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家:走进张思俭艺术世界

        作者:张思俭2020-04-29 11:35:56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历】

        张思俭,又名张铁环,笔名思戬,字晨陌。1945年生人,幼居天津市河西区谦德庄,祖籍山东省聊城,现居北京。河北师大毕业,北京湖社画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琉璃厂易雅艺术馆签约画家,2013年被新华网评为《最受藏界关注艺术家》。



        张思俭作品收藏状况(部分)

        北京民族文化宫

        湖南益阳市白鹿寺

        湖南太浮山宣鉴禅寺

        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先生

        亚奥集团总裁郭阿东先生

        日本外务省和农林水产省官员

        丹麦中华统一促进会马文新先生

        莫桑比克总统保健医生江永生教授

        香港高等院校联合会副会长陶宏器教授

        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古广祥先生

        深圳中信物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红女士

        广州空军医院刘忠元教授

        广东《当代企业家》杂志总监涂立明先生

        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主任苏清泉先生

        北京《风云人物》杂志副总编梁永祥先生

        著名书法家杨向阳教授(已故)

        北京藏家马兵先生

        山东金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羿辰先生

        云南师大商学院董事长兰靖先生

        中国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王彪教授

        广东省金秋慈善基金会宛鸣女士

        云南百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石娟女士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马永安先生

        广州力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锡华

        广州超然鉴藏馆吴文超先生

        江西宜春市宜阳画院肖红波院长

        江西萍乡上栗文长敏先生

        深圳刘悟川先生

        山东南洋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瑞海

        广东省黄金协会会长甄伟刚先生



        关于我的仕女画

        文/张思俭


        进入2000年后有两件事促使我开始研习仕女画。描绘对象选择清末民初的少女形象,这是有原因的;

        我外祖父是个秀才,家境不算太富裕,但在乡里还是有身份的。我母亲是他的二女儿,生于1900年,我是母亲的老儿子,她45岁那年生我,对我特别宠爱。1958年,那年我十三岁她去世了,印象中她瘦瘦的,小脚,人很和善,在天津生活时,与胡同的邻居相处特好,我一直很怀念她,以至我成年后还因想她偷偷流泪。



        1987年我从上海参观首届“中国油画展”后,返回时在济南下车回老家看看,在我的一个远房弟弟家遇见一个老妇人,她是我弟的岳母,见面时我忙呼“大娘”,可她反称我爲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她解释说:她是我大姨的干女儿,我母亲是她的二姨,那我就是弟弟了。她年龄很高了,弓着背但兴致特好,饭后向我讲述她小时候与我母亲的一些事情,说我母亲年轻时上穿什麽色的袄,下穿什麽色的裙,绣什麽样的花,身材有多高、多瘦,模样多好看……她极力思索着,力图将搜索到的那些虽清晰又模糊的画面尽可能多的传递给我。我静静的听着,细细的捕捉着她的每一句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母亲去世二十九年后会有她的同龄人向我描述她年轻时的容貌、穿戴打扮、喜好及一些生活情节,从此,我一次又一次的在脑海里编织着母亲年轻时的形象,我想把她画出来。



        我喜欢收藏,前些年我在地摊上求得两册民国版的石印线装旧书“隋园女弟子诗选”稍残,不缺页,上册封皮上用英文写了好长一段话,字迹已浅淡,翻译后大概意思是:一个男士在圣诞节将这两册诗集送给一个王姓女孩,祝她节日愉快等。男士是谁?不得而知,但从那一笔流畅的英文书写看,肯定是个有学问的人。书中收集了十几位清末才女的诗篇,她们都是袁枚老夫子的女弟子,以席佩兰最为杰出,其它人的作品各有千秋。



        细读这一首首小诗,可以了解到她们的一些生活片断,她们的爱情生活,闲居时的无聊、聚会时的欢愉、生病久治不愈的忧伤,甚至失去爱子的痛楚,在诗里都有反映。其中有金逸者、字纤纤、苏州人,著有“瘦吟楼诗草”,嫁陈竹土秀才为妻,摘录她小诗二首,


        其一:

        梧桐疏雨响新秋,换得青山是越紬,

        忽地听郎喧笑近,帕罗徉掉不回头。

        这是写她的爱情生活。


        其二:

        忍将小病累亲忧,为问亲安强下楼,

        渐觉晓寒禁不得、急将帘放再梳头。



        这一首讲她病体虚弱还得下楼问安的情境。金逸是个造诣很深的才女,陈竹士亦是诗人,是美满幸福的一对,不幸的是金逸红顔薄命年仅二十五岁就病逝离去。让读过她的诗稿的人都感到十分惋惜。岁月漫漫、斗转星移、先人也是一天一天的过,一刻一刻的消磨时光,她(他)们也在这个世上、这片土上生存过,可是能留下多少痕迹呢?象金逸能留给后人几首小诗,让我们在品诗的同时又能了解点她的一些生活,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了。只可惜她风华正茂时匆匆离世……我想她大概不是什麽绝症吧?如果是在今天,住住院、打打针也许就好了……。读她们的诗引起我无限遐想,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我的母亲,我感到与她们很亲近……。于是我想用画笔将诗中的人物再现。也想以此来怀念我的母亲和感悟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和她们的生活、生存状况。



        做为仕女画,战国楚墓的帛画《人物龙凤》初具仕女画形态,虽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己相当完美,但还没形成仕女画的称谓,首现“仕女”二字应是在中唐吴郡朱景玄撰写的《唐朝名画录》一书中。至唐张萱、周肪的仕女画己具成熟、人物丰满肥腴、服饰多彩华丽、张显了盛唐社会对妇女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至宋元仕女人物趋于瘦弱清丽、衣纹严谨流畅,到明清从唐寅至改琦迎合封建社会男性的社会需要与审美要求,变本加利将仕女描绘成削肩细腰,虽妩媚温柔但病态随之而出。其实仕女这种病态审美在漫长的暦史长河中已被民众所接受,此种审美描绘以至影响到民国。当代工笔画家赵国经、王美芳等先生的仕女一反传统风格,作品中人物丰满阳光且楚楚动人,我读他们的作品感悟到了很多东西对我的绘画起到很大影响。



        从绘画题材上讲,历代仕女画主要是表现王公贵胄的妻妾、风花雪夜的名媛歌妓、还有仙女狐妖之类。我根据上述自身的感受选择了清末民初的妇女做爲描写对象,她们应是未婚或新婚的年少女性、她们应是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因受封建礼教束缚一般性情内向、矜持、含蓄、文静、多愁善感,她们是一个个纯情淑女。在形象刻划上摒弃病态描绘而采用现代女孩的健美体态,其实在生活中古代女孩与今天女孩的体形没有太大区别,在创作时只要将人物刻划的苗条一点即能得到较满意的画面效果。



        我寻觅着试图找到更适合表现她们的绘画模式,人生短促、而艺无止境,我又能怎样呢?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至上真理,我只有静下心来,潜心研习,争取能画出较理想的作品出来。

        2019年8月13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3(s)   64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