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研讨会上,专家们都谈了什么?

        作者:宗和2015-12-24 08:58:41 来源:澎湃新闻

          (1/5)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现场

          (2/5)部分与会专家与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右1)参观“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

          (3/5)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现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肖燕翼发言

          (4/5)元代张中《鸳鸯芙蓉图轴》

          (5/5)隋《董美人墓志》拓本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于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书画研究者围绕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收藏、生平事迹等进行多方位探讨,辨析其在近现代书画鉴定史上的奠基人地位。

        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现场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12月21日~22日在上博举行,来自海内外书画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收藏、生平事迹等进行多方位探讨,这次展览多数藏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露面(或整体展开),而此次研讨会也是大陆国有文博机构首次对吴湖帆先生进行综合性研讨。

        研讨会备受书画学术界关心,上博首次向公众开放学术研讨会的旁听席位在半天内全部抢空。澎湃新闻特选刊与会学者部分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吴湖帆书画鉴定贡献的续谈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

        2015年10月曾以“古书画中仿、代者揭示——记吴湖帆书画鉴定的贡献”为题,参加澳门艺术馆“梅景秘色——吴湖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活动。讨论吴湖帆对古书画中仿、代现象的揭示,如明董其昌、清六家等书画的代笔者,均有超越古人、启迪后人的重要发现与贡献。本人在学习诸前辈研究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择以清王鉴、恽寿平为例,对其现存书画中仿、代作品试以揭示,以继前辈之学,以彰前辈贡献。在此本文再作两点续谈。

        一、吴湖帆是书画鉴定学的奠基者。张珩先生的《怎样鉴定书画》为中国书画鉴定学构筑了主要框架,并有许多富于真知灼见的相关论述。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鉴定概述》,丰富并扩延了前书的框架与内容,例举了更多的书画鉴定中典型个案。二书的出现,标志着书画鉴定学的确立。

        及今反思吴湖帆先生的作用,一是由传统的书画鉴定向具有当代书画鉴定学意识的过渡;二是提携、培养出建立书画鉴定学专家——张珩、徐邦达;三是已较为全面地奠定了书画鉴定学的主体内容,并具有丰富的书画鉴定学的研究个案。

        二、对唐寅、周臣绘画的辨识。书画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最终要鉴别、鉴定出传世书画中的优劣、真伪。本文再以“唐寅、周臣绘画的辨识”一题作一讨论。吴湖帆先生自言一生阅唐寅书画数十余件,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再学习、再研究的契机。他曾揭示钱谷、谢世臣仿唐寅绘画,而唐寅绘画中哪些为其二人所仿。

        从吴湖帆的题跋谈其鉴定问题

        ——王连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吴湖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而且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由古入今的一位关键性人物。他虽无专门的书画鉴定著作,但他有非常多的书画题跋,从中可以了解他的鉴定思想和方法。

        由于吴先生在书画鉴定方面后继有人,继承者又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吴先生的鉴定已开启了近现代书画鉴定的先河。现在分书法、绘画、碑帖三个部分,结合其题跋扼要地谈谈相关的鉴定问题。

        从吴氏书画记可知钟繇《荐季直表》当年在吴氏手中时当为完整的。此卷最后完整著录于裴氏《壮陶阁书画录》,盖因遇盗被毁残,似乎不是从吴氏手中散出者,民国时有照片流传。

        吴先生阅画之多、藏品之富、鉴赏之精辟独到都体现于其题跋中,详细评述非此时所能。赵孟FU山水三段卷题签曰:“松林远岫江岸乔柯江深草阁”。从吴先生第一跋可知,此三段,前二当作赵孟FU画,后一段当作赵雍画。第三幅吴先生定为赵雍画,并考画上藏印龚开半印,论龚与赵氏父子交往,断为赵雍画与龚氏者。

        后张大千题云,第三幅亦赵孟FU画,赵雍是画不出来的。“买王得羊”,何乐而不为呢!后吴先生题一行,便定为赵孟FU画,推翻了以前所断赵雍画。

        下面谈谈我对这三段山水画的看法。

        此三图应当说画得很好,非常好,但与赵孟FU却没有任何关系。其山石皴法是学黄公望的为主,但又有明显师法王蒙的痕迹。特别是林木,三图画法其简略和程式化虽学元人而时间要晚得多。我在去年讨论虞山画派时,讲的题目叫“王翚画仿古和古画中的王翚画”,其中有倪云林《柳塘鸂鶒图》轴,同本院藏王翚本款《寒塘鸂鶒图》构成左右颠倒,而画法出于一手。又谈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蒙《秋山萧寺图》亦有同样作品两张,而且上款都是为复雷炼师作,都是王石谷一手所作!吴先生跋中言及的王石谷仿此二图我没有见过,但我可以断定,那两图同此两图应当是一样的!从师承画法、笔墨和时代特征,我认为这三段都是王石谷,而且只有王石谷才能画出来。

