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以李铁夫等人为代表的粤籍艺术家前往美洲留学,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留学潮”序幕。祖国的社会变革和异国的学艺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些艺术家学成归国,积极创立学术组织、举办展览、筹办学校,为中国艺术界带来创新与革命精神;还有一些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的“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巡展)”,汇集超过20位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作品,辅以相关历史照片、报刊报道、文献档案及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重构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梳理粤籍留美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谈及此次专题研究展的学术价值,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认为,一是突破传统留学艺术史中以日本、欧洲、苏联为主的研究范式,填补了被历史遮蔽的北美研究方向的学术空白;二是通过以广东籍艺术家作为研究样本,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教育跨国实践的复杂途径,特别是梳理了该群体与中央美术学院早期师资体系的渊源关系,以及南北美研究术教育的互动脉络;三是通过王少陵、余本等个案研究,呈现了留美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与艺术教育领域的双重贡献,为重新审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最后,这种基于地域群体研究的策展方法,拓展了艺术史研究中人际网络、区域互动、全球视野等多维研究框架。
“展览以重构早期广东籍留美艺术家群体历史为目标,延续了2013年与曹庆晖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的‘留法艺术家与他们的老师’的研究脉络以及与李垚辰等同仁进行的李叔同油画专题、展览,形成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留学研究的完整谱系。“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强调,基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李铁夫作品收藏方面的独特优势,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团队在深入李铁夫个案研究的同时,还挖掘出更早的赴美以艺谋生的黎镛以及留美女性雕塑家等个案,串联起华侨劳工史与艺术教育史的交叉研究框架。
策展团队的研究显示,这些北美华侨艺术家大多自幼随家族移民,在务工与求学的双重境遇中完成艺术启蒙,这种生存状态与官派留欧艺术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中国现代艺术史中未被充分关注的民间跨国艺术实践路径。这些艺术家个体与家族史、移民史的复杂关联,犹如学术研究的“洋葱结构”,一层又一层,每一次史料的挖掘与阐释的深入,都揭示出新的研究维度。王璜生认为,这一领域仍存在广阔的学术探索空间,特别是在跨国艺术网络与地方艺术生态互动方面,亟待学界进一步开掘。
值得一提的是,巡展整合了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的特色馆藏资源,串联了校际间的学术史、教育史和展览史,构建起校际交流研究的新模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表示,策展团队将华侨史维度引入艺术史研究,溯源至1868年《蒲安臣条约》签订后的华工移民潮,建构起民间艺术教育跨国实践与官派留学制度的比较研究框架;同时拓展了叙事疆域,如在旧金山设立领事馆等华侨权益保护机制形成的背景下,这些艺术家以半工半读的生存模式在异域展开艺术探索。尤为重要的是,新发现的早期赴美艺术家案例,促使学界将离散群体的艺术活动置于全球移民史框架中重新审视。展览通过构建实物证据链,不仅突破了早期留美艺术家“双重失语”的学术困境,更实现了地方性知识与主流艺术史叙事的对话与互动。这种研究路径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展览策展人杨慧丹与李铁军分享了展览的设计及内容,特别提到进入展厅的观众会被“船”的意象所吸引,这不仅是跨洋的象征,更是艺术家海外历程的隐喻。通过多方位的视觉呈现,展览让观众在感知与思考中穿越历史,看到一段被遗忘却极具价值的艺术文化交往史。
可以说,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是对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家的填补与重塑,为全球化的艺术流动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而通过实现地方知识与主流艺术史的互动,展览也为该领域的学术探索打开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