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19 10:45:12 来源:网络
马:这次被提名的两幅金奖作品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就拿《嫩绿轻红》来说吧,表现的是新时代一群年轻女兵的形象,造型准确,画的也很秀雅。从绘画上来讲,这副作品还是不错的。
陈:这幅画是属于秀雅一路的风格。我一贯提倡“阳刚大气”,阳刚大气的作品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我当年写“提倡阳刚大气”的文章的时候,全国的绘画都是小巧玲珑的东西,所以我提出阳刚大气,冲击一下。现在看来,情况还是如此。
马:但是绘画都是阳刚大气的也不行,应该有一部分秀雅的东西,秀雅的作品轻松、潇洒,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给人温柔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我基本上是赞成的。
陈:我并非不欣赏那种细秀小巧的画风,只是我们的时代更需要的是阳刚的正气。据我所知有很多人不赞成这幅作品,而且反对得很激烈,看来这幅作品是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缺少精神上的东西。虽然它的绘画技巧很高,人物造型准确、传神。正如名字一样“嫩绿轻红”,给人淡淡的感觉。就笔墨和他的绘画性来讲,它也缺少精神上的东西。很多人反对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总之,这幅画虽然不错,但是还不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绘画作品,作者应该有所改进。
马:《物华》这幅画也很有特色,作者运用了大量西方水粉和油画的表现材质和技法,给人的感觉也很新。但是这幅作品也有很多人反对。
陈:这幅画总的感觉是不错的,但也有很多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我看似乎也是缺少精神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一是指作品内容上有精神感染力,二是指笔墨的感染力。我们看黄宾虹的笔墨内涵,博大精浑,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容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大家看了有评头。他们这些作品一般还是从形式上着手,形式上有可取之处,缺少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很多人对它不服气,反对的原因之一。但是它不是迎取其他人,它是自己的东西,这一点还是很可取的。我曾提出评论现代绘画的三个标准: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她的画看的出民族和时代的特征,也有个人的东西。从这几方面总体来讲还是站得住脚的,但也不是说十分的好,我们时代该需要有更好的作品。
马:《父亲的大衣》这件作品在整个展览中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作者运用了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把大衣画的非常逼真写实,造型之精准和画面效果整个儿就是一张油画。这说明中国人用中国画的方式,也有了很强的表现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画风和绘画方向是否值得提倡,因为用油画的材料和方法可以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陈:我倒比较赞成这幅画,因为整个展览当中有非常震撼力的作品是不多的。中国这么多画家中有一部分人进行这种写实的尝试是可以的,应该的。
马:但是有人反对,如有的评委讲是投了反对票的。毕竟写实的东西不同于中国画的写生与传神,这两方面它都不具备,只是从技巧上慢慢地渲染,画的很真实,给人感觉就是一张油画而不是中国画。象这类中西结合的画风有很多,结合的结果大多是失去了中国画的个性与特色。
陈:谈到中西结合,据我所知,很多有思想的大画家、名人是反对中西结合的。中西结合,中国的东西容易损失。如毛泽东讲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鲁迅讲是“拿来主义”,拿来为我所用;张之洞则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徐悲鸿也是反对中西结合的,他说我学习西画是为了发展中国画,就是把外国拿来为我所用。这都中西结合的精神不同。国外的很多画家,象毕加索、莫奈,学习了很多中国的东西,也不叫“西中结合”,这只是一种形式,变成自己的绘画。中西艺术是否要结合还可以讨论。
