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尽昆仑路自通——访书画家李炳成先生

        作者:核实中..2010-07-09 11:29:30 来源:网络

        1986年,李炳成带着画笔走进军营。紧张的军事课目丝毫没有动摇他练字作画的决心。课余的娱乐、周末的电影、夏日的午休统统取消了。为了不影响战友们的睡眠,连队的饭堂成了他的“画室”,为了提高艺术水平,几年来他买书用掉三千多块钱,后被部队首长破格安排在政治部门工作,担任宣传美术指导工作,为了活跃部队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教给官兵们一种技能,他产生了办“书画培训班”的念头。

        李炳成有深厚的书法、美术技能,但他觉得还应该先打牢自己的功底。他跑遍了驻地城市和探亲期间的机会,他常带着作品登门向名家求救。经过多年努力,李炳成基本掌握了书法的书写要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熟练临摩中国写意画并进行创作。在炳成的倡导下,各团营、连成立了书画室,自愿学习书画的干部战士在李指导的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向艺术领域进军。
        星期天是书画室的活动日,干部战士早早地来到团部,听李教官讲书法、美术课。平时,李炳成深入连队,手把手地教战士习字作画,修理连战士张永富刚开始练字时,手臂直打颤,李老师便经常鼓励他,并一笔一画教他,小张有空就拿笔在费报纸上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张的书法有力感、动感、节奏感、有平有险、有疏密对比等,成为当地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应部队和战士的要求,各团党委决定正式开办书法、美术班,李炳成既要参加组织几个两用人才培训班的训练,又要负责书画班的教学,在部队期间,他精心管理,共办美术培训班261期,每期学员23人以上,总人数达6300余人,后加入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的会员3人,加入省书协美协220余人,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技能革新中他获得21个第一,为驻地培训辅导书画学员300余人,考入美术专业的大中专学生70人次,学员在全国各级书画大赛中获奖215人,有部分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收藏,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600余幅,各地电台、电视台、新闻机构先后报导先进事迹,有力的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和知名度,通过军地培训的学员大多成为部队和地方的骨干人才,为部队培养书画人才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的开拓者。
        李炳成组织书法、美术学习,坚持既传艺又育人。他讲的第一课,就是学书画首先具备高尚品德……加强道德修养,在学习中提高思想境界,决不能因为利益而影响品味。5连战士孙晓飞的脾气暴躁,常和别人吵嘴打架,参加书画班后,在李指导的言传身教中悟出了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随着书法的长进,脾气改多了,成为连队的文化活动骨干。10连周志红,过去心理一直不稳定,想早点退伍,他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受到启示,感到有修养的人应该胸怀开阔,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表示要听从组织安排,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干部战士一同学艺,活跃了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了官兵关系,增强了政治工作的效力,干部们从中受到启发,纷纷练起了书法和绘画,和战士们一起学习,感情更近了,工作也有针对性。由于军营文化工作活跃,各项工作也不甘人后,这对鼓舞军人献身国防,达到了对革命传统教育,都是很好的形象化教材。
        长期从事书画创作辅导教学工作的李先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军营生活更加激发了他对美的强烈向往与执着追求。他把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倾注于色彩、线条、光影之中,创作出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着力表现了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热情讴歌了干部战士崭新的精神风貌,抒发了作者的理想与情怀,展示了部队广阔的生活画卷。作品地道的“兵味”,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部队美好的精神境界,看到了他热爱部队、热爱岗位、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些作品一变再变,始成古朴,俊逸中见秀丽优雅之风,一扫纤弱浮躁之气,集百艺之长,取百家之忧,遂使李炳成的山水、花鸟、人物画抽象而不含糊,放纵而不粗率,醒目而又耐人回味。
        作为一名军人,李先生一直恪守着要用画笔表现我军军魂的信念。他在莽莽青藏高原,在近乎生命禁区的高海拔雪原中,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牦牛一样,充满了活力,磅礴的雪原、雄浑的高山造就了他的品格,他在严酷的环境中,在生与死的抗争中,善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摄取大地营养,发挥自己的特性和优势,什么严寒、酷热、狂风、暴雨全无所惧,劳顿、奋搏对自己却毫无所求,他倾其对高原藏族人民的崇高感情,以不可抑制的激情,用画笔创作的形象多么温顺而善良,用极朴素的绘画语言,蕴含了较大的思想容量,可见画家构思谋篇的功力。
        炳成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反映时代,深刻地挖掘社会生活的底蕴,使作品获得沸腾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语言,是因为所描绘的多是自己深切的感受,他的创作,始终立足西部,本乡本土,扎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较好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在用笔上,画家不拘泥于传统技法,时而以淋漓的水墨泼染表现山水的翁郁苍翠,时而以挺拔遒劲的大线条去描绘雪山硬石,画面色调以水墨渗以淡青,显示山水的苍莽之势和雪原生灵的豪壮之情,用亮色的画卷,使人为之心胸开朗,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画家的理想色彩。使他的书画飘洒秀逸之中透出军人的英武豪气,唯有如此,艺术的羽翼才能色彩斑斓,丰腴强壮!