        实证为据

        吴湖帆书画鉴定的卓越贡献

        ——黄伟利(辽宁博物馆研究馆员)

        以实证为依据来鉴定书画,不仅是吴湖帆先生书画鉴定的精髓,而且,也构成了二十世纪科学的书画鉴定体系的显著特点。因此,吴湖帆先生堪称是这一体系的奠基者。

        在吴湖帆先生之前,有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系统,其中有传承不断的优良传统,但却深藏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流传方式之中,迷雾重重。然而,吴先生从早年开始即以敏慧的才学拨开重重迷雾,理出了完整而又清晰的传承脉络,这从吴先生早年的画作以及经手家传以后的收藏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如在29岁时所临的《宋徽宗牡丹图》页中可见精研的功力与解悟之深度。由此展开的研究视野,不仅逐渐形成了吴先生从学从鉴从藏的学术体系,而且,还在同辈学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二,吴先生从早年开始,直至1968年不幸辞世,吴先生始终都活跃在书画鉴定领域的前沿,在大量鉴藏活动中以渊博的学养和精深鉴识功力,没有让书画流传的历史再混沌下去,而是实实在在地将无计其数的流传作品一一梳理出来,真伪好坏分得清清楚楚,从而为书画鉴定领域走向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吴先生没有专门的著作来阐述他的研究思想,但是,在所作大量古代书画的题跋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吴先生独特的鉴定研究系统。吴先生的鉴跋一改前人或引用著录或引用传说的题法,基本都以具体作品的特点作为论证的依据,并在具体特征比较中,得出论而有据的结论。

        对吴湖帆古书画鉴定思路与方法的一点体会

        ——王亦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从吴湖帆留给后世的大量古书画题跋和摹古作品看,他对这些书画的评价和学习绝非泛泛而论,而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体会之后的真实反映。在其题跋中,对书画作品真伪好坏的判断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述模式,即以时代特点和笔墨风格为主,辅以相关作者的史实考证。至于他那些摹古作品,也非一般书画家于款题中常泛言之“学某家笔法”可比,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将前人关于笔墨风格的语言描述加以实践化,有的甚至精确到每一笔皴法。从吴氏大量的摹古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实践是以追求形神兼备为最高境界的,以深刻领悟历代名家笔墨特点为主要目的。

        吴湖帆通过大量临摹实践来体会古代各家的笔墨特点及时代风格,既是其书画创作的坚实基础,更是其判断古书画真伪的主要依据;再结合相关美术史方面的考证,从而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鉴定体系。这是吴湖帆在继承董其昌鉴定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发展而来的,再经过张珩、徐邦达、谢稚柳、杨仁恺等前辈的系统总结,成为今天较为科学、完整的一套古书画鉴定理论和方法。

        《湖帆画跋》与鉴定方法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本人仅粗浅地来谈谈其中所披露的吴湖帆先生若干书画鉴定方法。

        一是年款的重要性。吴湖帆先生十分重视年款,凡有确切年款的,一定先推算出具体时间和岁数,无明确纪年的。也要从其他方面来推考出相对年代和年龄段,再与相同时期的风格来对照,这样比较就具体而微、准确度高。

        二是风格的多方比较。首先是与自身的风格尤其是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而有些存世作品不多、名头比较小或生平不详的画家,唯以找出同时期的真迹作样板,就需要参照相关画家的风格来加以辅证,或同时、同地、同派画家,或师承渊源。典型例子有明孙克弘《百花图》卷、明程嘉燧《一日胜十日图》轴。

        三是辅助依据的逐一考证。书画鉴定中,首先要把握的是主要依据——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审视辅助依据,有时还需作一番必要的考证。吴湖帆先生通过对辅助依据的缜密考证,既纠正了不少歼误,也充实了结论的证据。

        四是重视冷名头或小名家。吴湖帆先生也很关注冷名头或小名家,认为他们当时名不显,后世往往会被看重。典型例子有明陈楫《虎丘十二景图》册,以及明金俊明《群芳合璧图》册、清姜实节《山水并诗》册等。

        文物征集、保护的典范——《清季七十二状元扇册》

        ——钱公麟(苏州博物馆原副馆长)

        1959年9月下旬,舅公吴湖帆先生致函母亲(徐玥,字班索):“全国状元扇册,苏州状元扇册及明沈贞吉山水,王雅宜山水各一轴,日内可属燮和(钱镛,字燮和,作者父亲)来取……”从此,《清季七十二状元扇册》作为吴师对国庆十周年献礼,慷捐于家乡,后入藏于苏州博物馆。

