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真谛 在于有诗的灵性( 作者:刘怡涛)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4:58:19 来源:网络

         

        刘怡涛作品欣赏

        (《中国画论》卷一,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467页;《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46页)

        一、诗意乃是艺术中最重要的成分

        我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有诗的灵性。

        常言道,诗是有声之画,画乃无声之诗,两者相异而相同。诗之所以谓之画,盖因其充盈画意;画之所以谓之诗,是因其溢满诗意,其不同的是表现形式与技法。故而论诗以诗中有画意为妙,论画以画中有诗意为上;两者并论时,以诗情画意为重。否则,诗不足以为诗,画不足以为画。正因为诗与画有着如此相通、相融、相近的特性,文人意趣可以渗透于画中,所以,中国画以具有文人意趣者为逸品。北宋郭熙在其《林泉高致·画意》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道出了绘画与诗歌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画也是诗,是有形的诗,形就是诗的语言、语汇;具有诗的形,是一种超越客观自然形物的形,是画家心视后产生的第二形象,因其具有了画家的情和意。

        强调画面的意境,追求诗意的境界,亦是画的灵魂所在。画之境,唯有含蓄,意味深长,内涵深刻,意蕴幽深才会引人思绪缭绕,回味无穷,有无尽的情思。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前人曾以王维为例,说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明·吴宽语)。石涛说得更明白:“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这就是说,要达到画中有诗意的境界,画家必须要有洒脱的胸襟、深厚的修养、趣盈的性情,独特的审美思想作为坚实的基础。诗情画意随处可得,就要看你是否具有慧眼慧心随意拾取而得个中至极。郊野荒村,丑石怪树,涓流苍苔,天下万物皆是诗材,尽是画意;穷乡僻壤,枯藤老树,杂卉野草,天下万物皆是画材,尽是诗情。

        在绘画艺术中,构成诗意的因素很多。从绘画的技法讲,有含蓄、朦胧、藏露、虚实、有无、阴阳等等;从画家的自我赋予作品的思想精神讲,有情趣、灵感、意旨、胸臆、神韵、逸气等诸因素。绘画技法、技巧的娴熟,作品内涵的隐蔽不显和内容的时隐时现,是形成诗意的机遇,只有这些绘画诸因子与画家情感、审美趣味相投默契,即画家作画不是为写形而画,而是受情感驱使而画;绘画的内容不是依实而写,而是据理而写;因为物之理才是艺术中的真,画家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根据画家的审美情趣而画、而取舍、而应用画之法,艺术作品才会美,才会具有无穷的诗意,而使作品由现实进入到超现实的境界。

        画家追求绘画艺术作品的诗意,就要注重艺术现象的取舍,注重物象从目视到心视的提炼、消化;只有作品的客观物象是通过画家性灵脑海的净化,把素材去粗存精,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重组而形成心象,即第二形象。这第二形象的形成不是被动的,而是凭借画家的经验,画家的审美观自然而然的取舍重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水到渠成的、由必然到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形成。同时也是一种画家审美本能的行为,也就是说由开初的被动而到了艺术家成熟时的自然而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无意而为,我就是感觉它是如此,我就是感觉只有这样才美。自然而然,随兴致而为的从目视到心视过程,绘画艺术中的作品形象才会充满诗意,才会是一种纯情感的产物,而不再是客观物象本身。

        二、绘画是笔墨与心态同构,诗与画相凝

        笔墨与心态同构,诗与画相凝聚,是绘画艺术达到较高层次的标志。画家创作时满怀激情,并由情驱使,支配着笔墨技法的表现,而使情凝聚于形象之中,使画产生感人动人的效果。反之如果画家创作时情思枯竭,心境被动地被形物支配,则画之形具而神散,毫无感人的情于画中,更无动人之艺术效果。所以画家作画,应力图体现笔墨与心态同构,诗与画相凝聚的观念;力图使形象鲜明的主体物与意象朦胧的背景物之间有机地统为一体,做到层次感强,内容丰满而不迫塞,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神秘莫测的美感。

        中国画品评分逸、神、妙、能四品。其意境可分为自然的和超自然的两种。能品,是指那些有高超绘画技巧的作品;妙品,是指既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又有源于自然经画家精心提炼之形象的作品;神品,是指技巧、形象皆精妙且描绘出了形象个性的作品;逸品,则是指那些描写自然形物而又不被自然形物所束缚,从而进入超越自然形物,达到物我两忘之艺术境界的作品。我认为前面三种作品都属于自然意境的范畴,只有逸品所体现的意境才是超自然的。也只有逸品才能产生最为丰富的诗的意境。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有丰富的诗的意境,艺术品有意境为最高,无意境就无感人的东西。

        从原始森林中寻求美的启示,捕捉美的信息,到挥洒自如、以充满诗意的灵性再现自然,道出我感受到的那个世界,这是一条不断升华的路。写生——创作——理论——再写生——再创作——再理论,不断地提高、升华。艺术创作不是单打一的事情,而应该是理论、生活、技巧共同学习进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艺术创作从目视到心视,再到心手如一,以充满诗意的灵性重现经过心灵沐浴后重组的第二形象,是画家的情感及审美情趣与自然冥合的诗的境界诞生之契机,是孕育诗意的过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有诗的灵性。而灵性是艺术家与生具来的,天生的。有的人灵性是隐性的,然而经导师一点即破。有灵性而无学问,只是巧,难成大家;有灵性而又有学问,则可望成为大家。学问是后天形成的,只要勤学苦读,勤思尚辩,则修养自然高矣。