        正因为这样的追求,李炳成的书画有了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这个部队的一些俱乐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我多次看到过他的字画,听说他的战友常向他索字要画,不少从未谋面的老同志也辗转托人相求。就在部队有的老兵复员,也想带走他的墨迹,而他有求必应,从不拒绝,而分文不取。有个退役的老战士想要一幅画,他听到后很快写好送去。艺术自有它的认识和审美价值,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对于生命运动节奏的回声与无尽的恒久呼唤,营造了永远的精神根脉,在《昆仑驼铃》、《向天舒笑》、《祁连初雪》、《山月徘徊五道梁》、《可可西里寄深情》、《清节凌秋》等作品中,就显露出他成熟的笔墨功力和颇有新意的精神内涵。
        他近年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同时还涉文学、古诗词、书法、音乐和艺术理论,他的美术作品有一股浓郁的诗情画意,表现出画家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敏锐的感悟力和想象力。他常以速写直接、迅捷表现生活的绘画语言之一,他需要思考、勤奋、更需要有感而画,只有被真情拨动的线条才有生命。毫无疑问,线的造型功能更多地服务于画面的整体表现功能,线与线之间的交叉重合,让位于整体审美的造型。这些奇姿美态,都和绘画的笔法、气韵息息相通。今观炳成的诗书画之所以别具一股蕴蓄的书卷气,他画的是现实,笔端抒发的是他心中的感情,他的心是坦诚的,生活给了他灵感,靠他对自然的理解,凭他心中对生活的爱,他辛勤地用笔在耕耘。
        大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聚居的地区,他运用书法、国画等不同的绘画语言,反映了西部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西部而辛勤开拓的精神风貌。国画《天路深处牛羊鸣》、《唐古拉山口雪亦净》、《魂兮边塞》、《通天河上浮云闲》、《魂牵莽塬天边雪》描绘了层峰叠嶂、巍峨壮丽、青藏线的昆仑山脉。一派生气勃勃的建设景象。公路、铁路是西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国画《赶集归来》、《赛马寄情》等作品,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从一张张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党的富民政策的赞美和喜悦。借用文人雅士、散淡的题材中,其整体效果无不洋溢着一种生活的诗意,他突出地表达平淡生活的纯净、充实、闲适的欢愉,表面上是传统文人画的形式,但始终饱含生命和生活的激情,在单纯和质朴中,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和平静、愉悦、诙谐的心态,处处透出现代气息,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和源于民间生活的鲜活之气。
        然而,炳成先生生活在较偏僻的地区,他的创作不受浮躁喧嚣气氛干扰,在他身上察觉不到那种片面追求商品化以及急功近利之类的习气。正因为心无旁鹜,所以真正能够树立书画艺术的本体观念。画家从自己的感受、立意和审美趣味出发,用散点透视方法,自由地安排物象,使表现的对象更集中和富有表视力,画面冼练,它的韵味、形式美都从用笔、用墨、用水的技巧中显示出来,可见画家具有相当扎实的中国画和书法的功底。
        炳成的画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吸取营养,逐渐形成了朴茂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因为得益于他学习并把握住了中国画的规律性。他的画,不是见啥画啥,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把对象作大胆的概括、提炼,使对象本质的其实和作者的主观感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使作品纯朴、含蓄而有神韵。注重作品的整体气势,追求力度,表现一种内在的精神,传达情绪,给人以心灵的震荡与激奋。他善于发现、汲取题材包含的抽象视觉美点,敏感于线条、色调、形状等内在美的要素,并给予突出处理,赋予美的趣味。所以他的画有着强烈的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绘画品格,这在他的国画新作《驼声悠悠秋色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他把山势幻化为线的舞动,用笔雄姿,加之墨色的淋漓流动,使整个画面气势飞扬,充满动感,山下骆驼、人物的疏密聚散,各不相同的“点”的形态处理,在画面上造成点、线交融的极其简约的结构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视觉效果,明朗而富于视觉刺激,人物的衣饰和印章的暗红色,点缀于黑蓝色基调中,组成了响亮的色彩乐章,雄浑中寓灵动、大气而不雕琢,成功的创造了画家心中的自然,淋漓地抒发了画家对挚爱的情怀。
