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为语 以诗润色

        作者:与兴2023-05-23 08:18: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方达扎大道庭院(油画) 莫兰迪

          (2/2)景观(油画) 莫兰迪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莫兰迪色系”的顶级流量已风靡世界多年,这种“高级灰”色系来源于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也是陈丹青口中“具有东方精神的西方画家”——乔治·莫兰迪的作品。

        乔治·莫兰迪于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历史名城博洛尼亚,他的艺术之路却并非延伸出来的那般宏伟,他用一生的时间研究家乡的风景、桌上的鲜花以及他的瓶瓶罐罐,专注于自己宁静的世界。

        朦胧的光线、尘土飞扬的小路、坚固的村屋与农舍……每当夏天的风拂过亚平宁半岛,莫兰迪都会前往格里扎纳这座小镇,透过画室的窗户以及光影,反复描摹这些极为平凡的乡间景致。

        他专注于静物实体这一主题的探索,对光影的描绘也隐现其中,他克制又单纯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现代绘画的又一趋势,以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小幅静物画和风景画闻名于世,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的艺术思潮,甚至被运用到设计领域,实现了艺术到时尚的跨界。

        近日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展的乔治·莫兰迪个展即以“光的诗”为主题,分“彼时的遥望”“不朽的目光”“可知的世界”3个板块,共展出46幅莫兰迪真迹作品、各类影像及多位艺术学者文字资料,通过“回望”的观展线索让观众从彼时莫兰迪艺术效应出发,遥望莫兰迪艺术演变史,遥望莫兰迪与东方意境美学如何在艺术跨越文化、地域的神奇引力之下达到共鸣。

        在策展人孙晓伟看来,展览以“光”为主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莫兰迪创作方式的时间性、永恒性、覆写性有关,“光”所指的是时光;二是莫兰迪的所有作品都是借由自然光而表现出来的,不管是他的风景作品,还是静物作品,也包含版画及水彩作品,都能从中看到光的层次的叠加,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光”主观上的重组。

        为了突出“光”的概念,展厅内通过不同类型的灯光烘托出一种层次分明、冷暖色对比异常和谐的氛围,切片灯对重点作品进行了突出展示,而每个板块开篇处通过光影小设置来凸显这一单元的主题,这些特殊的展陈方式引导观众更深度全面地走进莫兰迪美学,感受大师的诗意色彩给内心带来的静谧与安然。

        展厅中,随处可见乔治·莫兰迪的喃喃细语、法国诗人菲利普·雅各泰的诗句、馆方的后现代解读,一语一句在灯光交映中,让展览空间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孙晓伟说:“之所以借诗的角度呈现对莫兰迪艺术的崭新解读,是因为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文化传播的载体,莫兰迪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共通性为这样的尝试提供了最为贴切的表达通道。所以本次展览通过3种不同的文献内容,通过菲利普·雅各泰、莫兰迪及策展团队3个视角,串联整个展览结构,从更多角度补充对莫兰迪艺术创作历程,以及他与中国艺术跨越时间、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不期而遇,综合立体地向公众传达莫兰迪与其当时艺术发展潮流的关系,挖掘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莫兰迪的原因,借由‘诗’这一切入点向观众展示莫兰迪艺术的永恒性。”

        “这光从不闪耀,不刺目,从不闪烁,不穿透云朵,哪怕它清如黎明,有着微妙的灰色、玫瑰色,这光亦是奇异般地宁静。”寥寥数语,诗人菲利普·雅各泰便将莫兰迪作品的美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堪称最优美精辟的导览词。

        一束光线、一桌瓶罐、一窗美景、一角斑斓,乔治·莫兰迪对光影与色彩的捕捉、覆写、回望,是最简单的日常,是决然的坚守,是绘笔下的念白。今天,藏匿于他笔落之间的独白,通过“光的诗”展览为观众提供了“窥探”其艺术的崭新视角。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27(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