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瞑思(作者:刘泉义)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5:10:18 来源:网络

        刘泉义作品欣赏

        画工笔画是一件很累的差事,大幅作品要几个月,小作品也要数十天方成。所以,每每忙碌了一天之后,在万籁俱静的深夜,躺在舒适的家里,听着妻子、女儿熟睡后均匀的呼吸声,我微闭双目,想想今天,计划一下明天,由画想到关于画画的一些问题。或是当今中国画坛现状,或是中国绘画的前景等问题。其实,这么大的题目不该我去操心,因为中国绘画怎样发展下去,是受大环境、大的文化背景影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而发展的,不是什么人能左右的,是自然而然进行的。就目前的状况看,我想这只是一个新景象的开端,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一个虔诚的美术工作者而已。下面我说说平时的这些想法,望大家指教。

        一、中西传统之不同

        当今中国绘画如何发展,要看它以哪种文化为基础,这是根本所在。如果以西方为尺度来衡量我们当今的绘画,我们将无所成就,更是大错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以人为本,西方以法为准绳。中国文化的核心为艺术精神,西方则是科学精神。科学讲究公式法则,用一种方法把许多零碎的经验、不全的知识汇集成学问,得到大家的共认证实,这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有秩、明确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抑制了人的精神展现。中国文化则是形而上的,用“心”去探究万物之根本;用“心”去感悟世界,顺应自然,与自然融洽游乐。中国即便是科学也走艺术化的,是艺术式的成就。西方虽是艺术也是科学化的。西方努力去征服自然,风驰电掣地向前追求,要高效率、现代化。殊不知现代化是一个逐渐失去人本性的过程,是道德上的损失,精神的沦丧。中国讲求精神上的愉悦,穿锦绣的未必愉快,穿破布的或许很乐。重本不求末、修内不求外,从其根本入手,揭示人生的大道理。以平常心的心态,觉悟自身,修炼自身,锻造自身。所谓做事先做人,画如其人是也。

        中国绘画本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为直捣其本质,不图其表象,用简单的工具揭示深邃的道理。它不在乎表现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不足为奇,关键是让人透过这些东西感受到它之外的更深层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一笔一画间自然显露出来的。这种功夫需多年积淀、修炼,方能得心应手。所谓“修炼”即是内修外炼。内修是指在学识学养、人生哲学方面的积累;外炼则指对笔墨方面的锤炼。做到心手合一,最后达到心手俱忘,这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西方绘画基于科学精神。以科学为基础,以表象为准则,追求外在的斑斓色彩,力图再现一个现实。这样制约了人的主观意识,束缚了“心”的展现,只是一种技术、能力的表露。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由来,溯其本源,受中国影响甚大。文艺复兴,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之传习。十七八世纪的启蒙时代,则得力于中国思想的启发。

        中国文化精神自明清以来多次受到西方的冲击,被破坏了许多,本有的东西也失去了很多,已经融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这种现象有得有弊,相对于艺术类,我想弊大于利。因为它已游离了中国文化的内核,失去了其精髓的东西。而对西方深层的内涵又不甚透彻,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就偏要去追逐人家而否定自己。以为穿件西服,染个黄发就变成的人家,非也。内在里你还是你,你变不成他,他也变不成你。因为两者从根本上就不同。那么两种文化又怎能相互取代呢?只有立足根本,借其所长,发扬自己。我们回头看看,我国历代大师及近代大师,哪个不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就连在西方生活多年的赵无极先生,从其作品分析看,尽管已经变化很大,但传达给人的还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人的气味,他的成功也是基于这点,前些时听朋友讲,北京搞了个“现代私塾”,从娃娃开始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一直到大学。我想这是件好事,这表明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洞察到中国文化的前景问题,并开始为其担忧。确实,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精神,仅靠现在教科书上那几篇古文是很不够的。长此以往,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么多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就不会有更多的人读懂它了。那么,我们还拿什么谈我们的中国文化呢!中国文化的衰落,是近百余年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先进的科学产物打败了我们。使得一些中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怀疑,认为它不先进,认为中不如西,砸烂了孔家店,一味崇洋,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受到动摇。