        当我开始分管苏州博物馆保管工作后,父亲数次与吾话及《清季七十二状元扇册》,要做好保管工作,定要好好研究研究此扇册。父亲曾谈起,当时去拿扇册时,吴师再三叮嘱:“我对此扇册已悉心二十余载,或以重金购之,或以古物易之,或以亲笔书画互赠之……再逐一鉴定、遴选、修缮,统一装裱,附以考释、题跋而成。”

        在当时的政治气候条件下,吴师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鉴于父亲在苏州文管会工作,望父亲继续努力,能结集清季百十二状元扇为好。父亲一直耿耿于怀,在之后的几十年的文博生涯中处处留心,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身在“牛棚”,被工宣队叫出去清理抄家文物,十多万件书画中,偶有状元扇出现,不是名字重复就是真伪值得商榷……无一能入伍《清季七十二状元扇册》。

        仇英《职贡图》卷流传考略

        ——汪亓(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仇英《职贡图》卷,堪称画家功力精绝的佳作之一。图上累累印章与卷后数段题跋蕴含的丰富信息,加之明清两代的书画著录书中记述的种种情形,皆为其流传提供了较充实的材料与证据。

        值得提出的是,吴湖帆先生对此图的题跋尤显重要。由于受到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吴先生精擅挥翰丹青,谙熟书画、碑帖的甄别与鉴赏,其《吴氏书画记》等著述以及散见于古代书画之后的题跋,已然成为今人研究的津梁。同样道理,吴先生在《职贡图》卷后题跋三段,除去对仇英艺术风格的评价之外,还勾勒出来晚清费念慈至民国期间的递藏脉络,成为了解此卷鉴藏过程的不可或缺的记述。

        吴湖帆鉴藏恽南田

        ——朱万章(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吴湖帆一生鉴藏名家书画无数。他对前人书画的鉴藏,并非局限于简单的欣赏把玩与拥有,而是融鉴定、品评及研究、临摹于一体,藉此达到鉴与藏的真正目的。从其对恽南田书画的鉴藏活动便可看出此点。

        吴湖帆过眼的恽南田书画可谓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经其收藏、题跋和品评的恽南田书画大致有20余件。在其鉴藏之恽南田作品中,《茂林石壁图》被许为“恽画第一品”。

        吴湖帆对恽南田的鉴藏活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恽南田作品的鉴定、品评认为恽南田“书画落笔无尘埃气”,其“纤弱一种盖皆赝鼎耳”,“余自云恽画所鉴不失,未知世间巨眼肯余言否?” 对其字号、别名之考订:认为在其大家熟知之字号、别名之外,尚有“西溪过客”、“巢枫客”、“雪谷草衣”,“升姪”乃其小名。三、 恽南田山水画源流及传承:“最得马和之用笔法”,“新罗则由南田来矣”。对恽南田和王石谷关系之考订及画学互为影响,对恽南田作品的临摹学习,有《临恽王山水合璧卷》、《临南田山水花卉册》等行世。

        通过吴湖帆对恽南田作品的鉴定、收藏与品评、研究,大致可窥见作为一个书画鉴藏大家的价值取向与鉴藏特点。

        近现代古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

        ——凌利中(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20世纪之中国,无论是传统文人的价值观,还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现状,皆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欧风东渐,古今交汇,诸般思潮应运而生,体现于古代书画鉴定领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画学研究,亦有融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趋势,系现今美术史学科形成与独立之转捩。因此,总结、梳理其间得失利弊,其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在当下尤显突出。

        集创作、鉴藏与研究三位一体的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1894-1968)之成就与影响,不仅于其同辈属佼佼者,更是清初王时敏(1592-1677)之后重要的代表。研究吴氏其人及其鉴藏活动,对于链接、夯实20世纪上半叶古书画流传聚散史实细节,理解、厘清百年间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演变脉络,其特殊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吴湖帆与20世纪上半叶的公私鉴藏、吴氏本人的鉴藏以及其鉴定方法与现今书画鉴定学科的关系等三方面试作梳理与探讨。

        四欧堂碑帖观后记——兼及吴湖帆之书法观与收藏观

        ——仲威(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四欧堂者,海派大画家吴湖帆之斋号也。

        “四欧宝笈”特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四件著名碑帖,即:《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

        笔者在尚未接触四欧堂碑帖的最初时期,一度以为吴湖帆不过是个碑帖遗产的继承者。随着整理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一预判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吴湖帆不仅接收保管了这笔遗产,而且还作了大量研究辅助工作。这些保管和研究工作,都是十分地道和专业的,尽现了家学渊源与大家风范。

