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新小议(作者:帅立功)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5:04:27 来源:网络

        帅立功作品欣赏

        《艺术探索》 1997 年第四期 《中国画研究》 1997 年第一期

        中国画创新是当前国画界同仁最为关注的问题。其实写文章总是有一个观点立场的问题,因为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其观点也截然不同。在此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是站在中国民族文化的立场上,是站在传统中国画的立场上来谈谈个人的窥见。

        一、借古开今发扬优良传统

        1、骨法用笔,强化线的认识和运用。中国画首先是强调线的运用,线条是东方艺术的精华,它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直可曲、可方可圆,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中国人对线的认识和运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是中西绘画区别的特点之一,因此必须发扬光大。一要强调书法笔意的线条运用,充分发挥线条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半抽象表现结构的造型功能。二要加强运笔的节奏、速度、轻重、方向和“三锋一笔”的运笔控制能力,熟练掌握用笔用线的技巧。三要吸收金石篆刻用线的力度、厚度、沉雄的优点,使点、线、面有机结合,增强线条的表现力、运动力与内涵,扩展面的结构,使中国画的线条更加突出,更富有东方艺术的特点。

        2、穷理尽性,扩展水墨优势。水墨技法应用是中国画最宽广的天地,它是与中国画的笔墨纸色胶矾等特殊材料的结合和运用,交融成雄浑、透润、渗化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是西洋画所不及的。因此,要物尽其用、穷理尽性,要充分扩展这一水墨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特有的宣纸性能,把这一物质材料的特殊性能发挥到最高限度,做到墨分十色(焦、破、泼、积、宿、浓、淡、干、湿、清),以墨当色,使“积墨”、“破墨”、“拓墨”、“赶墨”等不同的用墨用水技法层出不绝、变化多姿。西画强调“积色”,中国画强调“积墨”;西画强调“叠彩”,中国画强调“破彩”,只有强调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中国画中水墨的技法运用,从宋梁楷的水墨人物到明徐渭的水墨花卉,至清任伯年的水墨人物,其墨法墨韵的发展变化缓慢,对破墨、泼墨、拓墨、赶墨等不同的水墨法研究甚少,对此张大千先生曾开创了一代先河,但保存的作品中仍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扩展的天地……

        3、挖掘学习中国民间美术精华。如杨柳青年画、农民画、剪纸、窗花、少数民族编织艺术、民间彩塑、皮影等民间艺术中朴素的造型、瑰丽的色彩、大胆的构图、熟练的技巧、独特的创意都是值得吸收和借鉴的。要善于总结归纳,将中华民族不同的艺术品的优点、精华进行剖析分类,提炼为我所用,使中国画的笔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4、诗书画印,移情入画,传神写照。中国画的题款是东方艺术的特点,但它不是教条的,而是根据画面构图布局的安排来考虑题款的多寡或题与不题,同时它也是画龙点睛,增添意境的最佳题字。但是最妙的作品、最佳的构图却是多一字不行,少一印不可的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由于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底蕴了解少的原因,西方人往往不理解。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和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让西方人能逐渐理解中国画的内涵。还要充分发挥大写意、大泼彩、泼墨的优势,以最简练、最概括的笔墨画出最有文化品味、文化内涵的作品(如齐白石、八大山人)。充分发挥以情写景,移情入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外有情,画外有境,情景结合,意境无穷的作品。

        中国画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像传统西画那样造型准确细致面面俱到,它更强调内涵“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讲究神似,讲究传神,形与神的关系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的。一个是可视形体,一个是提示对象内涵的本质。“神无形不存,形无神不活”,神更存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二、保持中西距离,引西润中

        1、保持中西距离而不是拉开中西距离。绝对拉开中西距离,拒西画于国门之外的态度是不科学的。中西绘画各有其特点:中国画强调线,西画强调块面;中国画讲积墨,西画讲积色;中国画以散点透视为主,西画多是焦点透视;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西画以外光环境色为主;中国画讲究空白处理,西画讲究写实;中国画常为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西画只签名不题款等等,距离产生美感,距离可近可远,我们不妨拉近一些,但是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谈引西润中。

        2、引西润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画各种流派各种技法的传入,冲击了中国的艺术创作。保持中国画的特点,吸收西画的优点来弥补中国画之不足,才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的科学态度,中国画方有发展的可能。如中国画的色彩品类少;色的宽度和广度较窄;在材料上必须扩展。在矿物质颜料上,更要挖掘古代岩画色彩的多种色相,充实中国画颜料的不足;同时还要吸收西画的黑、白、灰色调子的处理,发挥色彩演绎的功能;还要吸收西画中的点、面、光、体、色及构成组合、分解拼贴等的综合功能。学习西画必须以中国画的笔墨为主,学西不能丢中,学西不能弃中,必须保持中国民族的特征,保持中国画的特点。如徐悲鸿、林风眠的绘画就吸收了西画众多因素,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另外还可吸收画外光、侧光、逆光的处理。如李可染先生就能巧妙地把逆光与墨色相结合,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色与墨与水相结合方面,张大千先生做到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大胆泼墨,泼彩破墨,开创一代新风。但在学习抽象创意时,不能重复洋人的笔迹,绝对的抽象则会走向反面。徐芒耀先生在《对二十世纪现代油画艺术的思考》一文中说:“处于如此错综复杂的状态中,西方世界普遍形成重新评论和估量现代艺术的意向。”1992 年秋,法国终于拉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世纪艺术论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辩论。现代大家奥利维也·赛那在《感情问题》中写道:“怎样懂得和喜爱今天的当代艺术?怎样克服展示在眼前的形形色色的令人作呕的作品所带来的感受?怎样接受和忍受各种思理?多少年来,出现百余种流派种类、风格和行动艺术,逐渐破坏了形体,折碎成千百碎片,或者干脆面目全非……”法国现代艺术家马赛勒·杜桑将小便池不作加工地直接作为作品展出,送给纽约的独立美展,骤然将装置艺术推到了极顶。大辩论中有的批评家著文认为: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失败的黑暗的荒谬的艺术,理应果断推翻,修改法则,重找新路。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对西方艺术必须批判地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三、多元全方位发展,扩展结构形式

