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书、画、文于一炉,铸丹青之丰碑--评李人毅先生中国画人物画

        作者:核实中..2010-08-18 14:38:27 来源:网络

        作者:唐世和

          李人毅先生融书、画、诗、文于一炉而铸丹青之丰碑,确立了他当代中国画坛的大家地位。那以多部长篇为主扬扬洒洒八百余万字的文学著作,笔墨飘逸、意境深远的幅幅绘画力作,哲思缜密、文脉清晰的篇篇美术评论,都是他人生履历中的块块界碑。这些界碑界定着他对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时代、传统与创新、艺术家与人民等方面关系的深刻感悟和理解。当他把这些感悟和理解全部倾注到他的绘画艺术之中时,作品中所展露出对生活的诠释和独到表现自然是超迈的,是“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李人毅艺术作品的这种“融合”,正构筑着他的艺术人生中的一个个闪光的里程碑。

          我们说李人毅中国画人物画正在构筑其艺术发展上的里程碑,是由他的画作中的两大特点来决定的。1、内容选择:主要人物是广大劳动者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中得到的。2、表现形式:主要人物活跃于画面之中,是通过对他们的动机,生动地、积极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不是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而是以更加对立的方式使各个人物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十七、八年前,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门四面敞开,经济大潮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要想保住中国大地有一片绿洲不受侵染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于是渴求战争年代奉献精神的回归,渴求光荣革命传统的再现,渴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煎熬着老一代军人的心,煎熬着新一代军人的心,也牵动着亿万民众时时关注的心。由此,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军旅画家李人毅先生以一颗赤诚的心选择了一个与此相关的课题——创作新四军将士人物肖像画。从他的这个选题的内容看,那是一段被岁月尘封淡化了的历史。然而,在作者看来,虽然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战争留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永远没有消逝,尤其那些新四军将士们背负民族希望,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铸起军人崇高品德的丰碑,依然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因此,创作一部新四军将士肖像画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要通过他们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的经历展示那个特定历史大空间中的民族魂魄和英雄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人,他们的昨天就是共和国的昨天,他们的战斗经历就是我军光辉历程的一部分。只要人们能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唤起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崇敬感,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也就大大地得到了弘扬。同时,通过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了的、伤残了的将士们的艺术再现和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的控诉,唤起人们对英烈的缅怀和对伤残者与无辜者的关爱,唤起全社会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在创作中,李人毅先生别具匠心地把画中的人物历史照片,现实照片,人物小传,和创作随笔作为创作肖像画的基本内容,从而创造了集画、书、文(小传、随笔)为一个整体的肖像画新模式。

          这部作品完成后,先后在中国美术馆、苏北盐城新四军博物馆、沈阳军区军人俱乐部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做了报道;《求实》、《解放军画报》、《美术大观》、《辽宁画报》等刊物做了介绍;并且还出版了《李人毅——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将士画集》。这部作品有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二者的和谐、统一上,作者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是以真实性见长。肖像人物是新四军行列中的真实人物;人物小传是每一位将士的真实经历,创作随笔是通过真实故事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这种着力强化真实而形成的特有优势,确实起到了先声夺人的独特的艺术效果,是一般肖像画作品所无法相比的。

          第二是在情感沟通上标新立异。作者在创作中,大胆吸收了布置荣誉室为英模立传,影视图象与画外音结合等表现形式的优长,在同一幅画中书画并用,把人物历史瞬间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近照并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通过人物小传、创作随笔的烘托和陪衬,使观众观赏画中其形,进而了解画外之人;通过作者对画中老一辈军人理想、业绩、品格、情操的揣摩、理解创作笔记,进而架起对画中人物形象深一层认识的桥梁。

          第三是综合运用中国画各画种技法、借鉴传统,吸纳西方造型艺术特点,丰富了人物肖像画的表现技法,增强了表现力度。创作200多位新四军人物肖像画,既要保留中国画笔墨浓淡干湿的特点,又要做到各具情态,形神兼备,必须要有一个超越以往的创作手法,深刻了解当年斗争生活,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的过程。创作手法上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运用了素描的手段,使人物造型准确,立体感强,质量感强;吸收油画肖像追求肖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等特点,使人物刻画达到形似、神似和个性鲜明;融合中国画写实因素与写意因素,以线立骨,泼墨挥写,点线并存,线面呼应,既有山水画水墨淋漓的气韵,又有人物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笔力遒劲,阴阳顿挫的节奏,进而使新四军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由此观众们看到:这200多位个性鲜明的新四军将士踏着硝烟、披着征尘、从抗日的烽火中迎面走来。在这些民族一代精英的表情中,饱含着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忧虑和不屈不挠的毅力,目光中凝聚着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整个肖像画作品犹如一部英雄谱,一部我军战争的百科全书,给人一种深沉凝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气势宏大、整体壮美的深切感受,让人们在对历史传统的回忆中,在对新四军英烈的缅怀中,唤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这部人物肖像画创作过程中,他到昔日战场上体验,在烈士亲人、战友的诉说中构思,对着早已发黄的照片构图,与从当年战争中走过来的老首长切磋、锤炼,这样一个把握人物个性的过程,对构筑当代人物肖像画的新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专题创作,在近现代的国内外画坛上是绝无仅有的,今年,正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美协网正展出部分李人毅创作的部分新四军人物画作品,更显现出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重大的社会意义。

