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为“墨”的烙画“守艺人”:不能让烙画“断了根”

        作者:郝烨 侠超凡2020-08-01 08:1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郝友友的烙画工作室。受访者供图

        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华盛顿和日本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烙画展;作品被新加坡、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40余年间,郝友友漂洋过海,将烙画文化和中国民间风土民情带到海外,这位衷情于在木制品上创作的“守艺人”称,他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能让烙画“断了根”。

        一块木板,一支烙笔。31日,走进郝友友位于河北石家庄的烙画工作室,这位67岁的烙画艺人正手拿灼热的烙笔,全神贯注地在木板上或轻或重慢慢描绘。笔尖与木板一经接触便发出“嗞嗞”声响,伴着缕缕青烟,木板上的立体轮廓逐渐显现。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一门传承了千年的艺术,烙制者以火为“墨”,手持烧热的特制烙笔,在物体上以炭化的程度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独特的绘制技巧,让作品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又达到了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灼灼笔意非一日之功。1975年,郝友友与烙画艺术结缘,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烙画学习中,构思、选料、拓稿、熨烙、抛光……有着扎实绘画功底的郝友友从烙画基础技艺学起,自行摸索,渐渐成才。

        “烙画创作并非易事。”郝友友称,烙画讲究轻重缓急,深浅浓淡,一支“铁笔”在手,控制停留时间长短的同时,对创作者的功底和创意要求尤为严格,“力道和时机都决定着画作的质量,否则功亏一篑”。

        正是烙画对技艺水平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早些年,烙画一度面临没有市场,找不到传承人的困境。

        “烙画是一项生于民间、盛于民间的古老技艺,体现了劳动人民朴实而独特的艺术审美,只有活下去,才能谈传承。”为此,郝友友在海内外广收学徒,他的手机上存有几千名烙画爱好者的微信,以便随时解答问题。如今,女儿及外孙也加入了传承行列。

        不仅是传承,近年来,郝友友一直致力于探索创新,“传统烙画以临摹水墨画为范本,画风较为僵化。”郝友友从绘画风格改良,将传统烙画的装饰风变为写实风,并选取木质细腻紧凑的椴木为画板,让烙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花色也愈加丰富。

        为使烙画作品审美承载更宽广,郝友友还时常深入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写生采风,从浓郁的生活气息里提炼素材进行创作,乡间、田野、草垛等景象都是他的灵感源泉。“中国民间的风土味很宝贵,那些乡间的石磨、灰瓦不知何时就会被钢筋水泥所替代。”他说,他想用木板留下这些,让后代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风貌。

        从无人问津到遍地开花,40余年间,郝友友始终对烙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下,郝友友正潜心创作山水作品集。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断探索,多出好作品,目的很简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艺术能代代相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