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云山中“虚”的营造方法

        作者:赵慧颖2024-12-31 09:08:26 来源:大河美术报

          米氏云山是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的山水画样式,以表现烟雨江南的淋漓意境闻名,是“虚”在山水画创作实际运用中的一个典型。本文通过简述中国美学的虚实观,从绘画手法和物象着手,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米氏山水画中“虚”的营造方法。

          中国画的虚实观

          虚与实表面看与画面物象有关,实际上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学内涵。从画面表象来看,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无笔墨处是虚,有笔墨处是实;墨色浅淡处是虚,墨色浓重处是实;物象稀疏处是虚,物象浓密处是实。虚与实存在于画中的每一处。

          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国画美学的虚实观表明了中国画作者对于心灵真实的追求。“虚实”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的“有无”观。“有生于无”,没有“虚”,就没有万物的存在。受此观念影响,中国画作者通常将“虚”看作是心灵真实的表现,把“实”当作是视觉真实的表现。

          传统画论对“虚”极为看重。“虚实”与“气韵”有联系,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标准与追求。气可以指代阳刚美,韵则表示阴柔美。虚与实分别对应韵与气。因此,虚是柔美的、飘逸的,实是刚健的、有骨力的。虚与实是对立又共存的,在中国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绘画手法:虚实结合

          虚与实相辅相成,实是体现虚最主要的手段。古人常说“虚实相生”,一幅好的作品要虚实结合,虚可以使实更有力量,实可以反衬出虚的飘渺。“虚实在乎生变”,虚与实的结合可以产生大于两者之和的效果,达到气韵生动。虚与实,具体到绘画语言上,可以通过疏与密、白与黑、无与有等辩证关系来表达。

          米氏父子常年生活在南方地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长期观察,他们对如何表现“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从绘画手法来看,他们多用水墨晕染、以点塑形的方法,极少使用明晰有力的线条。积点成型的物象没有清晰的边缘,物形融于纸面,形成虚幻朦胧的效果。另外,他们通常使用弱对比处理画面,减小画中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进一步营造出迷蒙淋漓的景色,达到虚远境界。

          以米友仁现存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在其《潇湘奇观图》中,全图几乎都是以点造型,或者以点破形,是典型的“米点山水”。山峦先用淡墨晕染,再用横向的大小各异的墨点写在山头、山脊等处。山的形状若有若无,远看是山,近看又比较模糊。墨色上,浓淡变化大但过渡自然,如房屋的外形用的是相对明确清晰的线条,更衬托出周围的雾渺气象。

          物象的选择

          物象的选择方面,画家常常借助澄澈的天空、潺潺的溪流、缥缈的云气等形状灵活的内容来表现“虚”。从物象颜色来看,水、烟云和天空都是画面可以留白之处。从物象的内涵来看,广袤的天空给人以深远感,水至柔至清,烟云变化反映造化真气,都与“虚”意趣相通。

          米氏父子画中常描绘天空、水流物象。与大部分传统山水画一样,他们很少刻画天空。《云山墨戏图》中水面与天空共为一色,大面积平静的湖泊与天空,分割了象征“实”的山川,增加了画面的虚幻感。

          《云山得意图》略有不同,米友仁对天空进行了淡墨晕染,天色阴沉却又比作为主体物的群山明亮,从而减弱了画面整体的明暗对比。

          烟云是营造“虚”的重要物象,山水画多用烟云雾霭进行虚化处理。米氏父子对烟云的描绘超越前人。比如,在《潇湘奇观图》中,这里的烟云有的轮廓线几乎融进画面,像水雾渗入所掩映的山石中;有的轮廓线明显,仿佛流动的云气缭绕山间。《云山得意图》的烟云轮廓的处理更加多样化,烟云的数量及种类也丰富异常,烟云的描绘使画面虚实相间。

          结语

          中国画的虚实观是一种审美追求,是中国画作者长久以来对气韵生动追求的体现。米氏父子米点山水式的山水画在绘画手法、物象的选择上都以营造虚远空灵境界为目标,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32(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