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火炬》:永不熄灭的前进之光

        作者:李自涌2021-08-11 08:50:05 来源:收藏快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陕西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全中国的有志之士和爱国青年纷纷来到这里,谋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延安一时间成为鼓舞全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灯塔”。

        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延安后,人们奔走相告,当晚军民们举行盛大游行,延安在这个夜晚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根据1945年8月16日的《解放日报》报道,8月15日晚,延安举行了盛大的火炬游行,整个地区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时间,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了巍巍宝塔山和粼粼延河水。机关干部与群众组成的乐队、腰鼓队等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欢呼和歌唱。十余支秧歌队则在新市场的十字街口汇合,浩浩荡荡,奔涌而去。著名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这样写道:“人群,到处都是人群。感激传染着感激,欢喜传染着欢喜;个个都挺着胸脯,高高地举着火把,跟随锣鼓队,拥向街市——所有的门都打开,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著名作家陈学昭则说:“我觉得今日的天色也变了,为了这个快乐激动的消息——使我如此奋激,彻夜不眠!”

        1959年,著名画家蔡亮根据延安军民欢庆的场面创作了油画《延安火炬》,他大胆地使用光影进行构图——火把照亮了欢腾的人群,也照亮了黑夜中欢乐的人心。画面中,作者利用延安多山的地形,将游行队伍自右上下到中部然后转折到左边,形成一条流动的“S形”曲线,使整幅画作呈现出了一种延续、流动的旋律。画面中,在红彤彤的火光烟气烘托之下,一个农家少年的表情和姿态分外欢快、鲜活。此外,艺术家通过细致刻画三位起劲吹打的陕北农民,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浓烈气氛。而位于队伍核心的白发老妈妈被搀扶着、右下角抱孩子的妇女和女战士笑意盈盈话着家常,这些细节也成为军民情深叙事情节的重要显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4(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