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销骨立下的孤傲——读罗稚川《古木寒鸦图》

        作者:朱相谌2021-07-14 07:43:40 来源:收藏快报

        在传统绘画中,发端于宋朝的寒鸟图将描绘的主题从园囿珍禽转向枯木寒鸟。该题材一经出现,很快就得到了落魄文人群体的共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意志的构图模式。李成的《寒鸦图卷》、崔白的《寒雀图卷》等一系列此类题材清冷、沉郁、荒寒的画面特质,与文人孤独寂寥、顾影自怜的心境紧密相关。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寒鸟图这一题材的笔墨语言更趋多样,艺术风格也更突出个性。凄惶不定的寒鸟群像,正是画家内心怅惘情绪的流露。但这些伤感,始终不能完全遮蔽画家与生俱来的倔强。宋末元初的遗民画家罗稚川的《古木寒鸦图》便是这类画作的代表,其既蕴含了国破之悲怆和无可奈何的况味,又充盈着不肯俯首和不羁抗争的风骨,从而表现出纵使形销骨立也依然坚守的孤傲。

        罗稚川,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于1265年至1330年),临川(今江西清江)人。擅画山水,树石学荆浩、关仝、郭熙,山峦学马远,小景学惠崇,人物师唐人,花鸟师黄筌,撷取众家之长,再师造化,俱臻妙境。他画风独特,名重一时,有“丹青夸绝代”的美誉。他的传世作品极少,仅存三件:《雪江图》《溪桥策杖图》和《古木寒鸦图》。其中,《古木寒鸦图》被时人尊为“神品”,最能体现罗稚川的艺术风格。

        《古木寒鸦图》(见图),绢本,立轴,浅设色,水墨,纵131、横79.9厘米。此画是一幅冥漠肃穆的山水大格局:时值晚冬,怪石野坡,疏木枯槎,都笼罩在寒意之中。画面近景,置以崎岖的岩石土坡,由左上向右下取势,呈三角形构形,稳定占据画面的底部。坡石上错落着几株古树,中间两棵较大,树干上布满巨大的疤痕,树叶也已脱尽,但光秃秃的树枝仍矫健地伸展着,似乎要撑破整幅画轴。树间地上,有两只形影相吊的雉鸡在觅食。这是画面的主景,偃仰雄奇。画的中部右侧,缓坡上杂树密林延展出了画外。林地上点缀着几只觅食的寒鸦,画面幽渺深沉,展现了大自然冷峻的伟力。这是中景,意象鲜明。画面上部远景的山峦连绵,树丛依稀。那些回旋飞动的鸦群,则与地上觅食的雉、鸦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并以律动的生命力打破了整个画面的沉寂和凄苦。《古木寒鸦图》近景和中景、远景呈“之”字形的穿插布置,营造出深远的空间距离,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纵观全画,画法苍秀。枯树老枝、雾隐丛林、寒鸦漫天是典型的前代绘画经典元素,罗稚川在处理这些元素的手法上,学习了荆关李郭而又有所变化。他十分注重线条的曲张回转,用动势与静态、涡漩和螺旋、纵深与平面对比等方式来进行构形。《古木寒鸦图》画面凝邃而不放纵,近景笔墨浑厚,远景以淡墨为之,在勾画点染中营造一派黯淡萧瑟、万籁俱寂的画面氛围。画作展示了罗稚川作为遗民的忧痛,从而将蒙元入主后国家凋敝、经济颓靡、汉族文人的苦闷抑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看到饥冻觅食的寒鸟,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漂泊动荡、身无所依、形销骨立的无助感觉。但远景中高飞低翔的寒鸦,又昭示了精神未曾凋零、生命正在复苏的积极意义,于是《古木寒鸦图》就具有了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9(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