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一悟(节选)(作者:帅立功)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5:07:01 来源:网络

        帅立功作品欣赏

        父亲

        一、 岩寺村写生

        在我 13 岁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酷暑假日,父亲带我外出写生,他背着一个大画夹,我带着一个小画夹。一路上经阳朔中学,过矮山村,最后来到一个叫岩寺的小山村。这个村很特别,全村不到 20 户人,差不多一半的人住在岩洞里面。只有岩洞和外面数家的房屋有瓦,岩洞里面的房子都没有屋顶,几乎全是泥砖墙,只有一两户有砖墙,牛栏搭在岩洞的两侧,过道与住房相隔约 三米 左右,由于岩洞地势的高低不同和岩洞石钟乳滴雨的缘故,参差错落、大小不齐,倒显得朴实古美别具一格,十分入画。我问父亲:“爹,您来过几次,为什么知道这里有人住在岩洞里?”父亲说:“傻孩子,你不见我问路吗?我也是第一次,是根据《阳朔县志》里记载有这么一个特别的村子,所以我才带你来写生。”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西方艺术家来到桂林专找民间的瓦房、茅屋、水榭来画,来拍照。当时我们还不理解。认为他们专门来中国农村画落后的地方。为什么不画我们新建的楼房呢?正是艺术家这种共同的 “慧眼”,体现出了一个艺术家非凡的洞察能力。桂林山水山山环绕,碧水萦回。难怪唐末诗人沈彬有诗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岩寺小村不正是应了“碧莲峰里住人家”这句诗么。阳朔建县1400周年之际,我还以“碧莲峰里住人家”这句题诗创作了一幅大画献给阳朔县人民政府。现在还挂在阳朔县政府的大厅中。

        我生在桂林,长在阳朔,工作在南宁,并于1989年又回桂林。故乡的山山水水不知走过多少回,我曾经从桂林沿漓江两岸步行,走一段画一段。从净瓶山、大圩、草坪、冠岩、杨堤、浪石、九马画山、黄布滩、兴坪、渔村,经福利到阳朔至大榕树,共花了十天的时间。除了在冠岩洞内和大榕树对面的穿岩内见有一两间房子外,其余房子数量之多并且人们在洞内宿食为生的,也只有岩寺这个特殊的唯一村落。听老人说过解放前,凡是在山上岩洞住的人,是因患麻风病被村里的人赶了出来,才搬出门躲在岩洞中。而岩寺洞中居住的确是正常的村民,在广西也是难找的特殊景点。

        父亲用宣纸画国画,我也在旁边涂鸦。这天他画了两张,一张是没有瓦顶的岩洞中的农舍,一张是岩洞中一个像观音石的景观。遗憾的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父亲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已在抄家中流失。可是这幅“岩寺观音石”还被我保存至今。每当我见到这幅作品时,父亲带我写生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这种老当益壮、勤奋好学、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永远伴随着我的艺术人生。 

        二、小小木偶戏班

        在我读阳朔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家族兄弟姊妹多,只靠父亲在阳朔文化馆的工资维持。除了大姐帅立学、二姐立明、大哥立德、二哥立志成家立业在外,家中还有三哥立模、五哥立世、六哥立国、母亲和我共六口人。父亲为了生活,平时也画些山水花鸟画换柴米油盐来贴补家用。因此父亲没法买玩具给我玩耍。为使我的童年过得愉快,他用香粉、纸浆为我们做了一小批木头鬼仔的头像: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白骨精、虎精、狮精等一套。母亲将一些旧格子布、旧衣服精心裁剪,为这些小木偶都做上衣服。我们自己也动手做了些刀、枪、棍、耙、月牙铲等武器,这样木偶戏角色也就齐全了。

        土地改革以后,我们家在阳朔莲峰巷得了四合院式一套房子。门朝东,进门右边是一块约30平方米 的小院子,院内有一株老柿子树和两株芭蕉,左边是中国明清式的木屋结构,堂屋的厅有16平方米,左右各有两个房,院前搭盖了一间厨房,父亲在他画室的窗口挂上一块横布做木偶戏台,他左手拿着孙悟空,右手举起牛魔王,一边学着孙悟空的腔调,一边与牛魔王对打起来,逗得母亲和我们几兄弟捧腹大笑,从此小小木偶戏班便在帅家正式“挂牌”成立。我自然成为木偶戏班的“小导演”。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便邀请隔壁邻舍要好的李寿平、萧观宝等进行联合演出。有的扮唐僧,有的扮猪八戒,有的扮沙和尚,有的扮妖精和牛魔王,只有孙悟空一定得我来操作。反正无论怎么与妖精打架,胜利总是孙悟空的。“西游记小小木偶班”就这样成立了。每逢星期六、星期日晚上的演出观众都爆满,有的晚上达四、五十个小朋友之多。为了控制人数,我们还成立了票务组印制戏票,成立了保卫组负责守门验票,演出组负责木偶表演,真有那么个阵势,就像真的剧团一样哩!我这“小导演”同时也理所当然地兼任木偶剧团的“团长”啦,街坊邻居有时也来捧场,相当热闹。