        李炳成艺术的真正成功和成熟是在青海,机遇使他借助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腾飞于艺术天地、气质、才情的展现得到了依托,这是对艺术形式、意识、内容、结构的广泛探索和寻求,是作者追求的具体形象与抽象的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高层次艺术形式的尝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画家着重于物象肌理的形式美研究,运用取舍、联结、重叠、安置、诱发等新的创作技巧,使创作发生多维度的变化。这里,既有较高层次的意念的流动,又有对文化遗迹和历史变迁的具象反思,还有对理想、信念的积极进取。炳成从自我出发,而他的创作则完全超越了“自我”本身,各个层次的人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都可从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这种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连画家本人也是始料不及的。
        李先生主要靠独特的发现和创造,靠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富有个性特色的表现力,从而对事物的整体有所理解和把握,唤起人们对高原生活的幸福回忆,激起彩虹般的迷幻向往。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艺术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真,这种真,散发着我们时代的精神,放射着我们时代美的光彩。他的作品是我们时代美的凝固,善的结晶,真的再现。这精描细绘,却洋溢着一种芙蓉出水式的婉约美。这种美,带给人们一种对生活勇于追求的乐趣。
        欣赏炳成的作品,豪放、天真、奇妙。处处透露着作者在喜爱、在追求着一种美感,博大的艺术美。他爱梅画梅,因为它怒放的花朵是在同寒风的搏斗中吹开的,它挺拔的身躯是被大雪压出来的,它耐寒的性格是伴随逆境形成的。它鄙视路边小草,随风摇摆,附强趋势。他爱竹画竹,因为出生大地,充满生机,高风亮节,从容风度,根正心直,脊梁硬,任尔东西南北风。《铁骨生春》紧紧遵循着中国画造型,“妙在似于不似之间”的观念,讲究用笔用墨,“迁想妙得”的经营位置。画面右上方的几笔浓焦墨和左上方的淡而润的两笔湿墨相间,画面又下方用浓墨干焦画了几笔,中间几条流畅的枝条,与下的横纵杆相交错,形成了一个有浓、淡、干湿的节奏和点、线、面的音乐和舞蹈,在画面上,一条线,一个点,都有其内在的生命力,都是活的、动的,都是生意盎然的。这里不仅有自然的气质,而且还有人的气质,时代美的追求。那苍劲有力的笔、浑厚的墨,似乎给了人们一种宣泄的享受。
        一种张力美、一种婉约美,都令人陶醉,经过二十多年艰辛跋涉,终于近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炳成——这个工作在牧区艰苦生活中的孜孜追求者。磨练出洞察高原事物的能力。他的画中,绝大多数山水都有骆驼、牦牛、羊群、雄鹰出现。因而,他继承、借鉴各种表现技法,溶于生灵的形神之中,形成有力的表现手法。更为奇特的一招是,他画的动物个个威武雄壮,力大气粗,眼光炯炯有神,大有“势如破竹”之势。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生活,精心提炼,他力求从单依中显示丰富,使人感到他的审美情怀的特点。传统、现代观念、自然感受,是他在创作道路上的自觉追求。喜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他曾数十年战斗在昆仑山、长江源、通天河、藏北大草原,并深入澜沧江、金沙江、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山中人迹罕至的地段,精心体察、描绘那宁静纯洁和崇高的雪山,表达高原人的特有情操。他认为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阳刚之气的象征。显示一种自强不息的气度,使人能更深地理解到时代精神。
        炳成同志近时又把创作的作品交给我评点,足以见到他笔底功夫,修养已流露于纸面上,用笔不仅大胆,并也较为沉着,很注意点线面的变化,转折急而不浮,流畅中保持了浑劲,颇富韵律之美,尤其在构图与谋篇的组合中,注意到了整个的局势,配合得体、吻合自然。也尽管章法布局存有不足,有失败现象,但他在善变中基本扭转了局势,失势而得以解决。当然,艺术的完美不仅在于书艺技巧的自身,还需要书画者自身的知识修养,艺术修养和人的素质,这对书画者说是很主要的一个环节。但他一如既往,在书画的长河中继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强化、充实书艺技巧和艺术素质,并广泛地吸收养料,对艺术有强烈赤诚的事业心,把精力全部注入书画之道。因而他用重笔刻画山恋,以碎笔修饰林木,更以细微的人畜衬托山川的高深伟大,有情有貌,令人一目了然。可以肯定,作者是一个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书画家,作品中的形象不过是生活中偶然的一瞥,然而这短促的一瞥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熟练的笔下功夫,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李先生从选景到描绘,也是情感起主导作用,而且往往会从作品的外貌中显露出来。例如《祁连飞雪》、《铁骨冰魂》就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在我看来,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庄严与凝重,颇有崇敬之感,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形态的一种遇合。他懂得世界的变化沧桑和人间的喜怒哀乐,炳成有正确的人生观。常参加社会实践,读诗词、听音乐,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二源泉。认识明确感情丰富,把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地有所感受。
