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前言

        作者:核实中..2009-08-05 17:23:47 来源:网络

        由海峡两岸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于2001年10月25日——2002年1月5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张大千先生(1899—1983年),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等。他不仅擅长中国山水、花鸟、人物,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亦有精湛的研究。他一生勤于创作,留给世人的绘画精品甚多,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此次画展的参展作品是从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及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张大千先生大量画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共79幅,其中60幅作品来自台北的历史博物馆,15幅来自四川省博物馆,4幅来自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些作品以山水画居多,其次是花鸟画和人物画,也有临摹的敦煌壁画,系先生1928年——1978年五十年间的佳作。

        先生的作品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泼墨、泼彩画风的形成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次展览从这两个时期山水、花鸟、人物绘画作品中遴选出佳作,并辅以其生活照及简要说明,使观众能全方位地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生活、绘画及其艺术成就。

        先生的前期绘画作品又可以1941年远赴敦煌作为一个转折,在此之前他以研究和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绘画作品为主,旁及青藤、白阳等诸名家,其中,尤以石涛为重点,这一点从参展的《仿石涛松下高士图》中可见一斑。这幅画以文人水墨风格绘制而成,画面云气氤氲,气魄宏大,人物线条用笔紧密延绵,深得清湘老人之神。

        此阶段的花鸟作品以写意为主,如展出的《岁朝图》等作品,使人感到一种清丽秀润的气质。

        1941年春末至1943年夏初,先生在敦煌临摹了大量壁画,遂将传统绘画源头追溯到晋唐。展览中所展出他临摹的敦煌壁画,画面构图宏大,其中有高近两米的巨制,足见其绘画功力深厚,是他的精心之作。

        自敦煌归来后,先生的绘画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参展作品《山谷老人抚琴》、《南国仕女》等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在设色、线条谨严、遒劲有力。同时,敦煌壁画壮观的场面也深深地感染了他,正是由于临摹壁画,使其后来在绘制巨作时游刃有余。创作于1945年的《墨荷通屏》高3.58米、宽5.96米,是此次画展中尺幅最大的作品,画面开阔,气度恢宏,用笔结合文人画笔墨技法,宏伟中兼秀丽之韵致,为之一时期画风的生动体现。

        五十年代末期,先生的绘画作品中还出现了仿宋人水墨写意风格的减笔画,如展出的《大千狂涂册》中的山水、人物、动物,可视做这一减笔风格的代表作品。

        六十年代以后,先生在泼墨法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彩技法。他自五十年代移居海外,先后在巴西、美国等地侨居了二十多年,亲身感悟到西方古典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当时流行的印象派、抽象派等流派,对其绘画风格的转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画展中展出的《泼墨群山》、《浅绛泼墨山水》等堪称泼墨泼彩佳作,充满了现代风格。

        这一时期他的花鸟画、人物画多为写意且布局简练,用笔精熟老到。作品《牡丹》为先生得意之作。

        在绘画风格转变的同时,其绘画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增添了异国山水、他乡佳丽。如展出的《少妇山》、《大千狂涂册》第五开《印度女子》等。然而其绘画题材中更多的还是故乡景色,诗里画中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峨嵋山月》等作品,都是因思念家乡而创作出来的精品,寄托了他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热爱。

        纵观张大千先生的绘画作品,风格多变,气象万千。他一生酷爱读书,追求作品中的书卷气,既师古人又师造化,故胸有成竹,下笔如神。他的艺术生活正所谓读万卷书、临万轴画、行万里路,因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所以在艺术上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大陆收藏的张大千画作多半是1949年以前所绘,先生晚年的力作则更多藏于台北。两岸历史博物馆共同合作的这个展览,能较完整的呈现这位绘画大师的画风全貌。

        这次画展是“海峡两岸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筹展委员会”的名义筹备,分别由两岸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瀚、黄光男担任主任委员;所有展览经费包括包装、运输、保险和人员差旅等均由大陆方负担。该展览是由中国兴发集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投资举办的。这次展览也是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品首次赴大陆展出,相信通过这个展览将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为此次画展的举办,还编辑出版了装帧精美的画册,将参展作品全部收录其中并附以简要说明。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39(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