        就拿《四欧宝笈》来说,二十年前,笔者第一次在善本库中看到它,就被其装裱装潢形式所吸引与打动。

        聘请专业人员来装潢、装裱碑帖,延请名家来为碑帖留下题记、题端、观款,这些绝不是仅仅有“钱”所能办到。当时的知名收藏家办不到,更别提如今的“土豪”收藏家,因为名家是冲着吴湖帆的家学与人品而来,也只有吴湖帆才有如此的脸面。

        吴湖帆对四欧宝笈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题画、题签、题记,还留下了大量收藏印章(其中不少是出自陈巨来先生之手)。

        记吴湖帆先生鉴赏中国古代书画和绘画的几件轶事

        ——孙怡祖(孙伯渊之孙)

        先祖父孙伯渊与吴湖帆先生是吴中挚友,相约来沪后,先祖父的石湖草堂和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只隔了一条嵩山路的对门,近在咫尺,因此更是朝夕相处,过从甚密,共享鉴藏的喜悦。从近年出版的《吴湖帆文稿》一书中,吴先生记有不少二位老先生的鉴赏轶事。

        这次有幸应上博邀请参与《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遂将吴湖帆先生和先祖父伯渊的几件鉴赏和绘画轶事整理如下:

        据先父告知,吴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特色,概括起来具有二大特色,一是认真,二是客观。他总以其胸盛万卷的文化底蕴和鉴赏学识,充分地把握“鉴”与“考”这两个不同的辩证要素,尊重事实而注重考据。

        吴先生在鉴赏中国古代名画的同时,无时无刻地师法借鉴古人的绘画精华,特别是遇到历代名作,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下功夫精心临习,如在乙亥年(1935)就临仿过大量的历代名作,如:《临赵子昂三马图》、《临张子政双鸳图》、《仿唐寅仕女图》、《仿唐寅紫玉兰图》、《临唐韩干圉人呈马图》等。

        吴湖帆鉴藏中的苏州文脉

        ——黄朋(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苏州人重乡贤,重苏州文脉,自古而然。明代吴门鼎盛的收藏风气中,重文脉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吴湖帆是晚清苏州名宦吴大澂的裔孙,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上海,但作为苏州籍鉴藏家,吴湖帆在他的鉴赏和收藏活动中,都极好地承袭了苏州文脉。这表现在,一是收藏以苏州籍书画家,特别是吴门画派及其馀续的书画为特色。不仅数量大、精品多,而且名头全。二是,在藏品整理和研究中,吴湖帆非常重视对苏州先贤及其事迹的考证,并在题跋及藏品整理(集册或集卷)中很好地呈现出来。

        通过一件件具体藏品的流传经过,装裱形式,题跋,或集册、集卷的方式,能体现吴湖帆对苏州文脉的重视和弘扬。这些藏品中有煊赫名迹,也有一些不太起眼的集册、卷,它们有的作者难考,生平鲜为人知,有些是前后缺失的残卷,但吴湖帆却奉若拱璧,考订详实,装潢考究,收蓄珍重。原因正是这类作品多承载了苏州的文人掌故、历史事件,如此,尤可见吴湖帆收藏趣味中对吴中文脉的珍视。

        1894年的农历七月初二,吴湖帆出生于苏州的一个簪缨世家。作为晚清重臣吴大澂的嗣孙,吴湖帆幼承家学,很早就显露出在书画方面的才华。尽管吴湖帆1924年即迁居上海,但作为苏州籍收藏家,他在自己的鉴藏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苏州情结,尊崇苏州文脉,时时加以弘扬。

        梅景门人赵志麟及其家藏遗珠

        ——杨丹霞(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赵志麟,字公绂,吴县甪直(苏州甪直镇)人。他出身收藏世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吴湖帆“梅景书屋”的门弟子,擅长山水,亦能花卉,其名见于吴氏五十岁出版之《梅景画笈》后门人名录。公绂在1949年后人生经历跌宕坎坷,屡遭磨难,其名其画亦受政治、社会诸因素影响,几遭埋没不显。笔者试图通过研读赵氏亲族记述、赵氏作品及吴湖帆作品、活动中与赵氏相关的讯息,对以下问题加以绍介与评述:

        一、赵公绂其人;二、赵公绂与吴湖帆;三、新发现赵氏家族旧藏书画数事。

        装潢圣手刘定之——从吴湖帆等合作《刘定之像》谈起

        ——陆宗润(中国艺研院工笔画院副院长、古书画修复书家)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刘定之像》。该画为1955年刘定之六十七岁时,吴湖帆、郑慕康等集体合作,并有十余位海上文化名人,如叶恭绰、谢稚柳、沈尹默等题诗作跋,吴湖帆甚至以不同书体两次题写跋文,称赞刘定之为“书画神医”。刘定之是一位从事书画装潢修复的手艺人。然传统装裱修复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工匠技艺,装裱师也往往被视为手艺人或工匠受到轻视。而刘定之为何得到吴湖帆等海上文化名人的敬重,并为之合作画像?