马: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许多作者为了参展,花费了很大功夫,有一些作品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画不出来的。如《离离原上草》、《寒林》等就是这样的作品。评委就画论画,也是应该给评为优秀作品的。这两张画不能否认它们有一定的功力,但主要是花时间磨出来的。观众看画的不错,但没有特别的感受力,这是个大问题。
陈:这两幅画花了很多工夫,确实不错。我在评九届美展时有篇文章叫《工夫和功夫》,讲的就是这类作品。作者花了很多功夫,但是看不出作者的绘画功力。这类作品的最大问题是“出作品不出画家。”作品出来了,但是画家的功夫没有提高。象这两幅画可能要画一两个月,慢慢地描摹,工夫下了不少,画了几千根草,但是齐白石一棵草恐怕都要比他强。对作者来讲,应该提高内在的功力。功力是自内而发的,功夫是花时间磨出来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他这一辈子就这一幅作品,但站得住脚,是真正的好作品。你或者画一张惊天动的,能够在整个绘画史上留下地位的好作品;或者提高你的功力。如果二者都没有,仅仅是为了参加一次美展,对画家个人水平的提高,成为优秀的画家是不利的。这样的画应该提醒画家,引起注意。
马:《挑练组画》画的很好。作者非常熟悉他手中的材料,在技法上用了些矾水、胶水,充分把中国画的颜料和纸张特性发挥出来。作为画家,你首先要熟悉你手中的材料,这是最关键的。中国画的宣纸、笔墨就是要画出中国画的味道来,要硬画成西方的东西就要用西方的油画来画。
陈:他将中国画的工具的性能掌握的很好。这是他的优点。据说很多人学他这种方法。画的题材是反映抗练生活,但是抗练那种英勇反击帝国主义状态似乎没有表现出来,有点垂头丧气的东西在里面。不过这只是一种倾向,这幅画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他基本上还是表现抗练那种艰苦的场面,还是比较好的,但不是最好的。我们从《回音》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这种倾向。
《回音》这幅作品也是得奖的。当时作者在画前给我解释,画面上的一大堆尸体是在大地主家里,很多人被日本人杀死了,一大群尸体骨头。这幅画表现力很好,作者的基本功也很过硬。而且,民族性、时代性和个人特色这三个都有了。他和那种胡涂乱抹的作品是不一样的。画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作者也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暴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杀死那么多人。但是作为一种倾向,我就要提出一个大问题来。还有一幅没有得奖的作品,也是画了很多骨头,也是画了日本人杀死中国人。这种题材在前几年画的很多。作品本身没有问题,但老是画这样的题材,而不画“大刀如何向鬼子头上砍去”,不画“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就是一个问题。抗日战争是我们处于最危急的时候,但中国人信心百倍,英勇抗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都表现了中国人英勇不屈、抗击日侵者的英雄气概,这种东西应该画。当时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都把鬼子打得失魂丧胆。这些英雄事迹我们要表现。这是鼓励中国人,是使中国人有自信心。老是画这些东西,画关羽的败走麦城,而不画他过五关斩六将,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应该提醒画家这些题材不应该多画,应该画中国人英雄气概的方面,而不是中国人的耻辱。从倾向来讲,这个问题应该告诉画家,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很多画家没有注意。我在此再次提醒他们。
马:何加林的《山色空濛雨亦奇》给人的感觉很好。作者用淡淡的水墨画出一种轻雅的情调。元代以来,中国文人画家都喜欢用淡墨来画出一种轻柔的情调。他们很少用浓重的墨,大片的黑墨。这幅画反映了南方人的一种审美情趣。
陈:“山色空濛雨亦奇”这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这幅画也很好。但是他和传统的绘画不一样。一座山在当中,前面是水,后面也是水,构图也是很好。绘画或者给人精神上的感应,或者情调上的感应。在情调上我们感觉很美。
马:丁蓓莉的《在另一个季节》也不一般化。画面也是淡淡的、轻轻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地方特色出现了。
陈:这张画我也赞成。作为女性来讲,画这样是可以的,还应该再充实一点,似乎有点空泛。
