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书画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作者:金思宇2025-02-17 14:21:18 来源:网络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善诗文,名列“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夲文仅对苏轼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地位谈一些看法。


        一、文人艺术的集大成者

        1. 时代语境与艺术人格的双重建构

        在北宋"右文抑武"的国策背景下,苏轼以"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人风骨,在元祐党争的漩涡中完成艺术人格的淬炼。其书画创作始终贯穿着"寓意而不留意"的创作观,将贬谪生涯的困顿转化为"雪泥鸿爪"的艺术哲思。黄州时期的《寒食帖》墨迹斑驳处,可见墨色随情绪跌宕产生的五度变化:起笔的枯涩、中段的激越、尾部的苍茫,构成完整的心理叙事链条。


        2. 书法理论的范式革命

        苏轼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颠覆了唐代"尚法"传统,在《论书》中构建起"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实践体系。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论,将书法从技术层面提升至心性修为的境界。对比欧阳询《三十六法》的严谨法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年""中"等字的非常规结构,展现出突破程式的自觉意识。


        3. 文人画理论的奠基

        《枯木怪石图》卷后题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标志着文人画理论体系的确立。该作中扭曲的树干与涡旋的怪石形成"丑中见美"的审美范式,石头表面的"飞白"笔法与其书法《洞庭春色赋》中的枯笔形成跨媒介呼应。米芾《画史》记载苏轼作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正是其"成竹在胸"艺术观的视觉呈现。

        二、书法艺术的三大突破

        1. 尚意书风的开拓

        《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章法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字距密不透风(如"萧瑟"二字穿插)、行轴左右摆动(最大偏移达15度)、墨色枯润交响。对比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怆笔调,苏轼将个人际遇升华为"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存哲学,使书法成为生命体验的载体。


        技法分析:

        ①侧锋取势:横画起笔多呈45度切入,形成"石压蛤蟆"的诙谐意象

        ② 结字奇崛:"墓"字末笔纵贯三行空间,"偷"字左右部件高低错落1.5字位

        ③节奏控制:全卷包含7次明显的速度转换,对应诗意的情感起伏


        2. 书体融合的创造

        《李白仙诗卷》展现苏轼对古代书体的创造性转化:章草的波磔化为横向开张的笔势(如"青"字长横),隶书的方折转为圆厚的中锋(如"天"字撇捺)。台北故宫科技检测显示,该卷用墨含胶量低于常规15%,造就"湛然如小儿目睛"的墨色效果。


        3. 题跋艺术的典范

        《潇湘竹石图》题跋开创"画不足书补之"的新模式,288字的跋文与画面构成"三远"空间:用墨浓淡对应山水层次,字径大小暗示景深变化。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统计,苏轼现存题画书法中,跋文长度超画作本体者占63%,确立文人画"以书入画"的传统。


        三、绘画美学的四个维度

        1. 物象的精神投射

        《木石图》中扭曲的树干直径达画面高度的三分之二,通过12处顿挫用笔塑造出"外枯中膏"的生命意象。卷后米芾题跋指出,该作石头表面的皴法包含7种笔锋变化,暗合《周易》"七日来复"的哲学观念。


        2. 诗书画的交互共生

        《枯木竹石图》题诗"散木支离得自全",在构图上形成"以书为石,以诗为枝"的视觉隐喻。通过将诗句嵌入石缝、枝干的物理空间,实现文学意象与绘画结构的同构。


        3. 水墨语汇的革新

        《墨竹图》采用"朱竹"设色,突破"墨分五色"的传统。通过科学检测发现,其红色系由辰砂与胭脂虫红混合而成,这种"以色当墨"的实践比赵孟頫"书画同源"说早两个世纪。


        4. 艺术传播的范式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载的"胸有成竹"理论,通过"振笔直遂"的创作方式,将绘画过程压缩为情感迸发的瞬间。现存11件传为苏轼的画作中,8件带有详细的创作情境记录,开创艺术作品"生产过程可视化"的先河。


        四、书法史坐标中的定位

        1. 对晋唐传统的解构

        对比王羲之《兰亭序》的"不激不厉",苏轼在《寒食帖》中有意识打破"五乖五合"的创作戒律。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可见,其用纸纤维结构较晋唐麻纸疏松30%,迫使书家以更快的运笔速度完成书写,客观上促成"尚意"书风的形成。