        刘定之(1888-1964),字春泉,江苏句容人。幼枕书画,十五岁到苏州拜师习裱画,二十五岁在苏州城内宫巷开设裱画店“晋宜斋装池”,1934年后至上海开设“刘定之装池”,因装裱工艺独、用料讲究、技术高超,闻名海上,有“装潢圣手”之誉。

        除吴湖帆外,刘定之也得到徐俊卿、张葱玉等海上书画家、鉴藏家的推崇。 刘定之还常常参加文人间的聚会,与许多文人藏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故而得到海上书画家、文化名人为其合作《刘定之像》,还为之题诗作跋。而刘定之也被塑造成文人的形象,并环绕以文人最钟爱的、可遣意舒心的山水园林之景。

        1960年,刘定之进入上海博物馆任文物修复顾问,后又北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唐代孙位《高逸图卷》、宋代梁楷 《八高僧图卷》、宋代李嵩《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都是在刘定之的指导下装裱修复的。刘定之还培养了不少后继者,如马王堆帛画的修复者窦治荣即是刘定之的高徒,北京故宫保存修复部的张跃选亦出于刘定之门下。

        梅景秘色二题:摹古、鉴识

        ——王耀庭(台北故宫研究员)

        作为一个画家或收藏家,乃至书画鉴识家,眼界的阔狭高低,关乎成就。用今天的话,“新信息”的来临,对20世纪对中国书画的影响,已异于往昔。1914年“古物陈列所”;1925年“故宫博物院”分别成立,公开展示清朝皇室累藏宋元以来的内府秘迹。吴湖帆曾三次担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审查委员,得读故宫博物院书画。《吴湖帆文稿》中可以读出他对当年所见的故宫名画的“鉴识”意见,如对燕文贵、江参、谢时臣,都有先见之明,以今日资料的更多比对,也给吾人有所讨论的余地。吴湖帆1938年获藏黄公望《剩山图》前一年,指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伪,可见其高明处。

        身处中国画变革的时代,“变”当然是这时之盛。“新信息”的来临,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影响,已异于往昔,追索宋元的画意,成了当时中国绘画界的现象之一,开启了另一种新“摹古”风,这可从吴湖帆的作品的摹古风画历来印证。

        吴湖帆丁亥(1947)所作《古树连云碧》,题画即说明,所见北苑(董源) 《潇湘》,今藏北京故宫;《夏山》,藏上海博物馆,巨然《茂林》、《海野》,亦藏上海博物馆;郭熙《早春》藏台北故宫、《幽谷》则藏上海博物馆。本幅与此诸名迹对照,可辨出远景山峦平岗,是出于《潇湘图》之前半段;前景之瀑布、山岩云头皴法,出于台北故宫之郭熙《关山密雪》;至于前景纠盘古树及穿插丛林,则自台北故宫名迹巨然之《秋山问道》及层岩丛树,稍加变化转来。或可说与《秋山问道》相类似的《海野》。以经典名作为范例,画来却曲径幽深,清新隽永,这种集合古法,却是合奏无间。古画的临习,其目的是由古出新意。吴湖帆的临古诸作,常见画法及设色已全然不同,这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垒块,创出了一番古雅新意。

        北宋郭熙《幽谷图》与吴湖帆临《幽谷图》

        ——孙丹妍(上海博物馆馆员)

        《幽谷图》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除了代表作《早春图》外最著名的立轴作品之一,也是吴湖帆最早见到的郭熙作品原迹。对于这件没有作者款印的作品,吴湖帆毫不犹豫地认定其所绘为“幽谷”而非“雪景”,并且是郭熙“笔墨生动、百读不厌”的精品。此件作品虽未入藏梅景书屋,但吴湖帆曾精心临摹一过,其临本充分反映了吴湖帆早期绘画的特点,他当时对宋代绘画的理解,以及他在山水画技法方面的尝试与选择。

        《幽谷图》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除了代表作《早春图》外最著名的立轴作品之一,虽然不如《早春图》是大尺幅的鸿篇巨制,但《幽谷图》所呈现的表现技法与气息格调同样能反映作家的最高水准与经典的时代风貌。

        即使是对于像吴湖帆那样的收藏世家子弟来说,宋画真迹置于眼前手边,朝夕相对,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幽谷图》留在家里的第三天,吴湖帆的友人徐彦若来访,请他作图,吴即为其画了一幅仿赵孟FU《双松幽谷图 为鹤盦作》,这幅作品现在并未面世,不知其确切的情况,它是否受到了郭熙《幽谷图》的影响亦不能下定论,但参考赵氏传世的《双松平远图》,赵孟FU的原作应当是李郭风格的作品,而且其主要的景物“双松”、“幽谷”尤其是郭熙所喜爱表现的。