          前些年,李人毅先生还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军人生活题材的作品,如《太阳雪》、《丹阳·白鸽》等。李人毅画当代军人,总是和他们的使命相连,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军人的理想、情操。他的创作主张是:“精神内涵在先,主题在先,技法的探索适应内容的需要是一个画家永远的追求。”《太阳雪》取材于当代军人野营拉练生活,描绘的是一群军威严整的战士,顶风雪,战严寒,迎着初升的太阳行进在野营拉练路上的情节,反映我们的部队在和平年代仍要保持良好的军人素质和长备不懈的思想,体现的是我军对保持安定团结的环境,构筑和谐社会背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场大雪可以净化我们的环境,一缕阳光能带给人们心底里的欢畅。战士是阳光的使者,心灵象白雪一样纯洁。作者把阳光、白雪、战士进行艺术组合,既赞美了当代军人的理想情操,又讴歌了战士们的品德志向,这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大主题,一个人类共同追求的愿望。主题之大、思想内涵之大,决定了表现形式之大,于是作者采用满构图的方式,使画面形成了人如潮涌,雪如浪翻,奔腾呼啸,一往无前的宏大气势;人物形象刻画运用描绘山石肌理的线条,把运动着的人群凝聚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动力感,与整体画面呼应,与主题内容协调统一。这种以大主题与大气势构筑起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处理与思想内涵的统一,与那种“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小夜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探索经济大潮下,表现军人绘画题材的成功一笔。

          

          《丹阳·白鸽》是一件象征和寓意型作品,具有构思奇绝,想象瑰丽的特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与《太阳雪》有一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作者把战士、丹阳、白鸽作为主体审美对象进行立体组合,把战士刚毅、坦荡的情怀和人类追求阳光,呼唤和平的理想融入其中,着意刻画了一群在经济大潮下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年华的可爱的战士形象,凸显了军人特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在艺术处理上,作者运用描绘山石、海浪的方法去刻画画面的主体形象,与背景的大海,岩石浑然一体,交相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编织效果,给人丰富的联想:人类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明天的梦幻,当代中国军人用火热心灵编织着人类的未来理想。

          

          近些年来,李人毅先生又把创作的目光投向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革命历史人物和古代历史人物。其中有“走进田园的毛泽东”,“化作红岩的毛泽东”,狼牙山五壮士和荆柯刺秦王的“壮行图”等。这些作品伴随“走进易水”主题画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集体亮相后,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专家们集中点评。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说:“人物画家李人毅先生功力相当扎实,原来是沈阳军区的专业画家,人物画受鲁迅美院影响,造型严谨深入,尤其象“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个象征性的人物画,把人物刻画成岩石,和狼牙山山体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崇高的情感,是很成功的。在目前,大家对中国画的感染人、教育人这个意义非常不重视的情况下,他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对画家的要求来说,是很强烈的使命感。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这个作品的出现也是很有意义的。他还画了四张毛主席肖像,把对毛主席的情感融到画面里去,是很可贵的。李人毅的人物画在这个主题画展中紧扣主题。”

          梁江博士说:“李人毅在我心目中,原本是一位大作家,他写了好多部大书,这回看他的画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震撼,我感到他的画有一个很强烈的特点,就是跟易水的文化蕴涵非常吻合。用山水画笔法画人物,把人物画成石头,跟题材有关,画里的人物都是纪念碑式的,包括毛泽东,狼牙山五壮士。我们现在提倡深入生活,画真情实感,刚好跟我们的文化走向相吻合”。

          薛永年教授说:“李人毅画我们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肖像,是用山水画的方法来画的,这就把大自然和人,把新中国和新中国的创建者结合起来,思想境界深远,艺术形式别致。”“李人毅的人物画来自写实,又与20世纪的写意因素相融合,但他拿线条,拿山水画的线条画人物,画出了一个新面目,这是一个突破。”

          李人毅画人物以石法,融山川于一体,造天人合一之理想境界,正是他探索中国画创新的突破点。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该怎么画?是沿着传统的老路走下去,还是闯出一条新路,一直是当代画家们所关注的问题。

         

          李人毅认为:“中国画的技法只有相互借鉴综合运用,才能促进内容的充分表达;而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充分表达,又势必促进各种技法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制约与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画创新的基本规律。”李人毅正是一贯坚持这样一个艺术规律,才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画大主题,始终寻求艺术表现的大突破,使自己的绘画技艺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了极致。这次“李人毅等六人——走进易水国画展”,展出的李人毅的人物画作品,正是这种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统一的经典作品。

