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林: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作者:贠冬鸣)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1:58:17 来源:网络

        黄志林作品欣赏

        时间:2005年11月30日

        地点:石家庄市燕港怡园“中华美术在线”会客室

        对话人:贠冬鸣 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秘书长

        问:多年来,您一直是以矿工“发言人”的身份,活跃在当代中国画坛的。这种身份也给您带来了“荣耀”,但作为弱势群体,矿工自然没有闲置资金“消费”艺术,您是怎样看待您的主体性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今后您还将继续从事矿工类题材的作品的纵深挖掘吗?

        答:我的青春,一直是在井陉煤矿度过的,很多矿工是我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十七八岁时我就已然下井谋生。当然不是官话所说的“体验生活”,是真正的为生存需要。所以,我的“生活体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矿工们的血水汗水凝成的“光焰”,也有我的添加。因此,我虽然离开他们多年,但对他们确实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奉献最多索取最少,我认为他们应该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人群。但是,我的能力毕竟有限,能够为他们做的,惟有手中的画笔,表现他们是我发自内心的,没有“其他”所图。很多的人可能想像不到,有时我拿起画笔在塑造他们的形象时,竟然能忍不住落泪。所以,我的主题性创作,就会自然以他们为主体,去诉说我内心对他们真实的情感。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我入选的作品,都是以矿工为主题的。我想,矿工题材今后还将是我的艺术表现的重点,但我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理解、全新的思维,去表现他们的平凡、他们的伟大。

        问:艺术家的天职就是创造,而美术史的推动与发展,更多的是靠艺术家的技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的发展史,就是技法衍变史。即使是您时下的更多显现笔墨韵致的人物画,则很少有您个人的创造因素,您怎样看待评论家所谈到的“黄志林不是那种‘开宗立派’的画家”的说法?

        答:我觉得美术发展史,不单是技法衍变史,它包含了诸多因素。“开宗立派”说大了。我目前还处在学习积累阶段,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水到渠成。我十分清楚,目前我还没有完全疏通好发泄自己情感的艺术通道,我最近对传统艺术又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在广泛继承传统以及吸纳当今画坛优秀画家的精髓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艺术风格的强化,作品才可能更厚重更具视觉冲击力,才可能在个性方面得以显现。

        问:美术史上,也有诸如像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姜燕的《考妈妈》那样的传世作品,艺术家靠的不纯粹是张扬技法,而是用画笔记录下民族的精神,记录下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作为艺术家,你今后是以“历史镜头”的摄录者而存在,还是在中国画笔墨探索上,达到一定高度来凸显自己呢?

        答:我想,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还应该是技巧与精神的高度契合。如果单是一种所谓好的题材,但缺少高超的表现技巧,也不会被公众所认可。其实,我目前还很重视技法方面的探索,这也是记录艺术家情感的重要因素,很难想像没有高超的技法,会把情感表达充分。但技巧不是表面的,我记得一个作家说过,“没有技巧是最高的技巧”,六朝的谢赫也说过,“无法之法,方为至法”。

        问:“浙派”与“京派”,似乎是当下画坛的两支重要脉络,你好像对“浙派”的笔墨比较倾心,这对你在作品中表现北方的雄浑、博大、强健,会有影响吗?

        答:实际上这两只脉系,对我都产生重要影响。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不少大家,对我都曾有过点拨。我在画大幅画时,或者说主题性创作时,还是侧向厚重与力量的追求。在小品一类,则尽量让作品清新淡雅,“浙派”的影子此时就多了一点。基于此,我在画大画,有时考虑笔墨丰富因素多些,北方的雄浑强调尚不够,这也是我再努力的环节吧。今后怎样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想我会逐步地加以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志林似乎并不属于那种“开宗立派”的画家,但他却擅长将“本门”的招法发扬光大,变成一种自出机杼的话语演出。黄志林的招法看上去很“土”,却在浑厚敦实中闪现出灵异:这种灵异,迹化成一束束奇妙之光,穿越题材的有限地域,腾飞在阔大的中国艺术版图上。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5(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