        记得1955年荔浦初中的同学们来参观我们阳朔初中的时候,在两校联欢会上,我们小小木偶剧团还特地为他们演出一场《三打白骨精》,博得了两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957年初中毕业后,我考上高中。当时由于阳朔中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桂林地区教育局决定在灵川中学举办高中,并且阳朔、临桂、灵川三县考上高中的学生、或者已办了一届高中的高中班都转到灵川中学。在我离开阳朔后,这套“小木偶西游记”在阳朔持续上演了好几年。

        由于从小受到父亲艺术教育的影响,上高中后我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画画。在灵川高中期间创作了一幅处女作《自制粉笔》,表现我们勤工俭学自制粉笔的生活,还获得全校美术比赛一等奖,首次参加了临桂县美展,并入选《临桂县美术作品集》。遗憾的是我收藏的这本画集也毁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之中。

        三、背书的烦恼

        在我五、六岁上学前班的时候,父亲要我背诵《声律启蒙》和唐诗、宋词。他曾两次对我说过:“你们不要以为你母亲没有上过中学、大学,她虽然只读了几年的‘私塾',但你们这一代写诗没有人能赶上你妈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我们一家被迫搬到七星后岩的岩壁下,搭起三间小茅屋,屋里行李、书籍、画卷、纸张笔墨,纵横交织乱堆乱放。一次暴风骤雨后,母亲写下了《茅屋漏雨》诗一首:
        屋似筛箕地凸凹,残书乱柬任纵横。
        雨落还有音乐听,不狂人称艺术门。

        这首诗写得平中见境、流畅自然、诗意盎然、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艺术之家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情操。每当父亲提起此事时,我的信心也就足一点,但热不到三五天又没有心思背诵。反正我对画画感兴趣,一天到晚都画不厌,但对背诗没感觉。偶尔父亲突然抽查,一旦背不好,必遭批评。功课太差也挨打一两下手心。也许我是满仔的原因吧,处罚也比较轻些。平时父亲没时间教我背诗,平时只有母亲代管,母亲除了忙家务外,都带着老花镜,不是看唐诗宋词,就是看中国古典名著,要不就是《三字经》,但最喜看《幼学》,并经常要我背诵。什么“时习贤文、观今不见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等”,还有《木兰诗》,什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还有王勃的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等。虽然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种必须要学好中国古典文学和古诗词的信念。

        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当时我学习不刻苦呢!如果当时学习好,早听父母的话,也不至于现在写诗及画中题款题跋会这样吃力,真有“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怀!

        四、独秀峰中山公园

        外出旅行参观游览不外乎可行、可游、可观、可赏、可居。可游、可观则是欣赏旅游地区的自然风景之奇峰云瀑、湖光山色,可赏则是欣赏该地的人文景观、亭台楼阁、塔林古寺、佛堂庙宇、碑林古迹、历史文物。前者为自然景观,后为人造景观。两者互补,相得益彰更增添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桂林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际旅游明珠。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而名遐天下,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风情誉五洲”的美誉。桂林解放前是广西的省府所在地,中山公园是桂林最早建的人文景观公园。该园是我父亲帅础坚设计的。据史料《广西文史资料》第18辑的《李任仁论文集》190页记载:“到了1925年3月,白崇禧在柳州打败了云南军,回师收复桂林,我复任桂林县知事。这时白崇禧、刘斐(为章)都在桂林,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参加了国民党,恰此 孙中山 先生在北京逝世,我向他们建议在桂林王城修建中山公园和建立中山纪念塔,他们都欣然同意。王城内玉皇阁旁有一间房子,作为筹备处地址,秦志俊、谢钟惠、帅础坚、张家瑶、赵鲁生等参加筹备工作。张家瑶、赵鲁生负责测量,帅础坚负责绘图,谢钟惠负责秘书,秦志俊负责总务。把玉皇阁拆改为中山纪念馆,其中绘有 孙中山 先生大画像。”它是围绕独秀峰、月牙池及王城的建筑基础上而设计的。首先在独秀峰东侧建中山纪念塔,塔身为三角形,喻意为 孙中山 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台阶为五级为五权宪法,四周有十八根柱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时的十八个地方行政省区,每个柱子由铁链接起来为团结联合之意。其二在独秀峰东麓山旁有六角形的仰止亭。山后建有中山纪念馆。在中山纪念馆大堂正中,父亲还亲自绘制了 孙中山 先生手持文明棍的巨幅画像。在设计中山公园(独秀峰公园)期间,父亲还写诗一首:

