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画道 以神写形(作者:刘怡涛)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4:56:36 来源:网络

         

        刘怡涛作品欣赏

        (原载:《醉艺斋画论随笔》后记,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美术之友杂志,1999.2期)

        写画论,著书,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我的所长。

        “学画,工夫在画外。”这是许多画家常说的一句话,我亦深有感触。艺术作品的成败,品格的高下,除了技巧、素材而外,更主要的是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包括有形无形中的艺术理论的建树和博览文学、艺术、诗词等方面的造诣及多方面知识的涉猎积累,使作品的深度及广度、形式及风格有着深刻的内涵,这是艺术创作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因素。我的很多作品的构思、灵感是来自于一些绘画之外的旁门左道,对一些艺术的看法与观念的形成亦来自于许多杂家学说,便是佐正。然而,这不等于说,学画,就是要从画以外开始学起,从绘画之外去求索。而是说当你在画内探索而没有进展之时,才向画外求索。向画外求索的最佳途径便是多看一些书籍,以扩展自己的眼界。

        如果说,我的绘画艺术、我所创作的工笔画花鸟取得了一丁点成绩的话,它们全得益于诸多前辈的熏陶,得益于我的许多老师二十多年来经常给予我的教诲。他们是:著名画家王晋元先生、吴敏荣女士、曾孝濂先生和许许多多过去我在版纳时到那里写生并给予我指导的画家以及我在北京求学时教授我的老师们;特别是提携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为画家的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和裴盛基教授,在这里,我要对他们诚挚地说声:谢谢。还得益于云之南这块沃土的孕育,因为云之南是植物的王国、是花的海洋,而我生活创作的基地西双版纳则是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欧洲各国早在19世纪,就对云南的花卉资源十分倾慕,把云南誉之为“园艺家的乐园”,现在欧美争相培植的杜鹃、报春、山茶、兰花、百合等名花,大多引种自云南。云南的野生观赏花卉资源约2500种之多,最为名贵的有如火如荼的山茶、万紫千红的杜鹃、亭亭玉立的木兰、铺地似锦的报春、清香丽质的百合、幽娴高雅的芳兰、鲜明秀美的龙胆和斑斓绚丽的绿绒蒿等八大名花。而地处边疆的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就更加丰富多彩,我不后悔曾经在那里的植物园工作长达17年之久,此后又调到昆明植物所工作至今。正是得益于云南这天然的花园,这花的海洋,我耳濡目染,以至喜花爱花达到如痴如醉地境地,因而写花画花,寄情于花,如饮玉液琼浆,醉入花海。

        我在读书时,常常喜欢问个为什么?一问为什么,往往就会有所得、有所收获。整理这些画余闲遐而写的对绘画艺术之我见、我感、我想、我思以及看书的心得,把它们付梓出版,对我来说是既喜又忧:喜是因为这似乎是件好事,朋友们都鼓励我说值得出版;忧是担心许多见解并不成熟,感到自己对于许多绘画艺术的重要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还只算是开始。把它们定名为画论似乎太过分了,然一时又找不到更为贴切的词语,只好姑且借用,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感想式的杂谈而已。有许多的重要问题也几乎还没有触及,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因为随笔的缘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虽然此书中凝聚着我许多不眠夜晚的思想心血,映照着我从艺近30年来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的灵感火花,记录了我痴情于中国画艺术的创新思考和对美永不知足的追求与探索……但,在这个画坛大师辈出,艺界理论家众多的时代,我只是尽一个画家理所当然的本分,提出了自己也许还不够成熟的看法,其目的正如我在自序中所说,公诸同好,以求赐教。

        我在书中就一些传统的理论在吸收的基础上,作了自我认识上的阐述。要说有些创意的话,可能主要表现在以神取形、创作方法、工写结合等方面就我个人的认识作了阐述。比如,绘画在描绘对象时,是写形还是写神,后来又把“我”也放入了神中加以讨论,更使得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混淆不清;我于是把被描绘对象客观事物本身的形与神作了界定:在被描绘对象与画家自我的关系中,“我”则为绘画艺术的主神,形物之神是我之神的再现,“我”为画之魂魄。而在“以形写神”理论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以神取形”,这一更加直接的概念。传统的“以形写神”这一方法,对画家来说,还有些被动,每一个画家都希望自己能够以形写出神来,在画形的时候能够画出神来。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神常常是难于琢磨——有时形画完了,神不一定出现,或者出现的不多、不够。“以神取形”则要求画家首先要发现神,感悟到神的存在,再根据神来取形,则神一定蕴涵其中。我把画家描绘对象的形物之理,更加具体化,从中分化出形之理,并强调形物之间的异同。物之理与形之理之别在于:物之理强调物之生长规律如植物叶的互生和对生,物之纹理如叶脉是平行脉或者为羽状脉,物之内在精神和内在美;形之理受物之理的作用,但形之理强调的是物种个体形的差异之规律,是视觉感受的异与同,是形之外在的精神,外在的美感。

        在画论随笔中,我对古今画论并结合创作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画家在本质上应该具备的六个方面的条件:才、学、识、胆、趣、毅;创作中应该遵循的六个要点:一要虚静以待,才能容纳万物;二要立意造境,才能统其关键;三要物在灵府,才能中得心源;四要以神取形,才能迁想妙得;五要心物交融,才能神与物游;六要画尽意在,才能画完意未完。此外在六要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绘画的过程中,辅之于应物象形中六个应该注意的方面:形、生、造、透、瘦、厚;并依此六字而作,自然就可以应变自如,在创作中得心应手。在写生观察和摄取形物时的六种方法作了如下概述:一、以静观物取物,讲究取物前的心态虚静、取物中的稳沉练达、静而可纳万物。二、以神观物取物,讲究先得物之内在精神、内在美,再以其需要取形物之貌。三、以物观物取物,讲究深入物性,而不是止于表面。四、以动观物取物,讲究边走边看或者面面观,而不是固定视点。五、以律观物取物,讲究摄取形物着眼于组织结构。六、以心记物取物,讲究凭藉记忆把握形象。

        我希望,我提出的这些观点,所作的这些归纳总结,对于我自己今后的创作会有所益处,同时也想藉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本书准备阶段和具体写作过程中,一直得到彭晓先生、蒋大康先生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书出版之际,特表谢意。

        刘怡涛
        1998年4月8日
        于昆明黑龙潭植物所醉艺斋

      Processed in 0.150(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