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画卷

        作者:朱尽晖2021-11-08 08:10: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形似陕北窑洞的空间布局

        回望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刘文西先生是党的文艺方针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美术高峰的一面旗帜,是艺术为人民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经典艺术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是诉说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的一面旗帜,是展现领袖伟人与人民鱼水相融的一面旗帜。

        刘文西先生的作品深刻映射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老院长,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终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不移地通过“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理念加以践行。他塑造人物,再现历史,描绘现实,震撼心灵,绘就了一幅幅恢弘壮阔的丹青画卷,树立起一座座难以逾越的艺术丰碑。

        刘文西先生的艺术精神,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的经典作品,就是一曲人民的赞歌,一首民族的史诗。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宏阔悠久、厚德载物,炎黄子孙奋发韬厉、砥砺前行。刘文西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伟大胜利。他的创作是延安讲话精神最成功的范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用宏大的叙事视角,彰显历史洪流中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人民之美、生活之美、祖国之美。

        刘文西先生的艺术追求,涵养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愿景。他的艺术理念与创作称得上最中国、最人民、最艺术!他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属于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他倾其一生扎根黄土、聚焦时代、服务人民。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踏遍黄土地的沟沟峁峁,在走访历史遗址、学习领袖著作中领悟伟人精神,在与农民朋友的共同生活中观察劳动人民的形象特征、精神气质与时代印记,将对领袖、人民、生活的热爱之情与为人民塑像、为时代抒情的使命感诉诸笔端,以严谨的造型和粗犷阳刚、淳朴浓烈、气势雄健的笔墨语言塑造了众多极具思想性、时代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在形成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同时,创造性地将中西融合的写实主义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创立当代中国画坛“黄土画派”,对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

        刘文西先生一生把为人民创作视为天职,为世人留下众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珍品。从1957年创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到2018年完成《黄土地的主人》百米长卷,一生作画3万余幅,以雄健隽永的艺术语言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与善良,刻画了华夏民族绵延不断、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他强调艺术真实,注重思想统摄,在饱满的情感投入中把握造型,树立起经典的“刘家样”,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伟人形象和人民形象,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提炼和重塑人物形象,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形成极具风格的审美范式。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画家对人民的热爱、对黄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他以坚定的艺术理念和火热的艺术追求,使“人民”成为中国当代人物画坛熠熠生辉、永恒不朽的形象,真正实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抒情、为社会立言。

        刘文西先生桃李满天下,用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以民族家国的情怀,勇担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践行国家赋予的责任,赞美新中国,讴歌新时代。而“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也正是新时代的美术家们必须传承弘扬的根本。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美术承载民族的记忆。让我们共同坚守“艺术为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前辈优良品质,以艺术之美,承初心使命,以丹青之笔,铸时代精神。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6(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