        徐登三百六阶梯
        万户人家晓雾迷
        遥指蚁舟云撞手
        漓江曲处远峰底 。

        这首诗潇洒流畅,情深自然,既表达了诗人极目楚天舒的豪情和胸怀,又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仰慕眷念之情。

        为了绿化中山公园和王城, 阳太阳先生说:“在我刚就读桂林第二师范学校的时候,大概是1923年左右由帅础坚先生和体育老师赵鲁生带领我们一批学生在王城、东华门、西华门、正阳门及承运门四大城门,每门种两株榕树,共种下八株榕树,并在王城周边和承运殿周围还种下十多株桂花树。”如今这些榕树,桂花树已枝繁叶茂、绿荫蔽天。每当八月十五日桂花飘香的时节,那古城榕荫漫香碧透,更增添了桂林王城百年沧桑幽深穆静的古韵,成为桂林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受父亲的影响,如今我也特别喜欢榕树,凡是有奇异榕树的地方,再远、再难,我也要想方设法去画它,当然王城的榕树也都自然涂之,并已收入我绘制的宽1米,长35米的榕树长卷之中(此书名为《榕颂图卷》已于 1994 年为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阳朔滨江公园

        解放后,父亲在阳朔县文化馆任副馆长。1954年为了美化阳朔,增添阳朔的人文景观。他设计了阳朔滨江公园风景道,重新设计鉴山楼、迎江阁、南山厄门坊等。迎江阁原名临江楼,在阳朔碧莲峰东北麓、滨江公园风景道中段,二层木结构的八角亭阁,七窗一门,上层用短桥连接鉴山楼小道,以窗框为景,由北至南、一窗一景,黄宫望云,古榕藏猫,东岭朝霞,飞凤朝阳,白沙渔火,南厄古道,碧莲叠翠八景。成为阳朔观景佳境。迎江阁素有画窗之美称而名闻遐迩,已成为阳朔一绝。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陈毅、张茜夫妇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迎江阁里留下了难忘的影照,更增添了迎江阁风景道美丽的人文色彩。

        阳朔碧莲峰山下风景道上的南山厄门坊的字是我父亲所题。在风景道中段观景台路口的石壁上还留下父亲写的寿阳城诗“水如罗带山如屏,奇秀莲峰古有名,东岭朝霞新面貌,锦绣河山寿阳城。”的碑刻,其书法是我二哥帅立志所写,他同时还为鉴山楼题了楼名,风景道留下帅氏家族两代诗文的墨迹。

        父亲设计重建的鉴山楼,据桂林旅游大典记载:“此楼建在滨江公园北端。原为鉴山寺,建于唐开初(约713年)。著名诗人曹邺未及第时,常与寺中僧仙唱和,成一时佳话。1916年寺毁,在原寺建鉴山楼,毁于抗日战火。”1954年父亲设计在滨江公园南山厄风景道及迎江阁的同时在原址重建鉴山楼。1964、1995年两次重修,1995年由县政府与台商共同开发,并将滨江公园改为山水园,在原有风景道的上方石壁上另劈环山栈道,直通清代王元仁一笔书成的巨形“带”字石壁下。同时在鉴山楼后山扩建盆景园,增添瀑布、水池和奇石馆,更增加了滨江公园环山碧翠、曲径通幽的意境。奇石馆开馆之日,我还特地画了一巨幅《桂林山水》被收入其中,为阳朔第二故乡奉献一片爱心。

        雪狮岭

        雪狮岭位于离阳朔城东3公里漓江边木山村旁。海拔130米,相对高度20米,长450米,宽160米。村东西各有一岭,形状如狮,东岭岩层裸露,依江而立。色白如雪称雪狮岭,东可遥见书童山亭亭玉立江岸,西有灵人犹如坐在大蓬车上,观东华山石壁斑文,又称秀才看榜。父亲见此处风景迷人,可以开发,并在雪狮岭上建有观景亭,在入口处的古祠堂旁设计圆形拱门。我曾多次带学生到此写生。山村月牙池旁青砖瓦墙的清代古宅及石板路更别具一格。1988年我带南宁群众艺术馆山水专修班的学生来此写生时,当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乡对我说:“解放初期阳朔有一个姓帅的老画家经常来我们木山村画画,说我们木山村的风景特别漂亮、美丽、百画不厌,成为风景点后,木山村会兴旺起来的。”正因如此我的六哥帅立国在广西区旅游局任局长期间,在考察了阳朔旅游资源后,曾规划在雪狮岭木山村一带建设广西最大的壮民族文化公园(布洛陀世界),可惜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夭折,失掉了在先父曾经看好的雪狮岭附近开发建设的一次极好机遇。

