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国画现状的思考──师法自然、逾古出新才能振兴云南中国画(作者:刘怡涛)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4:57:24 来源:网络

        刘怡涛作品欣赏

        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01:81(3):57~59

        云之南独特的山川、奇花异鸟、民族风情,正是绘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之上,师法自然,对我们来说是近水楼台。老一辈的画家如袁晓岑先生──以云南特有的孔雀等入手,形成自己的风格;当代著名画家王晋元先生──以云南特有的热带植物景观和滇西北高山植物景观入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他们就是师法自然的成功典范。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广大云南中国画家们的重视,看着外省画家源源不断地涌来云南写生,我以为,现在到了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云南的中国画,有得天独厚的一面,那就是我们这块丰富多彩的土地,有先天不足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积淀薄弱。好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要借鉴古人的东西,要看到当今大师作品的风貌都已不是难事,制约我们发展和创新的仍然是观念问题。绘画艺术的创新在于观念的更新。学中国画当从传统入手,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许多人学传统便被传统俘虏而不能自拔;一些人不从传统入手,而从抽象或形式入手,却感觉无论怎么画,都显得底蕴不足。

        画家绘画,总要有一形象原型,或是从继承而来,或是自己去寻找。我们提倡自己去找,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有人说他是闭上眼睛,什么也不看、不想,靠下意识来画画,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绘画艺术中的形物,没有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印象,反映自然生命的。只要他是一个建全的人,那么,他的下意识所反映的东西,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他过去视觉的经验、经历和映象,没有真正意义的无意识、下意识。相对的下意识,是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潜在操纵的。只有那些先天的盲人,在没有触摸任何物品情况下的下意识,才是真正的下意识。因为他们没有视觉的经历,也没有触摸物品的经历。世界上无绝对的离象之外象,离有之无,离实之虚,就是说没有完全与直接感触之象绝缘的“无形之象”的存在,没有完全离开感觉而独立自生的超感觉,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象之再远,终是其之余;味之再不尽,亦不过其之尾,犹如血肉相连。虚实、有无、象内象外、画尽意不尽,它们之间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既虚又实,在离即之间、有无之中、虚实之际。是为相渗、相融、相补。无形之象,是相对有形之象而言,是有形之象的象外之象,是由情感、心境而生的意象。从有形之象到无形之象的认识,是意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没有有形之象就没有无形之象,无形之象是情感的升华,是天人合一的再现。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技法的变革。

        从古到今,凡艺术变革者,如只是技法上的变革,反映在绘画中则仅仅是画面形式的小变,而当审美观念亦随之改变,则从形式到技法皆须服从于新观念产生变革,于是大的流派、新的艺术形式亦随之产生。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

        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带给画家原始的直觉感,这种直觉感正是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的美的东西,才能激发起最强烈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启发并感受到生活与我胸中原有的艺术形象的不同,从中度出新意。同时也将激发你冲破原有的技法、程式,开拓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富有艺术个性的形式、技法。然画新的题材,新的内容,亦是促发观念变革的契机,一种全新的事物,会给人予不同一般的感受,迫使你在表现它时极尽所能,甚而摒弃传统技法,而创新法以应新的命题,触发艺术观之突变或渐变,从而达到创新之目的。当然,观念之变革,还需有学识的支撑,没有渊博的学识,艺术观的转变往往也是浅薄的。

        创新,有两种途径。一是摒弃本国的文化渊源,引进全新的舶来艺术观念、技法、形式。只仅仅保留作画的工具,以为只要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就应该算是中国画。二是继承民族传统不但包括绘画的精髓,还包括民族的气质、审美情趣和中国画的特点,如:重意境、求神似、泛时空等审美观及笔墨与心态同时构筑形成作品。重意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虚实。虚实结合是气之形,气是虚实之魂。虚与实结合而生气,气韵生动者为尚。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即是说:虚实之中,虚为主,不是虚实并重,是由实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虚。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

        继承与创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艺术的创新就是要你远离旧有的法则,创造新的法则,越创新你就越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然而这种“新”的建立又必须是在承古的基础上,没有旧就无所谓新,新和旧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在绘画艺术中,继承传统应该说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继承必须是不露痕迹的继承,不论是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强调师承关系便是一种倒退,是学生在做无用之工。师承的后果不但是淹没了老师的艺术创造性,同时也埋没了学生的自立能力。真正的现代艺术家,应该跳出狭隘而封闭的境地,抛弃这种浅陋的思想意识,打开自己所有的感官窗户,多方接纳各种各样的艺术观念。艺术贵在创造,而不是模仿。要创造,就要用自己的慧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智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一个艺术家只有真正确立自我,并为自我表现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而不断奋斗,才能创造出不同一般的作品,在画坛有一立足之地。

