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的老话题“继承与发展”起(作者:孔维克)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7:57:16 来源:网络

        孔维克作品欣赏

        前不久在合肥亚明艺术馆参加了一个以“继承发展”为宗旨的中国画学术提名展。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选了59位在艺术追求上各有特色的代表性画家组成一个小型画展,既用以佐其立论又以此作媒题进行座谈,并且出版了画册,提前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作品专题报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展览的策划者汪为胜的交往很有意思,虽然认识多年了,但多是经常通过电话交流一些认识和看法,前不久才刚刚在京见到第一面。应该说我与他在艺术和诸多问题的认识上常常比较一致。去年他告诉我将要策划一个以“继承与发展”为题的中国画提名展,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这么个话题很有意味。

        在展览开幕式后的那个研讨会上,十余位画家、艺评家的发言虽然是即兴的,蜻蜓点水滴似的似乎谈得不深不透,但它借助媒体的辐射有可能牵动中国画坛更多的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引起大家对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进行广泛关注,并进而对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维护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进行反思。

        乍一听“继承与发展”并不新鲜,不是与大家常常提及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与时俱进”等等有着差不多的意思吗?另外,这也似乎是一个老话题,自五四以来不是隔十多年就有一个这么类似的命题、类似的思想交锋?不是永远也没有结论,永远还这么争论吗?但仔细一想事情却远非那么简单。经过这么一轮轮的争论,看似表面相似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进,争论的背景也不断变化了,争论的人群逐渐换代了,争论的命题和论据也物换星移了,实际上大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了。

        看似相似的命题在不同的时期来提出有着不同的时代追问;没有结论的争论看似重复,但螺旋上升的探索产生的是不同的思想轨迹,因为在螺旋上表面似乎重合的某一点,实际上已经不在一个方位上了。

        我们今天的21世纪,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背景,同时面临着各种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危机,处在了一个种种矛盾冲突、种种思想交汇的时代。我们在政治上既要勇于改革又要保持稳定,在经济上既要加入WTO又要自立自主,我们的国家既要融入国际社会又要自信自强。所有的这些问题如归结到一个根本点上来看,应该视作是一个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一个民族的自强自立,不仅是指经济上的独立和强大,还应在不排斥对外来的有益文化吸收的同时,时刻要保持自己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的存在,才是这个民族存在的表现和存在的理由。

        进入近代史以来我们的文化就面临了我们先辈从未“遭遇”的问题,国门打开后就有了东西方文化的交锋、融合,发生着至今未能消停的碰撞。比如说古人就没有“中国画”这个术语,“中国画”是国门打开后相对“西洋画”的一个概念。中国画从“不科学”、“落后”论到呼唤振兴、几被改良,又到被改称“彩墨画”,后在文革中被取消,浩刼后又一度繁荣。直至上世纪末,中国画被预言为“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而达到高潮,在中国画坛掀起巨大波澜的同时,拿毛笔作画的这批国人不得不反思中国画的前途问题。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在形象上的表征,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反映。如中国人的形象观念的意象造型,中国人的表达形式的线性表现,中国人空间观念的以大观小,中国人色彩观念的墨色为上,中国人哲学观念的天人合一等等。这些观念都与西方的艺术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国画遇到的所有的困惑,实际上也都是目前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所遇到的困惑。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文明如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都消亡到了博物馆和教科书中,唯有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而不绝,至今仍充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并且她不仅代表了东方文明体系的生存状态,也补充着西方文明在当今世界所带来的欠缺。如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内核是天与人合而为—的关系,西方文明则是人与天主对客的关系。东方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进行斗争。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创造了极大的物质享乐,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种消亡、资源涸竭等不可逆转的危机,难怪西方不少有智之士惊呼,我们的所有创造不过是印证着东方古老的哲学命题,我们认识达到高层次后往往会发现又回到了东方哲学的原点,我们的所有的困惑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中国文化在宇宙观上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方法论上是心性合一的修炼。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做一个文化人首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修齐治平”。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所际遇的碰撞相似,中国画同样也与西画在根本上大不相同。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一样讲究人生修炼,学中国画的同时要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画到最后画得是人生是修养。同样,要看懂中国画必须先通晓中国文化。西画则由于受其哲学的影响,注重对自然的研究,于是产生了以光影、色彩、透视、解剖为手段的科学化的逼真摹拟自然的造型体系。但进入现代以后,西方绘画走到同样向东方艺术寻找智慧的思路上,毕加索、马蒂斯等从东方版画、线描、水墨借鉴的例子已为大家所熟知。前年我去荷兰参观了梵高艺术馆,见到了一大批以前未发表过的梵高作品,其中有不少是用油画蒙似中国画的作品,里面甚至还有书法和印章。现代抽象艺术的不少流派在思想性乃至具体技巧方面从东方的哲学、水墨、书法中进行借鉴和剥离的痕迹也比比皆是。

        东方文化的智慧在结构着我们的社会,构架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构成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我们先哲的文化遗传基因结构着东方文化的大厦,在每个时代都以不同的文化形态对前人有所新的发展,如在哲学方面先秦儒学、程朱儒学、阳明心学、直到现代的新儒学,这些思想家的文化思考与其所处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互动即是明证。

        东方哲学的无数的精采闪光点可以放之四海,如“中庸”“合和”的概念自不必说。在最近筹备中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的最具现代意义的画种“设计艺术展”的征稿函,提出的设计命题就很有意思,叫“和而不同”。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被提炼成的这四个字,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大到国际事务、小到人际关系等诸领域,亦可理解各行各业的客观规律,如艺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具体技法上来看,从音乐的音律到绘画中的色调、气韵等等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来诠释。

        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画,应该视其为是中国人社会活动及客观存在的状态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真实反映。我们相信只要以中国文化为标志的中国人存在,中国画就不会消亡;以东方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融合吸收中,将会在保持自己独立品格的同时而不断发展,中国画也会在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214(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