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之我见(作者:何水法)

        作者:核实中..2009-08-10 09:20:56 来源:网络

        何水法作品欣赏

        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画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中国花鸟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表现上看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各地老年大学的兴办,花鸟画又是一种既能陶冶情操又是一种易于入门之画种,因而上至离休耄耄长者,下至童稚少年,学画花鸟之风气之盛,“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皆遍地开花,为历代所少见。然而真正画得好的,颇具深厚功力和个性的却寥若晨星,这是当前花鸟画坛的一个基本现状。可见要画好一幅既见深厚传统功力,又独具自己强烈面貌、时出新意之花鸟画是何等之不易。近年来我在多次担任中国美协组织的一些全国性大展的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如在“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北京评画的时候,我就注意和发现到一个问题,即现在的写意画特别是大写意,画得好的越来越少,其数量明显少于工笔画,而工笔画却明显多于写意画,而且画之尺寸越画越大,多偏重于大场面、大制作。为出效果,洒盐、倒牛奶、加肥皂粉等等已到了不择手段之地步。笔墨不讲究,“写”之成份却大大忽略。为什么会出现重工笔而轻写意,重制作而轻笔墨呢?

        我认为:一是相对而言工笔容易出效果,画工笔因为是画在熟宣上,主要是靠勾线来表现,用笔比较单纯相对容易掌握,勾线后(有的干脆用铅笔勾)主要靠色彩渲染,靠制较起来亦要容易些,兼工带写笔头比较小,只要有工笔的基础有一定的造型和传统功力,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大写意画看起来嚓嚓几笔谁都能来几下,但要笔酣墨饱,既浑朴又苍茫,既厚重又见灵动,下笔信手拈来,所谓“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能达到如此境界,难矣。

        那应该如何来提高中国花鸟画之水平呢?照我看来,首先要强调中国画笔墨之重要性。张仃先生讲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我则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中国画如果离开笔墨那就无法谈起,笔墨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它要在正确的方法下千锤百炼才能炼就。笔墨还包含着一个人之修养,作者见地之高,眼力之高,笔墨才能高。我们看一幅画时,为什么有的画耐看,有的画一看就生动,就有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关键是笔墨到位,笔墨“松动”。即便是工笔画或兼工带写亦要强调笔墨。我看两宋花鸟画,虽然是工笔,但线条很松动,很有笔趣,不呆板,所以显得很大气。大气不是大写意画之专长,工笔画、兼工带写都存在一个大气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用水。用笔用墨之关键是用水,水是中国画之灵魂。“枯笔取气,湿笔取韵”用不好水,韵就无法产生,无韵即无气韵,苟无气韵,即无生命。而笔墨只有靠水的充分运用、妙用,才能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之奇妙境界。

        再者,要注意深入生活,写意画主要是表现一种意境、一种境界,意境何以产生?我认为要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去吸取,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画家要不断到生活中去发掘,去发现。一个画家要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就要有一种悟性,自然回丘壑内营;一个画家能在生活中有所发现,观察时就会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地。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带着感情去看就会发现其中之美,从中发现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所谓见多识广。我们今天的视野比前人开阔得多,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花卉新品种层出不穷,真是千姿百态,随着国门的敞开,外来花卉日益见多,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种题材。花鸟画在题材上亦要有所创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掘,有所发展。

        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我们所说的传统,不是要死抱传统。我们要学习传统,要继承传统,要研究传统,但学习和研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传统,发扬传统,要推陈出新,要借古而开今。我们现在的时代跟古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世纪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基因”的世纪,好多发生的事件是古人不可想象的,画家亦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这点上,我很佩服石涛,他在明末清初时就大胆提出“笔墨当随时代”。

        总之,我们要用以现代人之思维、现代人之思想去观察、研究生活,再用深厚的传统功力去表现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不断地体察,不断地锤炼,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49(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