        中国绘画的发展前景应是重新启动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从根源上寻找出路。而不是借助西方来摧毁我们自己,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坚强堡垒,坚定信心,“越是民族的越具世界性”一点没错。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只要我们努力定会成功。我相信下个世纪中国文化精神会重放光芒的。

        二、散怀

        画画首先要具备平和安静、纯净自然、自由畅快的胸怀,始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这种良好的心态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和保护,摒弃一切有扰心境的杂念,无牵无挂。在当今商业味极浓、争强好胜的状况下,我们则更应该注意对“心源”的养育,不要让我们的“心”太累,要给它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心” 得到放松和解放。因为艺术是对自由的表明、对自由的确认。

        心境作为艺术的前题,是亘古不变的。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愈能充分展现出你自己。傅抱石先生的“往往醉后”最能说明这点。只有自由放松的心态,你的情思才会没有阻碍的自然流露出来。自由纯净的心境得靠我们自己去调整营造,不要去自寻烦恼来搅乱我们的心绪,正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往往烦恼都是自已找的。我们平时要给自已多找乐事,让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 “心”得以休息放松,与朋友谈天论地、吃酒品茗、或摆摆龙门陈,讲上几个段子,开怀大笑,什么功名利禄都抛之脑后,心情便无限轻松。或是常到下面走走,远离城市的喧嚣,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体会曲径通幽、会当凌绝顶、大漠孤烟直、落霞与孤鹜齐飞、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大自然会带给你无限遐思,给你一次又一次的冲动与感慨。到下面走走,去看看蓝蓝的天,清清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是何等的逍遥。即便是粗茶淡饭,农家小店,翻山越岭、腰酸腿痛,你总是有一份愉悦的心情。或是独自静对大自然,聆听天籁的声音,与自然共呼吸,用心去体会辽阔的原野,寂静的森林绵延的江河,袅袅的炊烟,心境豁然开朗,身心俱忘,与自然相融。那是何等美妙,心头杂念会荡涤得一干二净。到下面走走既能增加知识阅历,也是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好机会。只要下去总有所得,无论哪方面,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

        我们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斗室里,一味地闭门造车,这样可能你的绘画技巧越来越娴熟,但制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件做工精良的工艺品,而非具精神内涵、充满活力的艺术品。绘画这东西不是说你读了多少本书,用了多少功,就必然能画好的,这些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途径,一种学习方式,与成功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为绘画是精神的产物,是心灵的再现,是“心”对世间万物和绘画本身的一种感觉,是“心”的自然流淌,而不完全是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时常养育,放松我们的 “心”,给它自由,它才会还你自由。

        三、虚怀若谷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灿烂的闪亮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供我们学习、研究。西方绘画虽与中国的角度不同,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艺术都有其优劣长短,有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哪怕是一点一滴,对我们都有益处。

        虚怀若谷,直讲就是虚空胸怀如同偌大的山谷一样,山谷大家都知道是两个高山中间夹着的大沟壑。它空旷、寂静,能容纳一切,无论狂风暴雨、飞沙走石、风雪冰霜,都能化解消融,变成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进一步讲就是要有能包容一切的慈悲心肠,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骄不躁,平静坦然地面对他人的意见,批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优良品德之所在。从我们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包容吸收,又具伟大的同化力,基于这种神奇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融入扩大中华民族,而使中国文化绵延久远。

        虚者空也。空则能静,静能生慧,慧则洞达万物,通于自然;虚则空,空则能容物;实则满,满则骄。正所谓骄傲自满,自以为自己才学充盈,很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这是人生之大忌,万万不可如此。我们要反骄破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以上几点其实都是老话题,我只是觉得很重要,才把它们择出来唠叨了这些。但是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先要明白其中究竟,才不会走弯路。

        1999年7月于天津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2(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