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术设计应该追求怎样的“真实”

        作者:刘航2022-09-15 07:45: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是文艺创作、欣赏中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于文艺创作中的重工业门类、有着“造梦”能力的影视剧来说,怎样理解、表达“真实”为业内外人士所关注。而一部影视剧是否“真实”,除了情节、人物等设定,影视美术设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者时常以形象化的方式,构成人们对一部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细数网络上对影视作品真实性的讨论,从美术设计角度给予的“古典设计美学”等评价,频繁成为热门话题。可以说,场景、道具、服饰等影视美术设计,已经成为探讨影视作品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维度。

        那么,影视美术设计应该追求怎样的“真实”?

        首先,在不同题材与风格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影视美术设计的“真实”有不同标准。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基调、正剧风格的作品要求美术设计更偏写实,要求对历史、对现实的高度再现。

        相比之下,对于非现实题材、表现主义的作品,美术设计的创造空间更充分,可以更大胆地发挥改造、融合创新,此时,“真实”就体现为精准把握真实和虚构之间平衡的能力。比如电影《卧虎藏龙》对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的整体美术设计,并未还原接近历史真实的红、黄、绿、青等建筑色彩,而是整体呈现出更符合角色人物心理处境的灰色调;电影《影》的服装设计既保持了服饰造型不背离传统,又添加了真实的古装所不具备的元素——把山水画的图案印在衣服上,从而避免服装整体呈现黑、白、灰三种颜色造成的寡淡感。在非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个显著看点,如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设计了玩具飞船在都市实景中起飞的画面,极大地发挥出奇观式美术设计的视觉感染力。

        通常来讲,在设计思路方面,契合现实生活、符合历史情境的影视美术设计,能够凭借视觉优势先声夺人,让演员和观众快速入戏,进入特定的时空逻辑,更大程度地在沉浸感中与人物共情。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盛唐长安城、《人世间》里的东北小城、《警察荣誉》里的八里河派出所、电影《长津湖》中的抗美援朝战场等,都以高度还原的场景设计和人物造型赋予作品引人入胜的真实质感。相反,为了追求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所谓“好看”,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把人物妆容、发型过分现代化,或不顾人物职业、性格、习惯,一味追求表面化的“漂亮”等设计,都会导致作品失去可信度,拉低作品的品质和口碑。

        当然,影视美术设计的优劣不能单纯以是否严格符合历史或生活的真实来衡量。要求影视美术设计完全遵照历史或现实,在技术上难以实现,比如先秦时期的建筑、汉代之前的服饰等,除了古籍中文字层面的模糊记载之外,几乎没有细节完备、详实可靠的出土文物或图像可供模仿复原。与此同时,在艺术上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复刻”式再现。一方面,审美趣味是与时俱进的,对很多类型的历史题材作品而言,过分“复刻”在审美效果上会超出当代大众的接受范围,影响作品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拍摄中,在确保入镜画面美术质量的情况下,出于凸显景别层次、节约成本、方便拍摄等多方面考虑,近景、特写镜头极少的场景或作为背景的场景设计,也往往需要做大量的简化、淡化等相关处理。

        影视美术设计是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充分了解并尊重历史、仔细观察生活、心中有“真实”,是做好影视美术设计的必要前提。但影视作品终究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教科书,即便是有特定现实或历史依据的美术设计,也要在尊重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去贴合作品,围绕作品的具体风格和特定表达诉求进行取舍,正所谓得意而忘言。因此,追求“情与景辉,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审美化的、艺术化的真实,才更符合创作规律,同时也是对中国式审美理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2(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