        当今中国水墨画坛的发展形式是多样的。有借古开今的,有借洋润中的,有中西融合的,有以古法为主的,有全盘西化的;有写实具象的,有写意抽象的,有半抽象变形的;有以线为主的,有以点为主的,有以色彩没骨为主的,有大青绿的,有泼墨破彩的,有点线面相结合的;有工笔的,有兼工带写的,有肌理表现的,有水纹拓印的……总之花样之新,品种之多前所未有。每一种形式、每一种表现方法都是一朵花,不能说这朵好,那朵不行,当今的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界尤当注意,不能喜欢哪一派而贬低另一派,应该全面公平的对待。各种艺术形式既有共性,又有排他性,但都可以并存,可以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就象电子沿着核子的中心全方位地环绕着,以不同方位的轨迹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坐标位置。而这一轨迹中坐标位置的定位又是根据每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功、丰富的笔墨技巧、文化素质、学术知识、生活阅历、品位高低、风格形式、天赋慧眼及潜在的界线推进(在经纬线中找出相交之点,并以此点向地球的中心纵深发展和推进)和创造力来定位的。

        中国画在章法构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千百年来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及程式化的范例,既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中国画的羁绊,在一定时期会妨碍中国画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大格局、大结构,要学习西方绘画的形式、画面结构组织,穿插、支解、重叠、变形,以适当的抽象变化的造型来弥补中国画构图章法的不足,学习、吸收现代艺术设计构成、图形、标志的简洁、协调、统一的画面。另外西画的绘画元素如点、面、黑、灰、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调子、几何形体的变化等方面也比中国画较丰富。只有在学习西画优点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结合中国画以线为主、以水墨为上、以黑白为主的朴素自然和谐超脱的禅机,再加上中国画散点透视扩展、以小观大、以大观小的观察方式,注意神似、情韵的意境,艺术创作才能有所发展。要以新的技法,新的观念,新的笔墨,新的构成,新的画局,使笔墨突破新的时空。

        四、发扬民族精神,紧跟时代步伐

        中华民族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民族,是亚洲东方民族之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遗产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中国绘画艺术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不断地挖掘继承和发展的。特别是秦汉之风、唐宋之韵的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是光照世界的,这一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发扬光大。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画目前仍处在国际文化的边陲”,“中国画走向世界”。西方就代表世界?西方就代表现代?这是立足点的问题。作为一个堂堂的炎黄子孙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贬低自己。艺术既有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之分,为什么只有西方艺术才代表世界,而东方的中国艺术不能代表世界呢?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建设跟西方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但作为文学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国画与非洲的木雕是全世界公识的艺术精华。我真有些感到奇怪,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在唱要中国画跟西画去接轨呢?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经济力量的持续发展,在西方现代艺术日趋没落之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东方,转移到亚洲,转移到中国。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进步,从古到今无论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朝代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无不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情趣,因为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创作上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清苦瓜和尚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朝代”,中国绘画的一切笔墨技巧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艺术创作是自然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离开生活,离开社会,离开时代就不可能创造当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旧技法、旧笔墨是很难表现新的生活、新的题材的,如海底生物、海底世界、宇宙太空飞船等等。只有接受新的生活、新的观念,才能有新的感受、新的构思,才能产生新的技法、新的表现形式。

        世界在看中国。外国人看中国,不是看我们的宾馆楼房,而是看长城故宫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 郎绍君先生在《水墨画:反省与展望·之二》的论文中所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反传统的艺术家的回归,俱非回到原来,而都会有所变异,有所融合,但这并不证明反传统的作法都合理性和有益性。” 2001年2月在桂林帅础坚艺术馆展出的台北故宫珍宝书画展,其镇馆之作唐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珍宝,使每一位观者都被那雄浑的气势、精湛的笔墨技巧所震撼。这种现象不是证明了传统回归认识的必然性,而是正说明了中国绘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外国朋友看中国画家表演示范,很不理解,画家仅在三、四十分钟,或者更少一些的时间就可以画出一幅大写意山水或一幅写意花鸟画。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短的时间画出来的作品值数千美金。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中国画家数十年的学习、数十年的临摹和写生、数十年对中国文学诗词的学习、数十年的文化修养积累所获得的本领。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仅有 20 多年,我们对外介绍和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还很不够。要西方人更多的了解中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既需要政府在行动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又需要艺术家的交流互补,同时还有待中国的国力的增强。只要保持我们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借古开今,保持中西距离,引西润中,发扬民族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只要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事求是的方针,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中国画艺术就会迈出前进的步伐、时代的步伐,就会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来源:《艺术探索》

      Processed in 0.163(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