        艺术只要保持与具体的、现实的、不可分割的生活整体的联系,就能构成正常审美行为的基础。当艺术抓住了生活的最明显的特征,它就能最生动、最深刻地透过现象反映本质,不然它就会失去了感人动人的力量。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而又高于社会。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能透过现象反映生活的本质,人的精神世界和情趣诗意。

        国画以宣纸作画,一下笔便会产生变化。如何引导把握,使这种自然变化为我所用,主要是画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在起作用,从而受情感驱使,得情趣孕育而使其充满诗意,产生韵味,做到妙笔生花,引人入胜。

        只要凭借自己对形物的感知、感悟,迁想妙得,凭藉对形物的真情实感而产生的胸中诗意作画,画中自然会有诗意。诗意不是靠画好后题诗得到的,题诗只能是发画之不足。

        评论一幅画的优劣,不可止于形似,应该论及那些比形似更为重要的东西:画家所赋予作品的情趣、思想、意境。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此意思。艺术作品的高低,除了技巧的娴熟、精湛之外,最关键的仍是画家赋予作品的思想内涵、意境,是艺术之所以感人动人之处。善于绘画的人注重作品的意境而不拘泥于形物,形只是为了传载意境的载体,只要达到传载意境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形的抽象、具象、简约、繁密应该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意境来决定。

        三、情感充盈,旨趣含蓄

        诗意是意境中最为含蓄的一种境界。

        旨趣含蓄,就是主题思想的意思藏匿不露不显,或时隐时现,不是在画面上完全赤裸裸地都画出来,而是画中形物相互遮藏,显露一部分,藏匿另一部分,使之具有含蓄的意境,并从画面的情节内容或形物中反映出来,或从画外、象外让观者自己感悟出来。

        如何做到使意境含蓄而富于诗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旁敲侧击或暗示的方法,画中有画,玄中藏奥,使观画者能够通过形物引起一定的联想,或得到某种启发、启示,或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清代的戴熙就曾发出对诗意的感慨来:“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令人思便要有让人思的余味而不是一目了然。

        含蓄不是含糊,含糊是不清不白,是主题的模糊,过于含蓄就会陷入含糊。猜不透的谜就是含糊而不算好谜语,主题含糊不清的画也不是好画。含蓄要恰到好处,要见好就收,过一点就糊,差一点又露。含蓄的意境所给予观者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景致,其意韵远远超出了画面,因其所蕴蓄的意思不是浅薄的,它可以引人浮想联翩,回味不尽,趣味无穷。

        没有感情的作品,是不可能会具有诗意的。画家必须对所要描绘的形物有感、有悟、有情,才可能在作品中表达出诗意来,即所谓“诗情画意”是也。诗意要靠情而发,无情则无诗意可言。但有情亦不等于有诗意,而有诗意的东西必定是有情的。

        艺术所追求的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最高审美情趣棗心灵的升华,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在纷纭嘈杂的尘世间,得到片刻静谧和沐浴。

        艺术对观者而言,是审美精神领域的沐浴;对艺术家,则是通过对客观物体的描绘展现自我,不是为画自然而画自然,是通过自然抒发画家自我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和诗意的世界。

        绘画艺术的高低在于画家是否在作品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意趣和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并使作品做到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谐的境界。情景相融,生诗生意。情景的情,即画家的真情,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才会酝酿得出感人动人的艺术氛围;情景相融的景,是经过画家心视的第二形象的景,只有真实的情感和画家心象的相融、相谐、相契合,绘画艺术作品才会孕育出充盈的诗情画意。

        绘画艺术的想象,它可以是对景写生时的迁想妙得,亦可以是借题发挥时的寄托。这种想象伴随着强烈而炽热甚而是狂热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型的情感,而是包含着精神目的的憧憬、向往与理想。情感是艺术想象的催化剂,是艺术强大的推动力,没有艺术家情感的作品,犹如僵尸,是没有生命力的。

        绘画艺术是画家借以抒发胸臆情感的载体。臆,即画家的主观意识。画家主观意识是画家审美观的体现。审美观的形成,是画家学识累积的结晶。

        绘画是画家在精神愉悦状态下的一种活动,抒发胸臆、情感以娱己娱人,是画家特定环境下的心灵写照。

        艺术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中的自然界,画家个性所展现的自然美;艺术描绘客观世界中内在精神与内在美的真实,主观世界中生命意趣的丰富与扩大;艺术也揭示“丑陋”中的深厚意趣,哀感沉痛中的缠绵凄凉之精神。艺术启示宇宙生命之最深刻的意义与境界,就主观感觉而言,为心灵的深度感动。

        艺术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实象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和技巧、想象与审美情趣,由点线面之抽象转化为与实象有很大距离、甚而是面目全非的虚象。空灵景物,赋予或寄托画家的思想、情趣、胸臆,引人精神飞越,幻化审美。而且还能进一步引人由幻即真,由自然的实有到画家心视后的脱离自然的虚无。即画家根据自然形象融合了自我的审美情趣后在脑海中再生的形象,这形象不是真实世界的,是虚拟世界的虚无形象再到画家用笔墨纸张表现出来的一种实有艺术形象。由自然的真实到心视后的不真实再到艺术的真实,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是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独特感悟与见解。艺术追求中的真实是不真实中的真实,而不是自然中的真实。唯有艺术能象征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能够表达生命的情调与意味,能够歌颂心灵的幻想与各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情趣。

        来源:《中国画论辑要》

      Processed in 0.208(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