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放在精微 ——关于2003届壁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0:26:43 来源:网络

        在当代艺术如此活跃,观念与形式如此多样的今天,学院的教学如何进行?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作经历与相异的生活经验的进修学员,如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这对于学院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对于当代艺术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意义。

        中央美院壁画系有着很好的继续教育的经验,在我的印象中,壁画系的进修班历来思想活跃,创作面貌多样化,2003届壁画创作研修班的结业创作延续了这一传统,对我们了解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基础很有启发性。

        学生的创作思想活跃离不开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开放,而壁画系创作研修班的创作多样化,充分反映了学员思想的解放,这与指导教师曹力教授的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特点,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是分不开的。

        曹力教授为研修班结业展提出一个创作母题——“放大”,要求每人至少画一幅180cm左右的大画,以静物为主,兼及人物与其它。应该说,这一母题的提出是十分有意义的,它反映了指导教师对当代艺术的宏观理解与对学员创作状态的微观把握。

        在我看来,“放大”在当代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人们对外部信息的过量输入和强迫性接受,已经相当麻木,艺术家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对社会发展及其引发的人类心理状态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并给以艺术的表达,这种心理的变化首先发生在艺术家自身,并引发他的体验与反思。出于交流与激发社会的需要,艺术家有必要对这种社会变化与个人的体验加以“放大”,“放大”既是放大对象,也是放大自己的内心,从而返观自我。“放大”既可以放大个人的优点,也可以放大出个人的局限,在这种“放大”的过程中,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家与社会得以进行相互间的清晰观察,互为“他者”与“镜象”,从而认识自我,更为自觉地进行更新与发展。事实上,在现代艺术史上,“放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梵高曾经以放大的构图极为深入地描绘《农妇的鞋》,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这双农妇的鞋中,看到了人与大地的关系,生存经验的敞开。杜尚的《泉》,也是将日常用品以博物馆的形式命名为艺术品这种特殊的方式,揭示我们熟视无睹的艺术与生活并非截然对立的一体化关系。有关静物画可以在古典主义表达人的日常生活的满足之外,进一步揭示人的生存意义的典范,是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作品,可惜的是国内有不少画家只是从色彩与造型等形式的角度去学习他。

        从观念形态理解“放大”并不等于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观念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与技法的表现,不能在媒介表达方面获得独特的经验,就只能停留在概念的阐释。在2003届壁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中,我们看到了壁画系教学优势的发挥,这就是运用多种材料与技法,如油画、坦培拉、综合材料等,在形式上有独幅画,也有组画和壁画的方式,这正是当代艺术不断穿越画种界限,自由表达自我的可能性之一。

        总体看来,2003届壁画创作研修班的学员在一年(有些学员有过更长时间的进修经历)的时间里能够广泛接触当代艺术的各种类型,各种艺术表达的手段与方式,处于一个信息相对丰富的状态。但是从创作来看,还存在一个如何转换并与个人生存经验相结合的问题。有些学员关注宏观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异问题,如陈兴伟的《向红色致敬》和孙悟空、京剧脸谱等传统形象,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解构。高文波的《即将逝去的辉煌》,以传统文化的记忆碎片表达了把生命过程中的美好事物永远保存的希望,这种对中国民间文化与生活的回忆,与夏加尔相似,是以个体早年的文化记忆对现代主义的反拨。从个性的表达来说,梁骁的作品反映了典型的现代社会的个人困境,这就是禁锢与诱惑、危机与解脱、不确定的环境与人物精神的游离状态,他的画中也隐藏着青春期的性心理困惑。而王锦琪与庞小敏则能够以开朗的心态,单纯而饱满的手法,将日常事物加以放大,表达个人的情感。李荣芝的室内景物作品,以松散自由的速写性线条,传达了一种朴素的成熟与平静。史跃军试图将坦培拉技法与中国传统年画加以结合,体现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方向。王豪东与马媛似乎可以反映国内目前油画创作的两种取向,前者以理性的构图与线面结合的色彩方式,呈现现代工业社会的城市景象,后者以豪放的色块与动势强烈的用笔,通过室内的景物组合抒发内心的感受。而胡新的作品则用梦幻般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将艺术中的想象力因素加以发挥,景象与人物的透明叠置,也是对现代人那种游离与不确定的生存状态的恰当的文化注释。

        2003届壁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给予人的总体感觉是丰富有余,深入不足。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学员试图在一幅画中表述太多的想法,运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方式,这造成画面意义表达的不明确,艺术语言贯彻的不彻底,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感与表达的清晰有力。这是发展中的自然过程,也是学员在校学习中以研究为目的的习作较多,而以个人独立思考为基点的综合性创作实践较少所形成的客观现象,这也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所常见的状态。徐悲鸿先生对于艺术的基本信念是“尽精微,致广大”,它体现出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念的辩证统一。在观念艺术盛行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西方艺术史上那些重要的艺术家对于艺术语言的精微追求,正是艺术语言的质量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当代艺术形态。我相信壁画创作研修班的同学们会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注意,在今后更为密集的创作实践中获得改进与发展。

      Processed in 0.222(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