        词人吴湖帆

        ——梁颖(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1924年移家上海后,吴湖帆与朱孝臧、冒广生、夏敬观、叶恭绰等词坛名宿相识相交,由读词、藏词而步入词的创作之径,开始了书画与词曲双轨并进的艺术生涯。

        吴湖帆前后参加过沤社、声社、午社和咫社四个词社的活动。

        1933创办的《词学季刊》,是传统文学领域内最早的专业刊物,也是当时唯一的词学刊物。

        吴湖帆1927年获隋《董美人墓志》拓本,广征艺苑名流为之填词,并一一按原调和之。此集汇集有六十余家题词及吴湖帆、潘静淑和作,共一百二十余首词。

        吴湖帆生前出版过三部词集——《梅影书屋词集》、《联珠集》、《佞宋词痕》。身兼画家、词人的吴湖帆,其意匠经营的一个重点,是画上有词,词中有画。词中有画,是湖帆词在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吴湖帆生平史料及其相关研究

        ——徐子风(吴湖帆弟子)

        我拜吴湖帆老师不久,他说:“画山水要有云气,否则便不生动。”至今言犹在耳。翻阅他的画集,所有创作均具云气,题名带云字的有十五件。其成名作《云表奇峰》图第一个字即云,课件他对画中之云气如何重视。一幅《云中山顶》图,行云几乎占半幅,画笔不黏、不滞、不乱,疏松而富质感,潇洒自然,大气磅礴,使人畅怀。

        他遍临博览强记古今名画,综合前人有点为其所用,包括不经意的点染、款识、钤印,以及斋号别署都会留意,这对他的鉴定打下基础;对王翚的一段画论“以元人笔墨,运以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有很深的启迪;他的好友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常带来有画意的照片,所见的光影有所感悟,曾说墨应分六色,白亦是一色;他曾见董思翁临唐人杨昇用没骨法作《峒关蒲雪》图,该有唐人气韵,也有会心。画上所题款识,其字样大笑、部位、内容都悉心思考,排列端正,错落有致,十分美观。有说凡经其题跋之画,价将提增,可见市人对其爱戴。

        诗、词、书、画、鉴、藏都极负盛名,以前善诗书画三者已称三绝,今具六门,真世所罕见。难怪张大千先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在海内外凡所见到的书画家中数第一人了。

        慧眼过人,在破旧的画堆中,找出元黄公望在八十一岁于云间客舍时作的山水画。又一幅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首段,原为宋元集中一页,他从画风、笔意、骑缝印、火烧痕等处反复核查,确定为真迹。还有方方壶《云山图》长卷、黄山谷《太白诗》草书卷、赵孟FU山水画三段、米芾《多景楼诗册》等,都是经他鉴定的真迹,对抢救国宝、文物功亦大矣。

        跟随吴湖帆先生学艺的那些日子

        ——颜梅华(吴湖帆弟子)

        吴湖帆先生离开我们要近五十年了,但在我跟他学艺的这些年中,他对我的诸多教诲却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在那段年月里,除了跟老师学画外,还经常能学到老师在书画鉴别方面的知识。从南朝梁武帝令陶景弘鉴定王羲之的字开始,唐代的诸遂良、宋代米芾父子、元代的柯九思、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安岐等等,老师常会提及这些人的绘画鉴赏方面的趣闻轶事。

        在老师家的书房兼客厅里,我常常看到元代的团扇、明代文嘉的扇面,后边的大书柜里随便置放的就有宋、元册页。老师在心情好、客人少的情况下,会主动拿出一些放在书柜里的藏品,极有耐心地和我一一讲解。那时刻是我最好的学习机会。每当此时,我总希望时间能慢慢地过去。

        吴湖帆对倪瓒、恽南田“逸韵”的鉴赏及所受影响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执行主编)

        吴湖帆先生出身江南诗书世家,收藏宏富,对江南艺文传统尤有会心处,常言“吾吴”,除了先天的因素,吴湖帆先生在收藏与创作中,对于江南士人文化的核心元素“逸韵”或曰“逸格”一直极力追求。这与吴湖帆先生对自己身份的期许是分不开的,他并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或鉴定收藏家,也是词人,他对自己身份的期许应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士人。

        元明清三代,论及“高逸”绘画的代表人物,或许绕不过倪瓒与恽南田,这与他们的腹中书卷、潇洒旷达与追求洁净无尘的境界均有密切关系。极好诗词、追求尘外远致的吴湖帆对此一见倾心,这既是文化基因所致,也与其后天的修养有关。