          《壮行图》是一幅荆柯出行刺秦王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画。在创作这幅画时,李人毅先生身临易县,矗立在易水河畔,遥想战国当年,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国不一统,民不安宁,思绪犹如穿越历史时空进行着一场艰难的跋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的悲壮故事留给世人的是一种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他身上重叠的影子太沉重了,其中最大的悲剧承载者该是壮志未酬的太子丹,然而国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呢?轰然泄落的易水永远流淌着这亘古的感叹。于是太子丹搭灵棚、挂灵幡、穿孝服、为了一种使命,为活人壮行送葬的历史事实重现,荆柯手持利刃,含笑付命的威严再现……。于是一幅丰碑式的历史人物画构思成熟了。画面中高大挺立,含笑赴命的荆柯形象与他脚下的巨大礁石形成了纪念碑式的构图,稳重和谐、庄严肃穆;旁边几棵萧疏的芦苇挺立,叶片似匕首尖刀紧扣使命;由左上方向右下方斜垂的灵幡,打破了横向构图板滞,也凭添了几度凄凉;背景易水奔腾似云雾翻腾,有造势之内涵;由此构成典型环境,既凸显了人物性格,又强化了视觉冲击效果。人物造型之大气,形象刻画之生动,铁划银钩之力度再现了一个动荡历史年代的真实。弘扬了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描绘人民英雄英勇不屈,为国捐躯的不朽壮歌。战争与和平,流血与牺牲,对革命者来说是崇高的,在这里,这种崇高是以早已化作晶体的五壮士的身躯构筑起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高高耸立,与日月同辉。作者这种匠心独韵的构思,形象生动的刻画,内心世界的准确表达,和运用大斧劈、锥划沙、屋漏痕等艺术技巧的处理,使英雄形象强烈地凸现于高耸的红岩之中,从而构成了一曲豪迈高亢的赞歌,永远在人民群众的心灵中萦绕、震颤。

          带着深情去完成一个伟人的夙愿——“走进田园的毛泽东”。毛泽东生于农村,植根沃土,他了解农民的疾苦,也知道田园生活的乐趣,他不信天,不信地,但他信农民百姓。他一生革命,依靠农民百姓;一生操劳,为了农民百姓。革命胜利进城后,他很想到农民百姓中间走走,到田园中转转,可是他太忙了。作为伟人,甚至连出行都要带口罩,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吗?……,在李人毅看来,“开国领袖毛泽东功驻史册,毛泽东的音容笑貌也是我们的精神拥有。”于是,他要用自己的画笔让毛泽东生前没有实现的夙愿,在毛泽东逝世后享受一下吧!于是,毛泽东从向阳花下走来;从玉兰花和迎春花下走来;从青青的麦田里走来;从嫩黄的油菜花中走来……。作者没有刻意赋予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却通过亲切形象的刻画和抒情景物的衬托,传达出了作者、人民群众对开国领袖的无限怀思。这种直舒胸臆的绘画方式,充分地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生活底蕴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红梅颂》是李人毅先生人物画的经典力作,是李人毅先生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颠峰。在这幅作品中,他要向人们诉说的内容太多太多:毛泽东是一位胸襟博大、志向高远的伟大共产主义者,他最伟大的功勋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是一位通今博古、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巨匠,他的诗词、文章、书法、哲学、语言艺术等——永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是一位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缔造者,他的“党指挥枪”的军事思想——永远是我军的建军方向和国家一统的保障;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者,他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人类理想;毛泽东是一座山——长江三峡上的毛公山,镜泊湖上的毛公山,海南毛家湾的毛公山——人民群众心中的不可逾越的山!……。毛泽东是国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魂魄,化做巨大的红岩耸立;红梅是国花,是国家生物的象征,枝枝杈杈,构成一座围城,显示着巨大的凝聚力。国花配国器自然天成,奇妙绝伦。在艺术处理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力。1、人物用山水画法去画,是他一贯塑造丰碑式主题形象所采取的方法,其石质的感觉,是以衣纹的走向而展示石头肌理的变化。而把毛泽东脸也画成石头感,这是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由此而使画面协调统一,浑然一体。2、把雕塑造像移植到绘画之中,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真实再现的深入而成功的探索,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3、满幅构图吸收了油画构图特点,把画面处理为三度空间。背景着以浓墨重色,凝重沉稳,一块若隐若现的硕大红岩与前景已化做浅淡红岩的巨人形成强烈对比,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中景以直线穿插,横竖错落的“变实”红梅呼应前景与后景,既拉开了形象的距离,又打破了画面的沉寂。整个画面既有油画一样的厚重感,空间感、色彩感和质感,又有中国画灵动感、气韵感、传神感和笔墨的节奏感,是中西画法的成功融合,是任何一个单独画种都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由此,我认为李人毅的这幅《红梅颂》,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创新探索上,为领袖树立起了一个丹青丰碑。

          李人毅的丰碑式的作品,是以多件作品树起民族精神的丰碑。而他的艺术丰碑不是孤独的一个丰碑,而是碑林,是绚目的碑林!

      Processed in 1.213(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