纪念碑式地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及艺术创新的成果得到美术界内外的好评。 杨力舟和王迎春还创作了一张表现在战争岁月中妇女抬担架救伤员的《火线上的姐妹》。这幅画表现了在崎岖不平的岩石坡道上,四个有着不同生活阅历的农村妇女,奔波在抗日前线中,坚毅的目光,负重的臂膀,把观众引入悲壮激愤的历史岁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上曾优美地划过一道双鱼星座的轨迹。国画家杨力舟与夫人王迎春,以其共同创作的巨幅作品——《太行铁壁》、《黄河在咆哮》在中国的美术展览上分别荣获大奖,这对伉俪以其雄厚的实力震动了当时的中国画坛。美术界认为这两幅巨作,在中国画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杨力舟、王迎春是活跃在当代中国花坛上的夫妻画家,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令人瞩目。他们既有共同创作的鸿幅巨构,又有各自探索的艺术领域。
在画界他们曾被誉为“混合双打冠军”、“最佳黄金搭档”,因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人曾合作过一系列可以载入史册的巨作,并连连获得国家奖励和媒体的推介赞誉。
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画《挖山不止》、《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等大型主题性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荣誉,奠定了他们在20世纪中国画坛的地位。他们以高超的造型技巧形神兼备地塑造出众多的时代任务形象,他们以概括的腕力与宏观的艺术驾驭能力来创构画面。其精神内涵的深度,艺术创造的独特性,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他们合作的主题性创作,特别是《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等作品,已经开始突破曾经流行的现实主义模式,他们大胆从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中取得借鉴,建构新体式,以强化表现与象征性意蕴的表达。坚实的写实功力与大写意表现性笔墨的巧妙结合,力求超越古今、会通中西、提升了中国当代水墨的价值与艺术表现的可能性。《黄河在咆哮》取三联结构形式,在激越与昂扬的笔墨旋律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拼搏奋进精神,揭示众志成城冲破惊涛骇浪驶向希望的民族渴望。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年代,其精神内涵和人民息息相通,成为感应时代的呐喊。
继象征性与表现性的艺术探索之后,在1984年他们又推出《太行铁壁》,融人物与山岩于一体,雄浑庄严的寓意性形式语言,表达了水墨画纪念碑性的追求。该画的获得成功,鼓舞他们创作思想更加活跃、解放。
在新阶段,两人又都涌现出一系列面貌新颖的作品。突显艺术个性,强化艺术本体和形式语言的探索,题材更加生活化、情趣化、幽默化。这些透露着灵气,弥漫着乡土浪漫情怀的作品,曾见诸多种展览和报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曾赴日本展出,获得良好反响。
杨力舟从幼年就喜欢中国传统戏剧。他欣赏秦腔高昂激越的唱腔,沉醉于其舞蹈化的动作、雕塑美的身段架势和装饰美的戏装色彩。律动感、雕塑感、色彩感所构成的迷人世界,使他眷恋不已。他以扇面形式画了许多水墨戏剧人物,传达他的审美感动。他画得微妙传神,不同于某些漫画夸张式的戏剧人物,他强调用笔情墨趣来发掘戏剧本体的美、传递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
群马奔腾的气势意象,农乐牧趣的田园诗情,是杨力舟常画的题材。他把写意画的笔墨意趣和现代构成的造型方式相结合,创意立体、别构新格。在他笔下蒙古族少年的御马疾风,赛前群马蓄势待发的磅礴气概,众马飞驰时马背曲线起伏所形成的“形空”韵律,都内涵着汉画所特有的线条飞动之美,展现出生命力的勃发与强悍。“野者,诗之美也。”杨力舟的群马图在奔放率意中诠释了无所羁绊的野逸之美的意象。他画的奔马其深刻的内涵,能寓意中国一日千里腾飞的时代风貌。
王迎春是个才情出众的女画家,她那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敏锐的感知力,以及挥洒豪放的气质,使她往往似乎在不经意的信手拈来中,捕捉到生活的妙谛。《喜盈门》中乐家乐手们演奏的投入、忘情,沉醉其中的“个性化情态”,真是奇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小媳妇“抱着娃娃”《回娘家》那份儿“成就感”、那份儿“惬意劲儿”,透露着平凡农家生活的内在魅力。放羊娃酣然入睡,在山坡上做个美美的《金色的梦》,意境诱人;小羊倌忙中偷闲,钟情吹奏一曲《信天游》,其天籁之境,引人作返璞归真之思,也渗透着她那执著的西部情怀。
烂漫、本真、天趣、放达、浓情,把我们带进朴野醇厚的人生境界。没有对黄土地的真切了解,没有纯熟精妙的笔墨艺术语言,酿造不出这样浓郁醉人的画境。
王迎春对敦煌壁画、山水画都下工夫研究过,她画的飞天舒放飘逸、光彩斑斓,如入幻境。她的山水画在雄奇中透着秀丽,她以山水画的笔法画人物,以没骨画法画山羊、毛驴、鸡群等,墨色交融,润泽灵动,黑、白、灰节奏鲜明,机理变化丰富中又饶有天趣,形成自家的形式语言特征和造型方式,她笔下的农乐形象,犹如原生态的高原民歌一样原汁原味,她塑造的慈母形象不但能撼动天下“游子”的心灵,而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以她自己和外祖母、母亲、女儿为模特的四幅肖像画《同在春季》,形象生动感人,深刻反映出新旧中国在20世纪四代女性的不同风貌与时代烙印,不仅以精湛的笔墨传承了传统艺术,而且具有真善美的人文价值。
杨力舟、王迎春夫妇的艺术探索各有千秋,但都从生活的源头活水获取艺术灵感,都以兼容并蓄的文化胸襟,努力从古今中外的艺术资源中汲取营养,综合创造,都不倦的追求艺术的精神性、时代性,却又存在着共性。他们正走在攀登的路上,我期待着他们新的艺术飞跃。他们有能力有潜力取得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
(夏硕琦:著名美术评论家,美术杂志前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