马:与上述两件作品的轻柔相反,何水法的《红灼芬芳》画的很厚重,给人感觉很强烈。作者为了表现厚重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淡墨、重墨上加色。
陈:但下面是怎么样把格调升上去的问题。格调上去一点,我觉得这是他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他现在格调低,而是说现在需进一步升高。因为他的绘画浓重、厚重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了,再要发展就很难了,因此我希望他把格调增加。
马:周京新的《羽琳琅》也很引人注目。作者本来就有中国画传统的水墨功力,他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借鉴了很多外国的新事物,凡高、塞尚的画他都参考过。
陈:周称自己的画为水墨雕塑。他的画画的很好,缺点是缺少一种机趣。为了表达他那种突出的风格,他很谨慎、很严谨的用笔,借助水墨和纸张的性能,他发挥的很好。但中国画要有机趣,表达出画家当时作画的情感和情调,这一点他似乎做的还不够。中国画的最高标准还是自然,张彦远当时评“神品”,而自然在神品之上。自然是最高的品第,或者称为逸品。象徐渭的画就是很自然地画出来的,他这个顶多算神品,不能算逸品。
马:王赞的《高原红》、周晋的《营造法式考》和张见、高茜的《晚礼服》相较于其它作品也是比较突出的。
陈:很多人画藏族的女性,衣服是藏族的,但精神状态气韵和人的形态还是汉人的。王赞这幅画画出藏族人的气韵和精神状态。这在人物画方面很成功,画面表现力也还比较强。
《营造法式考》看了以后,虽然画得不错,毕竟没有把美画出来,还是有点遗憾。我觉得画家应该画的美一些。古代有《仕女图》,就是美人图。大家都是爱美的,把一个真正的美人画的不美,这是一个缺陷。美术应该创造美,林本来就很美,似乎没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晚礼服》画的不错。但人体身上画了很多树叶子,我觉得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体是最美的,在人体上再加上花草,这是没有必要的。这幅画我们肯定他的绘画性很强,绘画也很严谨,但过于追求形式感。如画面的框子画了几只蝴蝶,这个形式是新,但是没有必要。画几只蝴蝶是想创造新的形式,可这种形式是纯粹形式的东西,不值得提倡。画家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因为中国从古至今,从周易到现在,很多真正的思想家都提倡内在美,内在之美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才是真正的美。绘画理论上对于这类美也有很多的论述。形式美本身并不值得过分的提倡,偶尔讲一点可以。我觉得画家以后要在切实之美上多下功夫。
马:看了这次展览,总的感觉是没有十分突出和震撼力的作品。大家还是为了参加展览而进行创作,努力几个月在认真画一张画,只要能达到参展的目的就行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缺少精神性的东西。这个精神性的东西不仅是题材和内容,而且包括笔墨和表现技法。五百多幅作品当中有许多都是重复的。很多作品是靠细腻的调子,严谨的构图,画的很大来感动评委,也希望能感动观众。但实际上观众看这些画是无动于衷的。
陈:画家不应该想参加展览而磨工夫,几个月磨出一张画来,还是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功力。这样才能画出使人震撼的作品。现在的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却没有给人这种感受。这和作者不注重修养有很大关系。以前的画家注重修养,现在的画家老是在技巧上下工夫,技巧到一定时候它就会停止。技巧的提高也有待于画家自身修养、理论的提高。齐白石、黄宾虹的技术提高了是因为修养提高了,老是搞技术是有一定限度的,到一定程度甚至会退步。这里很多评委三十多岁时画的画还不错,现在年龄大了,应该是更好,实际上还不如那时候的作品。就是说,技术它是有限度的。稍微有一些天赋、再下一些工夫,都能够成功的。但修养是另外的事情,个性也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天天为了参展而画画,这种人也不会有太突出的个性。文人画讲究文气,你确实是个文人,就会显出你的书卷气,你不是文人,你想画书卷气,永远也画不出来。画家还是要在修养上下工夫,技术当然也应该提炼,但提高还是要靠修养。现在很多画家却迷失了这个方向。
绘画呢,中国人和外国人都知道有“大道”和“小道”,大道是使人震撼的作品,小道是使人悦目的作品。这两幅金奖却不可能使人震撼,是小道中较好的作品。评委给评金奖可能是矮子里挑将军。
我认为,如果没有金奖可以缺,这些作品最高可评为铜奖,否则就会误导绘画方向。十届美展的水平还不如九届美展的水平。就现在的趋势来讲,看不出将来有什么好的苗头和发展方向。
此文于2004年发表于《书与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