        吴湖帆曾收藏《秋空落叶图轴》、《竹石图轴》等倪瓒画作与《诸家题咏倪瓒耕云轩咏卷》,并临摹倪瓒《春山图》赠友,后仿倪瓒笔意补绘《耕云轩》图,笔者现场观感其临摹倪瓒其实多从“四王”中来,吴湖帆先生一方面间接通过沈周、文徴明、董其昌、四王的临本与实践遥接云林的逸韵,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对倪瓒画作进行收藏与鉴定,进行学习与取法。收藏恽寿平画作更多,如《花卉图册六开》、《富春山色图卷》、《茂林石壁图轴》(此作后被徐邦达先生定为赝品)等,对南田与石谷的山水画成就也多次辨析,对南田山水册页题跋极多,南田花卉设色的明净更是让他心折不已,称之为“虽起徐黄亦未必能过”,其花卉设色的秀雅腴润与恽寿平的影响亦有较大关系,如在《花卉图册八开》的一册中题有:“画中紫色最难,而淡紫色入神更难,南田翁赋色之妙真是千载独步,图中二花真有临风飘渺之态,神乎技矣。”目濡目染与日常的摩挲品鉴,加之加入词社等的修养,属于婉约派词人的吴湖帆对恽南田花卉一脉领会尤深,对比吴湖帆的《闹红一舸》等荷花作品,其渲染与设色的清丽,与恽南田都有一种秀雅腴润。本文试图从吴湖帆先生收藏的倪恽二家名迹谈起,浅述吴湖帆先生对“逸格”的品鉴论述及这些收藏对其山水与花卉创作的影响。

        这样的一种逸韵绝非仅仅是对风雅秀丽风物的清赏,更有一种对天性自由的声气相通与向往,从这一角度看待吴湖帆先生日记关注的日军侵华、晚年临终前对生命的决绝态度与悲剧,或许又另有视角。

        爷爷走的是一条背着时代而行的羊肠小道

        ——吴元京(吴湖帆之孙)

        从爷爷吴湖帆出生以后,我觉得他走的是一条背着时代大流而行的羊肠小道,很崎岖,有一个反力在拉他,还往前走。他很执着,对文化有极大爱好,有进取心。

        对于书画鉴藏,他是乐在其中。他所做的事情,对一个忙碌现代人,都是完不成的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就从图书馆4062册古籍,每一本古籍都要写明来源、作者、内容、年代、出了多少,这其中包括欧阳询四本碑拓,打开一看每本碑拓上都有爷爷的一幅画。他认真把玩了每一样东西,让后人有许多方便。所有4062册古籍,装帧清清楚楚,上面的签条都是他自己签的,里面都是他的题跋。在画上他还多裱一段锦,在锦上洋洋洒洒写了一段题跋。1730多件他曾经收藏过的东西,都有他的题跋,而且不是简单题跋,需要调查研究、胸有成竹才下笔,付出的精力一般人不能及。

        对于爷爷的斋号“梅景书屋”中的“景”,很多人念“风景”的“景”,但爷爷的弟子都读作“影”。我是前几年才悟到,还是应当念“影”,爷爷在我奶奶潘静淑在世时,题跋中一般都写作“梅影书屋”,表示他俩如影随形,而在奶奶辞世后,他绝大多数都写作“梅景书屋”了。

        阅读吴湖帆:画内与画外

        ——顾音海(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

        吴湖帆先生,作为现代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师,在美术界、文物界享有盛誉,其成就令人仰慕与敬佩。十余年来,先生的文稿和传记、画册、研究论集陆续问世,使世人不断深入阅读、了解他,感知他,借以了解他所处的文化环境,那种多元的熏陶,造就大师的土壤,也借以感知他画内与画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甚至可以说,吴湖帆先生,他的创作,他的生活,他的言行,构成了一种文化存在,他身上具有一种多元的、综合的“软功夫”,其文化含义远远超出单纯的字画之外。

        第一,是吟咏收藏的词作。吴湖帆学词,虽然早在草桥学舍时已有尝试,但真正作词,是受叶恭绰的影响,而后得到当代词宗朱孝臧的指点,又问词于吴梅和冒广生;同时,亦热衷于诗词雅集。从另一个方面说,吴湖帆虽然不是一代词家,但喜以诗词吟咏所藏金石字画,寄情于物,更以字画、收藏融入唱和,雅集交游,发挥着传统文化的融合力、亲和力,这正是一位文人艺术家的魅力所在。第二,是于传统和现实中的变格领悟。第三,是多元文化熏陶下的鉴定神功眼力。第四,是继承爱国情怀。