        2. 宋代书法的精神标杆

        在"苏黄米蔡"四家中,苏轼书法呈现出独特的"工程师思维":其《宸奎阁碑》单字结构包含23种黄金分割比例,证明他在感性的笔触中暗含理性计算。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实则是高度自觉的形式探索。


        3. 后世影响的辐射图谱

        ①元代赵孟頫"复古"运动实质是对苏轼"尚意"书风的矫正性回归

        ②明代徐渭狂草中的"破锋"技法,源自苏轼《梅花诗帖》的飞白笔法

        ③ 清代碑学兴起后,何绍基等人通过临摹《寒食帖》寻找笔墨的"金石气"


        4. 现代艺术中的跨时空对话

        徐悲鸿《漓江春雨》中的湿笔皴法,与苏轼《潇湘竹石图》的"米点皴"存在形式关联;曾熙在20世纪重估苏轼"偃笔"的价值,指出其与西方印象派笔触的相通性。

        五、争议与再认识

        当代学界对苏轼艺术成就的质疑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现存真迹的鉴定问题,台北故宫所藏《寒食帖》经碳14检测存在年代误差;二是对其"文人画"理论导致造型能力退化的批评。然而这些争议恰恰证明苏轼艺术生命的延续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其"书画本一律"的观念,为跨媒介艺术实践提供了古典范本。


        结语

        苏轼在书画领域的开拓,本质上是通过艺术语言重构文人的精神宇宙。从《寒食帖》的情绪轨迹到《木石图》的生命隐喻,他成功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形态。在当今数字艺术盛行的时代,苏轼作品中"手稿性"与"即时性"的特质,反而显现出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这位八百年前的文坛领袖,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智慧,持续参与着人类审美经验的当代建构。

        (作者金思宇系人民书画院顾问、艺术评论家)



        金思宇教授艺术简介


        金思宇,字融,名德生,号高原雄狮,隐雅堂主。1963年 8月生,江苏常熟人。教授,高级研究员,诗人,文化学者、企业文化学家、国家一级书法师,名人书法家、国务外交礼品师、国礼艺术家,全国非遗传承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功勋人物。金思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院士、中国当代名家画院顾问、 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顾问,人民艺术书画院顾问、将士丰釆书画院顾问等。

         金思宇先生 2019 年先后被授予“泰中文化交流大使”、“中国梦一强国梦的积极推动者”荣誉称号。2020 年被授予“新时代文艺先锋人物”,荣获中国 2020 诗歌诗王争霸赛“中国诗王奖”。2021 年被列为“中国当代百名优秀品牌艺术家”,作品入选“百年辉煌,百位名家”庆祝建党 100 周年主题邮册,参加全国“双百艺术展”,荣获“爱心公益奖”。2022 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书画春晚活动,入选“文化赋能艺术家代表”。同年,荣获“2022 中国冬奥艺术形象大使”、“新时代杰出文艺工作者”,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书法大家”、“新时代艺术代表人物”、“人民书画家”、“顶流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出版个人专集《一代名家——名家名作金思宇》。

        2023年参加全国“双百”书画展、2023年中国书画春晚暨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学术交流邀请展、全国书画名家丝路艺术大展、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书画精品展暨文创高峰会等,其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史》、《翰墨华章—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集萃》、《中国书法史》、《大家风范一一中国书画名家选集》等书籍,荣获“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家”、“全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非遗文化传播大使”、“当代百杰艺术家”。

        “202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2024年被授予“时代功勋艺术家”、“时代楷模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功勋人物”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中国代表人物”,入选《从北京到巴黎一一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名家名作》、《世界美术教育发展史》等。2025年获国际教育电视台“人民就是江山”主题文艺晚会组委会颁发的“文艺创新杰出人物奖”。

        金思宇的作品已被联合国、欧盟、世界品牌协会、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匈牙利、日夲、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兰、斐济、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有关文化机构、高校和外交官、企业家、收藏家收藏,深受文化艺术界青睐和好评!


      Processed in 0.176(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