        从1925年起父亲就开始亲手设计桂林独秀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馆、纪念塔、仰止亭等景点。解放后又亲自设计阳朔滨江公园、南山厄风景道、迎江阁及木山雪狮岭等风景区。他对园林景观如此重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父亲帅础坚不仅是国画家、美术家、教育家,而且还是广西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辈,是广西近代园林设计的先驱。

        墙的印象

        墙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出门看到不同的墙,进门也看到屋内的墙。墙、有土墙、泥墙、砂石墙、贴马赛克的墙、刮钢化腻子的墙、贴彩色釉面砖的墙;有大理石的墙,干打垒的墙;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墙、经过雷劈电击的墙;有雪压霜打风刀雨箭过的墙;有由侵略战争引起的泪洒刀伤血肉垒起的尸墙;有延安窑洞高坡的黄土墙;有金碧辉煌,雕龙画凤的墙;还有百年不变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钢化玻璃墙。凡此等等各个不同类型的墙,都反映了该地区经济战争历史文化的水准,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通过墙可以探讨它的历史。

        墙起着隔断阻挡的功能作用。不同的墙,由于功能的不同高矮厚薄也就不同。如桂林王城的城墙高 米,宽米。一般室内设计,家庭的墙大都是一块砖的厚度。有的单位的墙大都超过两米甚至在上面还插上碎玻璃片;到了九十年代许多宾馆的外墙被拆除,改为三十, 四十公分的花圃,称为象徵性的隔断。如此不同墙面的出现都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

        墙,很容易使我们联系到中国万里长城的城墙、北京天安门故宫的墙、柏林的红墙、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西墙”。我是桂林人,离我们最近的要数桂林市铁封山宝积山至翊武路留下的宋代城墙和桂林市城中之城――王城之城墙。它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佐证,是值得桂林市人民留念的墙。

        墙,是历史的记载,是人类建筑历史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象征、是石头文化的史诗。每一个国家最古老的墙面都记载了它史诗般的历史,都会烙下它神秘的轨迹。正如我们祖国,东由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它每一块基石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诉说,它的每一段墙面,都是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历史。在卫星上能看见和记载下的城墙,全世界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子,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为它感到自豪和骄傲。长城象一条绵延不断的东方巨龙屹立于世界,威震五洲。毛泽东主席曾经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名句,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凡是到北京旅游的外国朋友,未登过长城者,等于没来过中国,未参观过天安门故宫等于未到过北京。请你想一想长城的城墙和故宫在人们心中又是何等的重要哩。以此而论,未在巴黎公社墙面前留影者等于没到过巴黎,在耶路撒冷未参观过仅有48米 的“西墙”等于没有到过以色列。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古老的城墙和建筑是这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历史的积累。它的每一段墙面,每一块石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和体现人性的尺度。

        当一个民族受到侵略、摧残的时刻,只要你站在该民族最古老的城墙上,它会唤起你为争取国家的民主权利和民族的自尊而战,它会给你信心勇气和用之不竭的力量。当你住在新型材料装修的豪华住宅内过着舒适温馨的生活时,你是否想到贫困山区、老少边陲还有许多未达到温饱线的父老乡亲,仍然住在茅草盖顶的竹泥巴墙内。我永远不会忘记,1965年夏我南下到河池环江边远的毛难族的一个小山村。大概是动了真情的缘故吧,我十分清楚的记得,当地流传过一首民谣:“一个茅屋三个叉,茅草下面竹泥笆。一连下了三天雨,房屋里面可捞虾。”尽管十分穷困,却充满了乐观的人生。在这个贫困山村,有一对夫妇,他们就住在这泥巴墙的茅屋中,而且夫妻两人只有一条裤子。丈夫外出干活妻子只能在家留守,有时两三个月吃不上盐。我们民间美术采风队离开时,每人除了自己穿在身上的一套衣裤,其余全部留给他们。临走时我买了满满一缸盐送给这户乡亲。当看到这上不能避雨,下不能挡风的泥巴墙时,你不能不动情。这无言泪痕的墙深深地揪住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墙,我曾经以北京宫殿红墙为背景,前面画一株参天古柏,将虬髯龙盘,苍老的古柏与深红色墙面的对比,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沧桑的作品,只可惜被文化骗子骗去参展,一画寄出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习相关,我们不能离开它。孩提时曾经听父亲讲过 徐文长挨 老师禁闭时,因为看着墙壁而写过一首好诗,可惜我的记忆特差未能记住它。达摩面壁十年能修养成为一代宗师。你能够说墙不是一垛知识的墙,历史的墙吗!因此我对墙情有独钟,每到一个地方,每走过一个村庄,我都会对那最老的房子、最土的房子感兴趣,去看看那残垣无垠的老墙,它能唤起历史岁月的记忆和心灵的对话,这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47(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