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墨雨付竹风——记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画家徐渊明

        作者:孟祥伟2021-12-14 08:03: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临风知劲节(中国画) 徐渊明

          锁定一个题材,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心。墨竹,作为中国文人画的代表性题材,从者如云,一路扶摇地把这个题材推向了极致,让一代代后学者望竹兴叹,让许多画家裹足不前。而剩下的坚持,更是无边无际的折磨,堪受者寥寥,故历来行百里者半九十。

          而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画家徐渊明走的,就是这样一段栉风沐雨的艰难行程。

          徐渊明,号一竹,为江西省美协理事、省书协理事、省摄协主席,学画、习书、研影,历二十余载,早年主攻西画,近年来转攻国画,尤其是醉心于画竹。

          生于江南的徐渊明,幽篁俊竹,绕居所,拥行路,风来入耳,月上临窗,令其流连迷醉,不能释怀,常以墨笔素纸,追摹其状,再现其韵。日久年深,便与墨竹结下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今生画竹无止时”。

          每一个题材的经典,总是沉淀着国人追求极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历代先贤,以高度程式化的表现技巧,完成了各自个性化的经典作品;虽有法可鉴,有阶可拾,却常让他人无路可走。

          徐渊明聪颖过人,却下得苦功,肯花大力气深入传统,追摹经典。徐渊明取法,能含英咀华,兼涉诸家,尤侧重板桥,经多年融汇陶冶,逐渐形成了挺拔劲健、清新俊秀的画风。余尝见其于网上开帖谈竹,以历代墨竹作品为范例,附以个人研习体会,登高望远,阐幽抉微,竟集成一部蔚为壮观的竹谱。

          我一直认为从自身发现个性,培养个性,完善个性,张扬个性,是一个画家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梯,我们平常说的天分,其核心就在于此。

          但问题也客观地摆在这里,花鸟画家中,没画过墨竹的人实在太少了。为了避免雷同,一些画者不得已为个性而个性,丢弃传统,打烂程式,避开正途,自寻歧路。变来变去,从表意退回到传情,从传情退回到状物的原生地面,在创新突破的嘹亮口号声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从终点回到起点的故事。

          而徐渊明独寻个性,既不一味求变,也不死守传统。他以竹为友,视竹如人,借竹自励,寓竹于情,故他笔下的墨竹不仅有姿态、有生命,又有性格、有真情,更有经风历雨的生活感悟,深得画界名家的好评。这自然是徐渊明日夜观摩研习、真正师法造化的结果。

          常见俗家画竹,临风必摧杆欲断,见雨必叶湿墨涨,夸张做作,一身轻薄。而观徐渊明画竹,不离常态,不违常情,生动鲜活,一任自然。或微风掠稍,或轻风荡枝,或阵风摇干,分分寸寸,拿捏准确。或细雨方润,或绵雨如愁,尽得风流,极臻化境。

          最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就是作者本人的外现,是另一种形式的作者。米元章颠狂奇异,吴小仙叛逆乖张,徐文长乱头粗服,王时敏端庄儒雅,大涤子邋遢慧智,齐白石粗重豪爽,张大千机巧练达,李可染敦厚认真,蒋兆和质朴悲悯,陆俨少刚强坚毅……观其画,读其文,闻其事,味其人,画风人格,表里如一。可见,画技能学于他人,画风却根于本性。随其性,可顺水行舟,违其性,则缘木求鱼。难怪齐白石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徐渊明墨竹潇洒飘逸,自然也源于其本性,所以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期而至,水到渠成。崇尚唯美,讲究法则,是徐渊明的艺术追求。观其画亦然,摄影亦然,书法亦然。我想,艺如其人,所言不虚也。

          艺海泛舟,恒久弥远。徐渊明正值壮年,前路更长、更远、更崎岖,但我相信这个匆匆的行者是不会驻足的,更不会放慢脚步的,正如徐渊明自己所说: “我虽不能掌控生命长度,但定要拓展生命宽度。于我而言,流年似水,白驹过隙,此生何其短也。然墨海泛舟,艺苑寻芳,其境又何其宽也,其乐亦无穷矣!”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7(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