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万物生光辉

        作者:岁稔2025-03-24 08:15: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兰亭修禊图(国画) 24×60厘米 明 文徵明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我们告别寒冷,迎接暖阳。遥想古代,春日同样给人们带来喜悦,他们或赏景祈愿,或开启农忙,或曲水流觞,用特有的方式镌刻短暂的春光。这些场景被绘入绢帛,成为传世佳作,使得今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古时的春意与心境,同时体会延绵不变的传统与心愿。

        纸鸢高翔,祈盼安康

        暖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笔下的这幕场景,如今在北京什刹海以及各大公园的草坪上依然鲜活。在古人眼中,放风筝不仅是娱乐,更蕴含着放走晦气、消灾解难的美好寓意。人们精心在风筝上写下祝福,将对生活的祈盼一并放飞于天际。

        明代画家徐渭,晚年对纸鸢情有独钟,风鸢成为他经常创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上海博物馆藏有他4米长的《拟鸢图卷》,绘有儿童放风筝的场景。画面巧妙选取山坡、老树、孩童与风筝等核心元素,以局部代整体,营造出开阔无垠的想象空间。左侧古柳立石,右侧平坡远丘,中间孩童仰首执线,风筝飘摇天际,虚实相生,节奏感十足。老树枯藤以苍劲线条勾勒,枝叶疏朗,与孩童轻盈灵动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风筝线条细若游丝,随风摇曳,与地面稳固的山石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张力,尽显艺术之美。画心题有“漱汉墨墟”四字,长卷共题有风鸢诗12首,其中就有那首耳熟能详的“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诗画相互补足,饶有生趣。

        清末民初画家溥儒也喜好画风筝,他的风筝画作别具一格,为传统纸鸢题材注入了独特魅力。尤其是《春风吹处纸鸢高》,画面中两个孩童背对观者,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他们放纸鸢时的欢快心情。一人左手扯线,右手放线轴,似还不能熟练驾驭纸鸢;另一人则抬头观察,左手高举,仿佛指点江山。纸鸢随风摆动,整幅画充满动感与生机,将儿童放鸢时的专注与喜悦刻画得入木三分。

        农桑并举,耕耘希望

        当三月的暖风拂过阡陌,校园里的春游队伍涌入生态农场,孩子们在翻涌的泥土气息中触摸着春耕的脉搏。从古老悠远的农事咏叹,到今日少年掌心沾满春泥的欢笑,千年农耕文明在节气更迭中绵延流转。

        遥看清代禹之鼎的《春耕草堂图》,仿佛置身于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远处,成片的桃树林花团锦簇,千万朵桃花压满枝头,竞相争艳。近处,左右各有一株垂柳,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舞飞扬,一泓浩瀚春水巧妙连接起远近景致,红的花、绿的柳,相互映衬,将春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左角城墙脚下,两株繁茂的古树掩隐着三间乡村农舍,一位头戴斗笠、身着长衫的士者,右手捻须,左手背在身后,正举目望向远方;两个孩童,一个持杖,一个背负书卷,在一旁窃窃私语。右角,农夫正驾驭着耕牛,在田间忙碌地春耕,恰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描绘的那般,整幅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田野生活气息。

        明代沈周的《柳外春耕图》则画风清雅,树木环绕间,一方空旷菜地凸显出人物。画中柳条柔软轻盈,图中三人,一人弓腰锄草,两人一边施肥一边交谈,画面质朴而温馨。

        若说春耕是大地上的水墨丹青,那么蚕织便是时光里的金丝银缕。南宋楼璹的《蚕织图》,堪称记录当时养蚕缫丝环节的杰作。画卷全长近11米,卷首以宋代缂丝制成,色泽明艳。从“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养蚕、织帛的整套流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楼璹《蚕织图》原图虽已失传,仅存诗24首,但宋高宗吴皇后题注本流传至今,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楼璹诗中将蚕织生产分为二十四事,吴皇后题注本细化为33个过程,两者都真实反映了当时江浙一带的蚕织工艺,是研究古代蚕织技术的珍贵资料。比如在《蚕织图》的“浴蚕”环节,“时节过禁烟,小雨浴蚕天”,短短两句便点明清明前用泉水清洗蚕卵杀菌的习俗;“喂蚕”时“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钱许”,生动描绘出给幼蚕喂铜钱般大小嫩叶的讲究。这些细腻记录,如同一帧帧老照片,清晰呈现出800多年前江浙地区蚕织生产的忙碌场景。

        在古人的春日里,农耕与养蚕交织成充满生机希望的风俗图,他们顺应天时辛勤劳作,在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间,孕育着生活的美好与对未来的憧憬。

        曲水流觞,雅韵悠长

        曲水流觞的雅韵,自东晋绵延至今。这项上巳节习俗,始于祓楔仪式(旨在驱邪祈福),众人坐在水渠两旁,酒杯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后演变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集传统。

        明代文徵明73岁高龄执笔的《兰亭修禊图》,以青山绿水铭刻着华夏文明对春日仪式的永恒朝圣:崇山峻岭间溪流蜿蜒,文士于溪畔或坐或卧,凝望随溪水漂来的酒觞,或执笔沉吟,或展卷而思。水榭中,王羲之等三人相对而坐,正品评诗文;远处林木葱郁,丛竹滴翠,春色醉人。画卷中的山石树木以工致严谨的笔法先勾后染,人物衣纹仅以数根线条勾勒,却尽显文人洒脱之态。全图设色明丽,以青绿为主调,山脚坡石略施赭色,浓艳中透出秀润,将文人寄情山水、诗酒风流的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或许很难再复刻出那份古典的雅韵。但即便如此,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露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失为一种与古人心灵相通的方式。在青山绿水间,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1(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