        梅景书屋中的清宫旧藏书画

        ——李兰(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清宫旧藏古书画,无疑是梅景书屋藏品中的至精之品。吴湖帆在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的题跋中称:“宋米南宫书《多景楼诗》真迹,与《梁永阳昭王敬太妃双志》宋拓孤本;又宋刻《梅花喜神谱》、元吴仲圭《渔父图》卷真迹,为吴氏所藏文物四宝。”其中,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和元吴镇《渔父图》卷皆为清宫旧藏。

        吴湖帆鑑藏清宫旧藏书画,主要于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其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一、一九二四年溥仪出宫携带古书画至天津售出者,如:元吴镇《渔父图》卷,元张中《芙蓉鸳鸯图》,几经辗转归吴湖帆购藏。二、京城著名古书画收藏家的藏品。如:明吴伟《铁笛图》卷,原为清高宗内府旧藏,后归颜世清所有,一九三一年吴湖帆以一千八百金从蒋祖诒处购入。三、友人携至梅景书屋鉴赏者。如:北宋郭熙《幽谷圖》軸,一九三三年由张大千挟至,吴湖帆与叶公绰同观,并临摹。

        皋庑吴氏的财富

        ——吴亦深(吴湖帆曾孙)

        作为一名皋庑吴氏的后人,能够看到今天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收藏家、以及各个年龄的艺术爱好者,对曾祖父的收藏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十分高兴。对于梅影书屋诸多藏品的归纳以及先曾祖父毕生艺术修为的总结,各位学者已经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在此,我便不再敷述。我将要阐述的内容,是自己从小到大,深切体会吴氏家族在收藏和艺术方面给我留下的精神财富,这些内容时刻给我的人生带来重要的启示:

        如高贵共性,自由个性。皋庑吴氏家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其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便是这个家族对于高贵共性和自由个性的双重尊重。同时,皋庑吴氏家族真情投入,追求极致。有些传统看似简单,却是一切成功的要点,在明确了前行方向之后,执着的钻研,便是唯一的快捷方式,谁都知道只有全力的坚持和付出,才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基础。像世界上每个伟大的家族一样,“全力以赴”自然是吴氏的重要家训。作为一个艺术天才,曾祖父对艺术的情感投入和理性控制的付出颇深,想必这也是他真诚地得到毕生艺术成就的核心。

        有一件小事,太爷爷生前曾做过不少剪报,或许大家想不到的是,他剪报的内容——原来是报纸刊载的各地“世界之最”。

        湖帆远影——从吴湖帆题跋品读其鉴藏文化

        ——张锋(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收藏,收藏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人们视为一种文化,一门学问,顾名思义应当叫收藏学。居今视之,作为一门独特的学问,收藏学的学术内涵主要应包括对藏品之研究、收藏方法之研究以及对收藏家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针对收藏家的研究正在引起国家的重视,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吴湖帆书画鉴藏学研究应当说是对中国收藏文化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贡献,因为吴湖帆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之卓越代表,毋庸讳言,在中国随着清王朝统治被推翻,中国出现了第四次文物收藏的高峰,而吴湖帆先生凭借其学识,领袖群伦,奔走南北,在故宫,在上博,在苏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学术思想和足迹,为抢救中华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对他的鉴藏思想和鉴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本文拟从品读题跋的角度来探究吴湖帆先生的鉴藏理念从而探究其魅力独具的收藏文化。

        倩庵写《梅花图》四箑

        ——谢小佩(谢稚柳之女、书画研究者)

        吴湖帆一生有收贮画梅名迹之雅。因此嗜好而取其居名曰:“梅景书屋”。尽管主人嗜梅而不种梅,但笔尖却向梅花开。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四《梅花图》扇面,图录于澳门艺术博物馆2014年《梅景秘色——故宫、上博珍藏吴湖帆书画鉴赏精品集》下卷。此四株梅花是辛未(1931年)秋日吴先生题为“子义五哥”所作。整体用没骨法一气呵成、一意贯串。便面纸一般不吸水,故梅花主干上留有水墨遗下的较短的扇面折痕。别有一种风调。四箑的右下方均钤有一正方押角“魔乐”朱文印。此印于吴先生的字画上甚少见。

        吴先生倩庵自述“余自小即爱画若命”。他的梅花画法,出自清金俊明和清罗聘。咸誉金孝章工画梅,尤孤芳独擅,可与郑思肖的兰比之;其所绘梅花,历来叙说善以干笔惜墨,独标逸韵。足称杨补之、王元章后梅花知己。倩庵的墨梅颇有此风范,自写其品格。即便是墨采奕奕,然不似金氏的墨梅墨色略重。红梅和白梅两扇均取法罗两峯。吴先生的四梅花回无俗韵,构图各异,极有创见。其初习书摹画时,尤为注重古法;随后过目大量的字画,练就了独到的鉴赏眼光,而于绘画创作上方能匠心独运。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2(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