        绘画艺术观念之更新,在于传统基础上的变革

        脱离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在绘画艺术上,我主张学前人的笔墨走自己的路。学古人而不泥于古人。学古人而不能自拔,则无我之存在。从发挥画家的个性,形成画家自我风格的意义上讲,师古人者死;前人的技法、经验往往会成为束缚自我的桎梏。只有从古人的程式中杀出来,才会脱颖而出。在继承中创新,就是追求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反叛的体验。自我表现在艺术中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艺术家而言,偏爱和偏见常是对生活体验的印象、对挑战的反应,艺术家个人的偏爱和偏见以及个性没有必要去克服,相反,越是主观,越有个性,他的艺术作品就可能越有艺术价值。艺术,一方面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另一方面又总是企图改变生活,它决不简单地接受生活或被动地屈服于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人与客观对象保持高度统一的写照。

        逾古出新,就是借古开今

        没有古,就无所谓今,今是就古而言,没有借古也就无法开今。出新就是画家在继承、借鉴古代画家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新的创造,包括继承借鉴已有的法则并发现、创造新的法则。新旧,乃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无旧,则新无从出。故推翻陈旧,目的是出新。新,必须从陈旧、传统中推动、锻炼、萌芽而出,必须先继承,再出新。倘若仅仅只是继承,并止于继承,则将无所进步。没有进步,继承又有何意义呢?倘若完全摒弃传统,代代如此,又何来今日之文明,恐怕我们现在仍然生活于食草根树皮、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可见传统之重要和可贵弥珍。天下万物有常必有变,有变必有常,这是一对互相可以逆转的矛盾。常,承也;变,革也。继承容易而变革难,然而常从非常来,变革从常起,从常生,无常就无所谓变革。所以,一个画家要想变革,要想非常,首先必须懂得常,从常做起。对要变的东西,要革的东西,首先要了解,要掌握之后才谈得上变革。

        画家学画作画,在继承与创新两方面是矛盾而又统一的

        从继承的角度而言,是要用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打进传统中去,挖掘精神粮食和技巧技法,捕捉大师们的闪光点,研究其艺术发展的步履,探索其审美思想形成的心迹,领悟其形式建立的诸多因素,深谙其艺术闪光之精神所在,追索其艺术表现手段的来龙去脉,苦心研究,必有所获。从创新的角度而言,又要用百倍的精力和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师古人创新之心,仿古人创新之迹,从审美观念中、从生活中、从自然中寻觅创新之契机。对老祖宗的东西既要继承又要远离,继承是为了发展或者说更远的远离,远离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因为中国画的传统是创造精神的传统,是创新精神的传统,如果现代的画家只是继承了老祖宗的表面形式或者说是皮毛,而不去继承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思想之传统,实际上等于丢弃了传统。

        继承,必须是承古人之心,而不是师古人之迹

        承古人之心,就是研究历代艺术大师的步履,领悟其艺术形成的诸多因素,深究其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的心路历程,对其精神思想、心路历程顶礼膜拜,仿其创新精神,仿其创新心迹,呕心沥血,梦寐以求,师古人开拓之精神以开拓自己的领地,必将在历代大师们的恩赐之下有所得,有所获。所谓不师古人之迹,就是对历代大师们创造的浩若烟海的中国画传统的形式、形迹,只研究,少仿效,对前人的形式,形迹如果一味地模仿,不加思索地接受,就会被淹没在前人的既成形式之中,而无我之存在。任何一个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在浩若烟海的中国画传统面前,不是却步不前,而是以各自的慧眼,另辟蹊径,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不师古人之迹,不是一点不学,一点不要。技法、技巧是要认真学习、全部继承的。这就像作家学文字一样,这是基础,基本功。学习绘画的技法、技巧,是为了建盖自己的高楼大厦。建构自己的高楼大厦,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地的关键有二,一是立足与众不同,发掘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启迪与众不同的心灵感应,着眼与众不同的领域,使用与众不同的形式语言。二是立足自己最热爱,感情最深厚的题材,投入全部的精力、心血和生命,呕心沥血,荣辱与共。画家在这片沃土上勤耕不觉其苦,勤学不觉其乏,自会茁壮成长,开掘出适合自己艺术发展的生存条件,进而枝盛叶茂,顶天立地,自成一家。

        艺术必须去创造。纵横观之,就工笔而言,在用线及渲染、章法与结构上,各家各派,师法前人很难突破。然天地之大,自然造化之变幻莫测,又怎是笔墨能描绘尽的。所以我认为,学习传统,要学古人之精深画论、画理,学古人之笔墨技法去表现大自然之万千变化,不可一味求古人之形迹。美的法则源于自然,并非杜撰。所以我们应随时感悟自然,体察自然,从自然中吸取营养,从自然中启发灵感。

      Processed in 0.163(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