        炳成的画不是靠意念和技巧画的,而是靠心灵来画,他所看重的不是画的外形结构,而是气质、意绪、灵气的抒发。他深知:能使读者灵魂震撼的,还必应是灵魂的力。他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力度的艺术效果。他的每一幅画匠心独运,而是注重思想的熔炼与升华。他在动笔前总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因之,他的创作多是痛苦的记忆,这就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作品不繁多,但每一幅都具有较高质量的秘诀所在。只有富于个性,独创精神、坚韧秉性与高尚情操才能在创作道路上所达到的高度,不单靠纯粹的技巧,而在于画家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的高度,只有对人民、对时代、对大自然爱得如此深沉,炽热而永葆战士忠诚的昌耀,才能创出如斯之作。
        风格即人。画家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性格气质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假如不是命运把他抛到生命禁区,即使有幸作画,也不会画出如此具有浓烈风味的西部山水与苍凉,高原神奇的土地造化了炳成,也造化了炳成的书画,他的根植于大西北生活的泥土之中的。
        在创作上,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崎岖险峻的道路。他在斩劈荆棘、翻耕荒地,培植着一种雕塑的美,以及一种流动着的韵律。那雪山脚下的珍禽异兽,那戈壁滩上的沙漠之舟,那草原上的牛羊,以及牧人深情悠远的花儿,给人们展示出一个充满田园牧歌和诗情画意的独特的境地。要将人物本质的崇高与自然的崇高融汇为一,在描摹野山的同时,还要表达出山之灵魂,诸民族之交叉及阳刚之美,使之交相辉映,并将一切特殊的风俗世态投入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中,在强调古朴遗风与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多地把握美术的当代风格,使二者自然和谐地融合贯通,从而在时代反差中浑然地反映出人的生存方式,从精神上领悟其意境。如果看了他的诸多作品,你可感受到其中的妙谛。
        创造意识强烈,是李炳成书画的又一优势。其实,传统艺术的核心,就是创造精神,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使命感。如果缺乏超越自我的勇气,恐怕也不敢做出这一艰难的选择。
        这一种强劲的气势和内在的力量,具有一种伟大的美,这种美首先来源于高昂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精神的基调。积极地从人民中汲取素材和提炼主题,努力塑造高尚情操的人民形象,展示他们所从事的实践以及心灵的历程,充分显示了作品十分闲适,但是,它发人深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它所表现的生活在艺术上绚丽多彩。努力追求新时代的精神情感,寄托新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一方面借助于生活的启示进行美的升华和创造;另一方面又广收博采,积极地向本民族和东西方艺术进行继承和借鉴。这种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概念化和风格单一的倾向,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便表现时代精神,这是古今一致的。艺术评价没有硬标准,我不欲妄议,他的作品从国家楼堂厅馆到普通老百姓家都不难找到,他与人民同心,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也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如同水是鱼的生命一样,唐古拉和祁连山已成了李炳成的生命。显示着他在艺术的园地里不畏艰难的毅力,显示着他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一颗赤诚的心,把人们送往那淡泊宁静的意境之中,令人们忘尽世俗的种种杂念,进入那忘我“畅神”的自足世界,尽情领悟那艺术世界的乐趣。
        李炳成叩开了艺术宫殿的大门。对他来说,前面的路更宽、更长。希望更多地注入自己昂扬的新时代激情,更充分地通过书画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勇敢地突破前人樊篱变格创新,发扬借物抒情的优良传统,创造出无愧当今的新作品来,今后的实践,必将攀登上艺术的更高境界。


      Processed in 0.221(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