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邮传图》见证汉代邮驿

        作者:廖静好2022-01-11 08:22:42 来源:收藏快报

        这是一张《邮传图》汉画像石的拓片(见图)。画面上:一个驿使骑在马上,头戴驿使帽、头裹头巾,身着短衫,手持马缰,身背信囊,跃马疾驰的驿使,也许是军情紧急,也许是信息重要,也许是怕路远天黑,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马在疾驰,驿使则稳坐马背飞奔传递。此图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准确地摄取了汉代驿递过程的一个瞬间。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驿卒有特殊标记,“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即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另外,身上还背着“赤白囊”,即一种红白相间的专用邮包。文字的描述与汉画像石“邮传图”中驿使造型如出一辙。此汉画像石,记录了驿使们的英姿,记录了历史沧桑。为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提供了图像资料。

        邮驿是中国传统通信组织形式、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各地邮亭驿站的设置也更加完善,郡县之间“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三十里一驿(传)”。“驿”和“传”级别相同,“驿”用马。时有河内太守令郡县备好马五十匹,供驿站使用,从河内(今河南北部)往长安传送文书,两天即可到达,朝臣叹为神速。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汉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木牍,每件邮书表面都有标明收件者、传递方式、封缄类别、传送交接等内容的封皮——封检题署,用绳子绑束后以泥印封缄。邮书传递的方式,有以邮行、以次行、以亭行、驰行和轻足行等。其中驰行是以车马快速传递边郡紧急文书。汉时对公文信件的收发规定是很严格的,若投递转送中有失误,要负法律责任。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这枚汉画像石,也见证了汉代邮驿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也制定了信息传递的法律《邮驿令》。西汉时期主要是通过马车传递信息,少量慢件由人徒步传递,到东汉则为马传。汉朝时的各种通信,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它保证了公文发放的及时。当然,也就维护了国家政策的有效施行。

        此汉画像石刻画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依靠马匹进行远距离传信的场景,还为日后的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古时候,这位乘着马飞奔在大地之上的驿使,传递公文、信件,曾经驿使飞驰的驿道,早已湮没在岁月中,汉画像石“邮传图”为我们送来远古的信息。而如今,曾经的帝王将相早已作古,昔日的“驿使”演变为现代化的邮政、快递业务,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家待遇”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为我们带来远方亲人、朋友的消息,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这幅《邮传图》画面,十分传神,韵味十足,马首高举,“鼻直而孔张,目大且有神,胸廓颈壮,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马在疾驰,驿使则稳坐在马背上,显示出驿使骑马技术高超,对于驿马的驾驭能力非常强,反衬出驿使业务的熟练。

        在雕刻方法上,此画像石绘制者寥寥数笔,画风简洁,以形写神,勾勒出驿使手持马缰,身背信囊策马奔腾。构思巧妙,而且还颇有意境,整个画面简练、明快,形神兼容。生动再现了汉代驿使驰送文书的历史画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9(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