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江山过眼

        作者:顾村言2016-01-12 11:02:54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南宋  宋伯仁《梅花喜神谱》

        收藏家、鉴定家、画家,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书画大家的多个侧面。“聚散同烟云”,但他仍用全部人生的各种方式去保存他的珍宝。

        “梅景”之缘

        在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展厅入口,由吴湖帆、潘静淑伉俪合作的《梅景书屋图轴》是展览的“序言”。图中有山涧幽谷,白梅点点,茅屋掩映 其间,室内可见一雅士与女史凭案对坐,一派文士的雅逸之气。之所以将这幅画置于入口,是因为“梅景书屋”这个名字,几十年来已经成为吴湖帆收藏活动的一个 代称与缩影。而关于这个名字里的含义,至今还有着不同的解释版本。

        紧跟着图轴最先展出的两幅作品是南宋宋伯仁编绘的《梅花喜神谱》与北宋米芾的《行书多景楼诗册》,它们被认为是“梅”与“景”的含义。《梅花喜神 谱》是潘静淑在虚岁三十的生日由其父亲潘祖年送给她的礼物,因其刊刻时日与潘静淑的生辰完全吻合这一奇妙的缘分,被吴氏夫妇爱若珍宝。不过,米芾的《行书 多景楼诗册》在1921年“梅景书屋”这个名字诞生之时极可能还未被吴湖帆收入囊中,并且“景”字当时还被写作“影”字。后来“景”、“影”二字在吴湖帆 的题跋、日记等各种文字记载中交替使用,且用“景”字之处更多,但吴湖帆的孙子吴元京清楚地记得,吴湖帆晚年时在书房与学生们聊天,言语之中从来读作“梅 景(yǐnɡ)书屋”。吴元京觉得,“影”字包含有“爷爷奶奶形影不离”之意。而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此次策展人凌利中则认为,在这个名字中,多景楼 是一个不能排除的含义。“人们往往根据吴湖帆在《行书多景楼诗册》里的题跋判定他是1945年收藏了这部作品,但其实1938年他在吴镇《渔父图》后的题 跋中已经提到自己收藏了《行书多景楼诗册》,只是具体收藏的时间还有待查考。”凌利中说,“即便吴湖帆在最初命名‘梅影书屋’时并未包含这幅作品,但后来 的‘梅景书屋’一定是包含的。他是对文字、因缘非常敏感的人,‘景’‘影’相通,他看到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且但凡他收藏了一部珍贵的藏品,都会专门起一个 斋名或者堂名来收藏它。如果没有‘梅景书屋’这个名字,他一定会给这部诗册再另起一个名字。他的‘吴氏四宝’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收藏了《多景楼诗册》后就 将它列入吴氏四宝之一了。”

        如果不理解吴湖帆的这种文字趣味,就很难理解他收藏背后的某种个性——传统文人式的讲究、把玩与热爱,乐此不疲地发掘和建立藏品之间、藏品与文字之 间的奇妙关联。吴湖帆和潘静淑夫妇都出身名门,吴湖帆是清代大学者吴大澂嗣孙,父亲吴讷士是吴大澂哥哥吴大根的儿子。吴大澂热爱收藏,尤其是青铜器与玉 器,在金石学上颇有成就,吴讷士则热衷于古籍整理和教育事业。吴大澂的收藏,绝大多数都直接留给了吴湖帆,成为他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吴湖帆的外祖 沈韵初也是一位著名的鉴藏家。潘静淑则出身于苏州的收藏世家,她的嫁妆也成为日后夫妇藏品的一支重要来源。不过根据《吴湖帆文稿》,吴湖帆、潘静淑收藏的 书画绝大部分是他和夫人潘静淑建立起来的。

        吴氏夫妇会为他们所珍爱的藏品专门起用于存放他们的室名,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吴湖帆前后用过二三十个斋名。最早的“宋梅郑兰之室”就是为汤叔雅的 《梅花双鹊图》和郑所南的《无根兰》而命名;收藏有欧阳询四种原拓碑帖之后他将之称作“四欧堂”,甚至在四个子女的名字上都各自带有一个“欧”字。“迢迢 阁”则得自黄庭坚草书太白诗的第一句“迢迢访仙城”,后来又正与《多景楼诗册》中的“迢迢溟海六鳖愁”重合。吴湖帆还喜欢为这些藏品专门治印,当他几经周 折得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流失的前段《剩山图》时,专门请人刻章“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获得《隋常丑奴墓志铭》后,他着意搜求《隋美人董氏墓志 铭》,以“丑簃”自号,刻印“既丑且美”。他的学生颜梅华记得,他书桌的抽屉里“满满的全是印章”。

        海上藏家

        吴湖帆能够收藏诸多珍贵的宋元明清画作,得益于20世纪上半叶提供给了民间藏家最后的机会。当时大规模的文物聚散,是如今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机构格 局定型前的最后一次。清末民初,大量清宫内的珍贵书画流到民间。宣统皇帝溥仪不仅随意将藏品赏赐臣工,还将大量藏品携至天津张园。其中一部分被偷去变卖, 为当时诸多画商、鉴藏家如张伯驹、完颜景贤、庞莱臣、张大千、惠均、钱镜塘、吴湖帆、张珩、王南屏等寻觅获购。吴湖帆曾兴奋地写到自己收购这些藏品的过 程:“张中《芙蓉鸳鸯》二画,皆清内府旧物,在甲子(1924)出宫时至天津售出,余以古物及现金易得,约六千金。据金城管理人说仲圭等画之柜为廿七号, 廿六号柜即狄平子葆贤所有,有王蒙《青卞隐居图》与钱选《浮玉山居图》,唐寅、仇英合作《云槎小景》卷等。”吴伟《铁笛图》卷“鼎革后流出,颜韵伯所得, 辛未(1931)夏归吾家”,“近收元吴仲圭《仿荆浩渔父图》卷子,曾入清内府,鼎革后始流入人间”。

        吴氏夫妇1924年从苏州搬迁至上海。自上海通商开埠成为江南商业、文化中心后,大批鉴藏家云集沪上,形成以张珩、庞莱臣、吴湖帆、蒋祖诒等为核心 的藏家群体,成为当时书画聚散重镇。叶恭绰在《多景楼诗册》中提及,“近日佳书画颇聚沪滨,亦时局使然”。吴氏夫妇在这十余年间收藏极丰,直到1937年 抗争爆发后有所改变。由于经济来源受到严重冲击,“画兴索然,不独无意搜购,且为米盐所需而典质不少”。吴氏家藏董其昌《昇山图》卷、王时敏《为奉山图》 轴、王原祁《仿大痴设色图》轴等陆续出售变卖,“平生心爱之品出门,几如李后主挥泪别官人,意殊不舍,情实难堪”。对于书画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

        吴湖帆的收藏,主要都围绕着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文人画展开。从董源、巨然,到赵孟睿?俚皆?募摇⒚鞔?饷潘募壹岸?洳?⑶宄酢八耐酢奔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7(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